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China Times.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China Times. Show all posts

Wednesday, December 17, 2008

為NBA教練一掬同情淚

p1_cheeks

(Source: NBA.com)

(原文寫於12月14日)

有時我會覺得,NBA教練是全世界最難拿到,卻最容易丟掉的工作。NBA開打五十天,五名教練捲舖蓋,如果我們也用同樣的速度換內閣,現在可能已經全部換過一輪。

十二月至今,先後有灰狼的韋特曼(四勝十五負)、暴龍的米契爾(八勝九負)和七六人的奇克斯(九勝十四負)丟官,十一月則早就有奧克拉荷馬市的卡里西摩(一勝十二負)和巫師的艾迪喬丹(一勝十負)陣亡。

其實這不是什麼新鮮事,只不過今年是來得又快又多。有那一年開季,媒體不是扳手指頭,等著看誰是最快被炒的教頭,然後好好分析一番?接下來,就是再分析誰會是下一個,或是誰誰誰如坐針氊。

說NBA教練是全球最好的籃球教練,或許不符事實,但應該也不致於錯得離譜。要當上NBA教練不是簡單的事,光是爬英文俗語說的「教練梯」就不知得爬上多久。除了戰術修養之外,當然也要有暢通的人脈,才有可能平步青雲。

很令人好奇的是,儘管每個人都知道,綽號「鯊魚」的前知名大學教頭塔堪尼安,1992年只撐了二十場就因為九勝十一負的戰績被馬刺老闆幹掉,也知道前史丹佛大學名教頭蒙哥馬利、現任孟斐斯大學教頭卡里派瑞等人在NBA的戰績都極其差勁,依然前仆後繼的前進NBA。

為什麼?因為NBA教練幾乎可以說是所有籃球教練的終極夢想,教練和球員沒有兩樣,都想進NBA,也都想要有NBA資歷,那就像是在職場上你曾待過微軟、雅虎、台積電一樣,即使待不久,至少會是個「重量級」的資歷。

但 NBA教練確實不是人幹的,你必須要有足夠的籃球素養就算了。而就像無數老NBA人曾說的,如果你的籃球修為是十分,那麼你必須要有十二分的人際關係和技巧。在NBA的世界裡,老闆比你大、總經理比你大,球迷比你大,甚至連球員也比你大。如果你認為能夠對球員大呼小叫,他們會對你言聽計從,那就是大錯特錯。

教練打不出戰績,肚子裡沒有料的例子固然是有,卻更經常是因為給某某球員上場時間不夠、全隊上場時間擺不平,或是獨厚某某大牌這些事件,導致球員根本無心效力,乾脆擺爛逼走教練。我想,十個教練裡至少有七人是因為無法贏得球員的效忠,被球員投下「賭爛票」而離開。

從這些教練的案例也可以看出,NBA球隊所謂的耐心根本就是謊話,否則八勝九負的米契爾就不可能因為一場慘敗而被摘掉烏紗帽。NBA球隊裡自老闆以下,每個人都在自保,包括總經理在內,教練自然是最好的下手對象。

長久以來,「他是個好人,他曾經是個優秀的球員,我們有著非常良好的關係,我很高興能和他共事,但是很遺憾,事與願違,成績並不盡理想,球隊邁向另一個方向的時候到了」這段話,簡直可以用「剪下─複製─貼上」的方式放在每一隊的新聞稿裡。

這一波教練被炒,只是證明NBA歷史有它的重覆性,而且,說句不客氣的,這些球隊最起碼比去年的公牛隊「人性化」一點──他們沒有等到耶誕節前夕才發佈解職令。這些堆積如山的烏紗帽,更讓你體會到,在爵士已經待上整整二十個年頭的爵士教練史隆,是多麼的不容易。

Monday, November 24, 2008

所謂SBL的世界觀

2080922010_38ad27b508 寫作台灣籃球,批評當然是「王道」,要批評還不容易嗎?但平心而論,台灣籃球倒也沒有那麼不堪。至少,在各隊還在掙扎是否要聘請洋將之前,我們已經有了洋球迷。請注意,是洋球迷,不是洋基迷。

正當我第五百七十八次準備好好批批台灣籃球時,日前收到一位印尼女球迷的來信,詢問亞青女籃14號「Lee P.C.」的資訊。我查了一下,回信告訴他應該是海山高中的李佩錡,同時附了一張照片。

她回信說,照片中的球員並非李佩錡,同時附了一張她自己拍攝、很模糊的照片,請我繼續尋找。總之,我們就這麼來回了好幾趟。直到現在,我還搞不清楚她說的14號究竟是誰。

這讓我想起,這十幾年來透過電子郵件和我聯絡的數百名球迷、球員和經紀人。他們有的是想來台灣打球,有的是想推薦球員來台灣卻苦無門路,更多的是因緣際會──無論是現場或收看電視轉播──見到台灣球員「英姿」,希望對台灣籃球了解更多的球迷。

舉例來說,2001年日本大阪東亞運後,我收到一名日本球迷來信詢問田壘。此役我們成為好友,他也曾專程來台看過SBL、瓊斯盃。今年稍早,一名美籍的女性籃球網路作家,也來信詢問台啤這支球隊的故事。和她數度電子郵件往返,最後她在網路上寫了一篇有關台啤和台灣籃球的報導。

台啤上次赴香港比賽,雖然拼戰精神略有爭議,但據說球迷也是不少。其實,從以前的鄭志龍、邱宗志(聽說在南韓爆紅),到錢薇娟、陳信安、田壘、林志傑等人,甚至是一些「B咖」級的台灣球員,在各國都有球迷。

此外,我也帶過一名南韓籃球雜誌派來台灣的記者採訪曾文鼎。至於每年瓊斯盃期間就更熱鬧了,球員的家長寫信來要錄影畫面啦、問比數和統計數字啦、問台灣的幾號球員是誰啦,諸多詭異的要求真是五花八門。

最好笑的是還收過哈林巫師隊的信件,徵詢是否能夠協助安排來台灣巡迴表演。有時想想,我乾脆轉行作仲介算了。這當然是句玩笑話,因為他們會寫信給我,純粹是因為台灣籃球對外連繫和宣傳不夠多而已。

總而言之,雖然台灣籃球被我們之中的某些人認為「這麼爛」,世界上卻還是有人注目著。注目的原因,很可能是單純的欣賞某位球員、某一隊,想尋找比賽資訊,或是想來台打球、作籃球生意。

政治上很喜歡用「讓台灣走出去、把世界帶進來」這句話。其實,台灣籃球、SBL如果能把眼光放得更遠,台灣籃球也可以不那麼糟糕。這意味著無論是在籃球經營行銷、文宣或基層架構上,都能多想一點、多作一點,我們一定會比現在更好。

有點令人擔心的是,所謂SBL的「世界觀」也和台灣目前的世界觀有點像,基本上就只是球員到中國去淘淘金而已。更誇張的是,他們都還只是去「打工」,不像當年鄭志龍全心全意投入甲A。

如果我們現在還在在意著聘一名洋將要花多少錢,而不從更宏觀的角度去看台灣自己的籃球,聯盟、球隊、比賽經常連個中文網站、比賽統計資訊都沒有(更別提英文資訊),那麼台灣籃球「也就只能這樣而已」。

或許沒有必要拿NBA或MLB的「國際化」和台灣籃球比對,因為規模完全無法相提並論,但我經常想著,如果台灣球隊和球員都能有洋球迷,如果有不少球員願意來這裡打球,誰說台灣籃球不能更好呢?

(Photo source: ESPN Taiwan)

Friday, November 14, 2008

總統大選、政治和運動

(原文完成於11月9日)

在一片「Yes We Can」聲中,歐巴馬順利當選美國第四十四屆總統,成為史上首名黑人美國總統。而和歐巴馬同屬民主黨的前NBA名控球凱文強森,也在選舉中成為加州沙加緬度市史上第一名黑人市長。

這一次包含總統、國會和地方首長在內的美國大選,有一些和運動、籃球相關的議題值得我們來注意一下。

首先,歐巴馬的籃球背景。他在夏威夷普那胡高中時期曾是籃球校隊,競選過程中也不時和慕僚或選民一起打籃球,畫面不停的在全美新聞中播放。歐巴馬的球技當然不是很好,但最有趣的是,自初選展開之後,歐巴馬陣營突然發現,只要投票當天歐巴馬和幕僚打籃球,該州初選必勝。

從此,打籃球成了歐巴馬在這次大選中的「迷信」;全國投票日當天,他還是跑去打了場籃球。從某方面來看,籃球也成了歐巴馬的競選工具。

另外有一名大學籃球教練成為歐巴馬的死忠助選員,也就是今年剛轉至奧勒岡州大任教的羅賓森(Craig Robinson),他是第一夫人蜜雪兒的哥哥。

歐巴馬當選之後,大家開始討論他的運動政策,以及他的當選會帶來什麼影響。一般認為,出身芝加哥的歐巴馬會成為風城爭取二零一六年奧運的大利多。只要歐巴馬如同前英國首相布萊爾一樣親自上陣,主辦權想必是手到擒來。

同時,有人說幸好不是馬侃當選總統,因為他在參議員任內主導二零零二年鹽湖城冬運對國際奧會委員的賄賂案,搞得國際奧會委員雞飛狗跳。如果他當選美國總統,芝加哥搶下奧運主辦權的機率趨近於零。

根據觀察,多數NBA球員是支持歐巴馬的。這可能基於同為黑人或是其他考量,傳統上,黑人也傾向支持民主黨。但無論如何,歐巴馬的稅賦政策是對年收入二十五萬美元以上的富人增稅,還要將最高稅率從百分之三十五調增為三十九點六,所以這些NBA球員和老闆未來很有可能會回過頭來痛恨歐巴馬也不一定。

至於NBA生涯在鳳凰城太陽大鳴大放的強森,自退出球壇後就致力於公益事業,同時從不諱言從政的興趣。多年努力後,被歸類為民主黨保守派的強森,終於坐上市長大位。

強森和歐巴馬有個類似之處,他具備超強的吸金能力,不僅俠客歐尼爾、魔術強森和巴克利熱情助選,連股神巴菲特都掏腰包贊助。一場市長選舉燒掉逾兩百萬美元,據說是對手的三倍。或許這正是運動明星參政的利多,人氣有時也代表著更強大的財力。

一場選舉下來,我很羨慕的是,美國在各級選舉之中都能夠有運動的討論,也不時有運動員的參選。而運動也往往是候選人的話題和興趣,歐巴馬甚至不諱言自己是白襪迷,公開槓上小熊球迷。

反觀台灣,候選人和運動的關係,多是競選期間的蜻蜓點水、意思意思,再不然就是到球賽現場去開球搶曝光,根本就是在騙票。除了少數例外,幾乎沒有人對運動提出明確的看法、遠景和對策。

而真正當選民代或首長的運動人,則鮮少見到真正具備問政知識和能力者,多半成為象徵性的花瓶。

前總統陳水扁曾經關心過運動,但一個「足球年」的口號和大夢,卻成為他最大的笑柄和敗筆。現任總統馬英九,看來也十分關心運動,但最近麻煩事纏身,恐怕也無暇顧及了。台灣憲法雖是四不像,但至少還傾向總統制,如果能以總統高度來關注職棒和籃球的發展,對國家運動的發展,絕對是件好事。

Wednesday, October 22, 2008

對SBL高喊我TNM的台北

041208新莊體育館

(Photo source: ESPN Taiwan)

如果要說我對「海角七號」印象最深刻也最感同身受的一句台詞,大概和很多人一樣,就是男主角阿嘉的第一句話了。談到台灣籃球在下鄉和留在台北之間的迷思,我經常也不知不覺想喊出這一句話。

如果你完全不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恕我無法在這裡告訴你,因為它顯然不適宜在報紙上出現,必須自動文字馬賽克。

有人說過,泰國分為「曼谷」和「真正的泰國」兩部分,出了曼谷才是真正的泰國。台灣好像也一樣,出了台北市就叫作「鄉下」;台灣分為「台北」和「真正的台灣」兩部分。

請不要怪我,我在一個人口十六萬、還不算「很鄉下」的小都市成長,卻很清楚「對台北的想望」以及所謂的「城鄉差距」是怎麼回事。

總之,或許因為如此,無論是以前的中華職籃CBA或是現在的SBL,只要跨出台北市就叫「下鄉」。也或許因為如此,當最初傳出台北有可能找不到場館容納SBL第五季的比賽時,有很多人「語帶驚恐」,好像SBL當場註定要倒店一樣。

但我不懂。我不懂的是,中華職籃和SBL,甚至觀護盃,在新竹、台中、台南、高雄、花蓮幾個主要城市的票房是不錯的。不要跟我說台北的票房保證好,我們並不是沒有見過一百人的比賽。

有人會搬出菲律賓PBA的例子,說他們是以馬尼拉作為主要基地。但是PBA也試著走出馬尼拉,此外,菲律賓各地都有不同的聯盟和球隊,而台灣的SBL則是只此一家、別無分號。

說穿了,其實球隊和電視台就是為了省錢而已,省去移動、住宿和場租的費用。另外再搬出媒體也為了省錢而不會跟著球隊移動的理由。

然而這終究是理由,一個受歡迎、受重視的聯盟,媒體即使花大錢也會爭先報導,否則各媒體又不是錢多,何必花大筆預算派記者跟著王建民到處跑。更何況,台灣也不過就這麼大,移動成本和其他國家比起來已經少很多。

選總統的人都知道要long stay,或是開一台「民主戰車」全國趴趴走,籃球就不用嗎?即使台北都會區有五百萬人口的基礎,你又能期待每個人每年持續不斷的去看球嗎?

我承認,正因為台灣小,所以很難搞得出主客場制,但這仍不構成一定要將球賽安排在台北的理由。搞到最後,球隊也只有在辦「簽名會」、「冠軍慶功會」時會想到要「下鄉宣傳」,什麼以球迷為先,都是假的。

SBL已經走到了第五年,心態和二十年前似乎沒有兩樣,還是抱著能撈就撈、只「活在當下」的境界,永遠是砍樹者,而不是種樹人。如果球隊認為自己已經受歡迎到可以和轉播電視台嗆聲議價的程度,就不應該再什麼錢都不想花。運動也不應該和政治一樣,都是站在台北看天下。

且讓我再小人一點,棒籃雖永遠都會是台灣兩大運動,並存不悖,但運動市場之間卻也不是完全不會排擠的,特別是廣告贊助和轉播時段。職棒正值多事之秋,SBL雖然不怎麼樣,但至少還是個可以經營的環境,此時不正是可以發揮的時刻?

我可能想多了,從海角七號可以想到SBL,而這個議題對很多人而言根本就是個假議題、非議題,因為台灣的球迷和選民一樣好騙,呼攏一下就好了,一時之間被幹譙,忍一下就過了,票照拿,錢照A。

也好,明年我還可以再寫一次。

Saturday, October 18, 2008

西北部再拓荒 波特蘭準備好了

83019872SF008_WARRIORS_BLAZERS 要說NBA新球季的焦點,是塞爾蒂克試圖衛冕,還是湖人將再起,甚或是新球隊奧克拉荷馬市初登場,都行。但沒有一支球隊,比波特蘭拓荒者更令人期待和好奇。

從個人角度來看,波特蘭這支球隊有幾個特殊之處。其一在於Nike總部同樣位於奧勒岡州,它和拓荒者的互動一直很讓我好奇;其二是它的老闆保羅艾倫也是微軟共同創辦人;其三,是它在西部聯盟和季後賽屢敗屢戰、再戰再敗,有點悲情的歷史。

有點年紀的球迷,不會忘記以崔斯勒為首的拓荒者五黑寶,在90年代初期笑傲西區,卻兩度敗在公牛手下而無緣冠軍的往事。甚至在1999-2000年,以沙波尼斯和華勒斯等人為首的拓荒者,也曾二度在西區頭角崢嶸,可惜,他們竄起的速度和季後賽崩盤一樣快,依然無所建樹。

不過,拓荒者很可能承繼塞爾蒂克「衰極必盛」的前例,在近代第三度逐鹿中原。這一切除了「循環」,可能也要歸功於教頭麥克米倫和總經理普萊查的耐心和智慧。

兩年前,拓荒者選進後衛羅依和中前鋒艾爾綴奇,一年前,抽中樂透頭籤的拓荒者選進名滿全美的七呎中鋒歐登。儘管歐登因傷全季報銷,但羅依和艾爾綴奇不斷進步,上一季率拓荒者寫下驚奇。羅依得分由十六點八進步為十九點一,艾爾綴奇則由九分進步為十七點八分。

拓荒者最後戰績雖只有四十一勝,勝率剛好五成未晉級季後賽,但一度寫下十三連勝和二十場內十八勝二負的戰績。他們的作戰拼圖,彷彿真的就差歐登一人。這樣子的結果,讓人對「經由選秀打造球隊」這檔事,多少還保留一點信心。

但是普萊查的動作尚未結束,他再引進了今年北京奧運大鳴大放的西班牙鋒衛魯迪費南德茲。費南德茲今年成為西班牙在賈索兄弟和天才小子魯比歐之外,身手最被肯定的球員。季前熱身賽打了不到幾場,據說他能投能傳,也讓隊友打得很爽,已經讓波特蘭球迷「Rudy, Rudy」的瘋狂尖叫。

其他令人期待的拓荒者球員,還包括菜鳥控球貝里斯(Jarryd Bayless),以及法國籍十九歲的鋒衛巴頓(Nicklas Batum)。

capt.071aba3cacfc4ccbac02cad446b39184.kings_trail_blazers_basketball_orrb105 但關鍵無疑在遲到一年的中鋒歐登身上,他會是攻守全才的第二個俠客、羅賓森,還是守優於攻的現代比爾羅素?我的感覺是,即使他是後者,只要能夠身體健康,雖然臉孔和詹姆斯一樣少年老成,不具備所謂的「明星相」,但是基於中鋒的主宰性,至少會是波特蘭未來十年的關鍵人物。而他在西區和湖人年輕中鋒拜能的競爭,也會是未來幾年的好戲。

另一個關鍵在於羅依、費南德茲和貝里斯這批新生代鋒衛,如何搭配成為一個堅強、完整的作戰團隊。史有明證,有太多的團隊在發揮潛力之前,已經因為種種因素分崩離析。

NBA裡沒有什麼事比看一支挑戰巔峰的球隊更令人興奮的事,老一點的球迷曾經看過活塞、公牛、馬刺,年輕一點的球迷也曾看過太陽、小牛、騎士。當然,NBA也從來不是小毛頭能夠攻下江山的聯盟,我們幾乎可以肯定,拓荒者還要交很多學費,沒有兩三年絕對無力攻頂。

但如果你和我一樣喜歡尋找新鮮感,在注意布萊恩、詹姆斯和塞爾蒂克等「老掉牙」的話題之外,今年的拓荒者應該可以滿足我們這方面的要求。

(Photo source: Yahoo Sports)

Thursday, October 09, 2008

白色巧克力和科尼島之子 天才後衛再解讀

(原文完成於9月 28日)

act_jason_williams 在籃球場上看見一名天才後衛的靈光乍現,總比看見下一個歐尼爾更令人驚喜。這也是為什麼,「白色巧克力」傑森威廉斯退休和馬布瑞有可能再遭尼克釋出的消息,在最近眾多NBA新聞中最能奪取我的目光。

威廉斯那種放蕩不羈卻又絕妙無比的傳球,在世紀交換之際有著多重意義,他改寫白人後衛的刻板印象、讓「街球」風格再度於NBA大行其道,也一度使他的國王隊55號球衣成為NBA最暢銷商品。

而曾經見過馬布瑞在喬治亞理工學院短短一年生涯的人,勢必都不會懷疑他的未來。這名出身紐約布魯克林區科尼島的控球,是既有彈性速度、有得分能力、又能傳球的完美綜合體,也是註定在NBA發光發熱的人才,只打了一年大學就棄學,是NCAA之福,而不是他自視過高。

三十三歲的威廉斯在和快艇簽約之後突然宣佈退休,生涯轉戰國王、灰熊和熱火三隊,幸運的是曾經贏得2006年NBA總冠軍。三十一歲的馬布瑞,則很有可能在效力灰狼、籃網、太陽之後,遭到家鄉球隊尼克放棄。到目前為止,他在NBA季後賽尚無所作為。

這兩個人是天才?

任何人都可以看出來,威廉斯的生涯轉捩點在於接受灰熊老教練休比布朗調教,將他的球風由亮麗、娛樂性十足卻帶有高失誤風險的街頭風格,轉為穩紮穩打式,以達成團隊目標為第一要務的傳統控球。

威廉斯確實從此以一種我們不太習慣也不太喜歡的方式「脫胎換骨」。這個事實也一直衝擊著我的腦袋,因為我彷彿在被封為紐約街頭英雄的奧斯頓(Rafer Alston),甚至是更早之前的黑珍珠蒙羅(Earl Monroe)身上,也見過相同情形。

如果威廉斯繼續瘋瘋癲癲,以「離經叛道」的方式打球,例如用手肘和膝蓋傳球,他很可能不會先發,NBA冠軍就更別提了。問題是,我的內心深處隱約就喜歡瘋瘋癲癲的威廉斯,儘管我知道,即使是天才也不能我行我素,必須在籃球場上受到某種程度的限縮。

act_stephon_marbury 馬布瑞是另一種典型,沒有人否認他是天才,卻也似乎沒有人懂得如何和這個天才相處。他是球場上的美夢,卻是休息室中的噩夢。他能為你贏得十場球,卻很可能因為場下問題讓你輸二十場。他好到讓你絕不能將他放在板凳上,這卻也是所有球隊最頭痛的問題。

看著馬布瑞的感受是另一種,就像是看到一個天才在浪費他的天份,蹉跎他的歲月的心疼,卻又無能為力,因為他的腦袋長在自己的頭上。我無法理解,為什麼馬布瑞能夠同意為一雙十五美元的球鞋代言,只為佳惠貧窮人家孩子,在場上卻總是自我優先。

史上曾經出過無數天才後衛,未來也還會不斷出現。他們之中,有些是真天才,有些可能是被媒體或球探塑造出來的假天才。即使是真天才,例如目前紅得發紫的西班牙小將魯比歐,我們也不知道他未來會是什麼樣子,或是進NBA之後的命運會如何。

我只知道,當我再次見到一個天才後衛,那種欣喜和悸動一如往常,是永遠都不會變的。只不過,當他們進入了這個系統,會再度被限縮在這個框架中,無法盡情展現他們的天賦吧!他們也有可能患上大頭症,自以為其他人都是笨蛋而無怨無悔吧!

當天才不完全是那麼的天才時,我們又該怎麼去解讀一個天才後衛呢?問號會一直持續下去。

Wednesday, September 24, 2008

失言白目的運動員 可怕的民族主義者

act_josh_howard

(Source: NBA.com)

(本文為中國時報專欄)

有時候,Youtube 還真不是個好東西,不信的人可以問一下小牛隊前鋒霍華。還有些時候,我不知道某些籃球員的發言是純粹的失言,是無知,或根本就是白目。

最近霍華在一段被 po 上 Youtube 的錄影畫面中所言,引發一陣動亂。霍華在參加艾佛森主辦的慈善美式足賽,背景放著美國星條旗國歌時說,他不知道國歌有什麼好尊敬的,因為他是黑人。

此言一出,霍華馬上被幹得滿頭包。有人說他如果不爽就搬出美國,有人說他有什麼權利代表黑人說話,有人說他球打得不怎麼樣、嘴巴倒是很大。還有人說,他的發言和 1968 年墨西哥奧運為黑人民權運動發聲的黑人運動員,簡直有天壤之別。連小牛隊老闆庫班,也不得不跳出來為霍華緩頰,說他其實不是表面上大家想像的那種人。

這件事給我一個啟發:喜歡泛政治化的也不只台灣人嘛!而最大的疑問,則是為什麼他會說出這樣的話。或許是他一時失言,不知道影片會被上傳。也許是他對黑人和美國歷史的無知,更也許他就是白目。

霍華是個很好的球員,他在完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在威克森林大學時成為 ACC 聯盟年度最佳球員,進入 NBA 至今五年,績效也是逐年攀昇,上一季已經達到 19.9 分外帶 7 籃板,是小牛隊不可或缺的小前鋒。

然而,過去一年來他也數次出包。他在一場季後賽敗仗之後,依然氣定神閒出席事先安排的生日狂歡派對。曾在廣播上說自己和很多球員一樣,偶爾會抽抽大麻。他也因為在路上和另一輛車飆車,遭到逮捕。

多年來,我始終面臨一個困境:究竟該把球員當神看,還是當人看?我的意思是說,球員也是人,也會犯錯,我們似乎沒有必要、也不應該用太高的道德束縛他們。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球員並非「一般人」,他們代表著一個團隊、聯盟,也是許多人崇拜的對象,即使巴克利曾說「球員不該是孩子的偶像」,這個事實仍然無法改變。

所以,我們可以說霍華快人快語、直言不諱,似乎也可以說他不了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白目。無論如何,愈具有影響力和可見度的人,發言愈得謹慎,是不變的道理。

同時,霍華也確實過簡化他的說法。歷史上反美國的美國運動員不少,無論是上述六零年代的黑人運動員,或是曾經因為宗教問題拒絕在賽前唱國歌的前NBA球員克里斯傑克森。這些人都有他們的主張,而霍華的主張只因為──他是黑人?這也難怪他會被黑人同胞砲轟了。

但真正讓人害怕的還不止於此,最可怕的,其實是一群馬上以「這就是不愛美國啦」論調砲轟霍華的球迷。從霍華事件和美國總統大選可以看出,喜歡高舉民族主義大旗的,並不只有東方人。

我突然想起,當年黃春雄因為受傷加上心理疲倦,拒絕國家隊徵召,也是被轟到體無完膚。不打國家隊,被等同於不愛國,這是多麼快速連結卻傷人的邏輯。也有個美國作家寫得好,霍華似乎忘了,不久之前才有一批全為黑人的美國隊,在北京奧運為美國重奪男籃金牌。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霍華或許口無遮欄,無知而白目,但他至少還享有每一個人都應該擁有的言論自由。而和其他主題一樣,在討論籃球時直接以民族主義的角度切入,是非常危險、不智、也不公平的。

Friday, September 19, 2008

拿下女籃亞錦賽主辦權的啟示

(本文為中國時報專欄)

今年台灣籃壇實在很少有好消息,最近好不容易出現了一個。台灣在睽違三十六年之後首度獲得亞洲成人級籃球賽事(女籃亞錦賽)主辦權,再加上中國近期主辦奧運的啟發,深深覺得我們應該積極爭辦、主辦各種高水準的賽事,才有可能振興台灣籃球。

討論台灣籃球,痛罵籃協一向是很「政治正確」的事,但我們應該肯定它這一次的作為,因為爭辦國際賽事絕對是正確的方向,對該項運動具備有形和無形的助益。

舉例而言,2001年在台北舉辦的世界盃棒球賽,就暫時給了台灣棒球一劑解藥,而無論中國是什麼樣的邪惡帝國,主辦北京奧運毫無疑問為它的本土運動產業和競技水準有著龐大而明顯的影響。

反思台灣,長久以來,瓊斯盃好像就是我們唯一能夠「和國際接軌」的本土比賽,它曾經是激起民族情感的良藥,如今成為飽受奚落的「自慰盃」。

也不知道是不積極作為還是有困難,當棒球洲際盃、世界盃、奧運資格賽一再於台灣進行,其他運動項目也陸續有國際比賽降臨台灣,籃球方面卻是靜悄悄。籃球身為台灣兩大運動之一,這幾乎是難以想像的。

心理層面上來看,其實主辦國際比賽對球員、協會和球迷都有著「提昇格局、增廣見聞」的作用;實際上的作用則更不止於此。

主辦比賽,首先就有場館問題要解決。場館不能拿來作為無法主辦比賽的藉口,卻可以是間接促使政府機關介入的助力。台北聽奧和高雄世運的舉辦,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如果有一天台北贏得男籃亞錦賽主辦權,政府勢必也無法坐視不管。

其次,還有賽事管理的問題。台灣有許多人對運動管理、營運和經紀有興趣,卻無處發揮,主辦大型賽事會是適當的刺激和應用機會。

主辦正式國際賽事最大的好處,就是讓球員有更好的機會和國際競爭,而不是每年只能在二級的邀請賽比比花拳繡腿,搞賓主盡歡的名堂。不是有人說,「如果我們無法到達全世界,就把世界拉進來」?

台灣身為亞洲最為籃球瘋狂的國家之一,沒有理由見到日本、中國、西亞國家一再的拿下主辦權,自己卻只能在一旁流口水,遭到邊緣化。

當然,我們必須實際,台灣之所以一再的無緣主辦國際比賽,和中國也不脫關係。如果「兩岸氣氛和緩」的假設為真,如果所有聲稱「運動歸運動、政治歸政治」的說法為真,中國應該讓台灣有機會和所有國家平起平坐的爭取主辦權才對,也不要再以「旗歌問題」作技術性干擾。

最後,籃球是最具備主場優勢的運動之一,回顧歷史,地主球隊一向都會在該屆有較佳的表現。為了不在家鄉民眾面前丟臉,地主國通常也會投入更多的資源和訓練。如今每一屆的亞錦賽都會是世錦賽或奧運的資格賽,爭取主辦權也有著積極的戰略意義。日本、韓國都曾經以此突圍,取得參加世界級比賽的機會。

台灣籃球已經很久沒有動起來,彷彿每年我們只能等著SBL,球季結束之後就只有瓊斯盃,不是從電視上看比賽,就是等著廠商邀請某某NBA球員來作超級旋風式的訪問。從推廣運動、開拓商機、接軌國際的角度來觀察,我們都沒有理由接受這個現實,我們也應該能作更多事才對,這會是搶下本屆女籃亞錦賽最大的啟發。

Thursday, September 11, 2008

籃球名人堂 新會員憶往

(本文為中國時報專欄)

2008年班籃球名人堂最新會員出爐,名人堂每年遴選新會員或許已成慣例,但是每當新會員公佈,就不由得讓球迷開始搜尋大腦中的資料庫,也趁這個時刻為這群名人堂新鮮人重新作歷史定位。

今年的新會員組成很傳統,也很有趣,分別是兩大中鋒尤英和歐拉朱旺,小前鋒丹特利,活塞老闆戴維森,球評維泰爾,大學女籃教練洛許和「油頭教練」萊里,分佈得很平均。

首先是兩大中鋒,尤英是從高中時代起就被預言未來會改造NBA、天縱奇才型的球員。歐拉朱旺則是十七歲之前都還在踢足球、初抵美國時還不會三步上籃的傻大個。尤英在喬治城大學時期率隊勇奪冠軍,以可怕的防守功力見長,聲勢如日中天,歐拉朱旺在休士頓大學也展現驚人的進步幅度,但是三度打進冠軍戰,三度敗北。

命運之神很有趣,十年後,他們分別率領尼克和火箭,在1994年的NBA總冠軍戰遭遇,大戰七回合,最後火箭險勝。兩大中鋒的對決,打滿七場,理應成為經典,但是在NBA九零年代守重於攻的風格主導下,誰能想到,這個系列後來竟被喻為史上最難看的總冠軍戰,實在諷刺。

毫無疑問,尤英和歐拉朱旺都是典型的傳統中鋒,也應該在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我個人認為,歐拉朱旺是超出了當初人們對他的預期,尤英則是未能達到預期,甚至,他的NBA生涯是被「過譽」的。

無論如何,很奇妙的,美國的傳統中鋒在此之後也莫名其妙走出量產時代,隨著球風的漸次轉變,除了少數如歐尼爾的特例,中鋒位置轉由歐陸主宰。不知道,未來還會有多少中鋒入選名人堂?

年輕球迷可能不熟悉的丹特利,也是江湖傳奇。身高只有195公分,丹特利在十五年NBA生涯卻有平均24.3分的表現,而且以禁區單打見長。我依稀記得他一次又一次以絕妙的頭部假動作,騙得高他十公分的防守者一楞一楞,也看得我一楞一楞,拍案叫絕。此外,他也以搓湯圓式的「怪咖」罰球動作聞名,不過,八成二的生涯罰球命中率,你有什麼話說?

和大號的巴克利比起來,正常size的丹特利更值得作為有意朝籃球路發展者的典範。唯一可惜的是,他身為活塞「壞男孩」首代成員,卻在奪冠的前一年被送走,未能得到冠軍戒。

以球評身分入選的維泰爾,是美國的重量級名嘴,主講大學籃球。維泰爾對籃球的熱情充分溢於言表,講到興奮處,每每激動得滿臉通紅,好像腦血管馬上要爆掉一樣。在籃球場上,維泰爾是個糟糕的教練。他的成功證明行行出狀元,爛教練也會是好球評。目前台灣有不少教練試著朝電視球評發展,看看維泰爾的故事,或許能夠得到一些啟示。

至於前熱火教練萊里入選名人堂,並不是件太令人驚訝的事。儘管萊里生涯功偉業無以數計,令人遺憾的是,他是在把熱火搞爛後的這一年入選,有點諷刺。至於他對籃壇最大的影響,恐怕和純籃球無關。由於萊里的出現,教練的曝光率有明顯提昇,教練的「時尚程度」也開始成為一門學問,後世仿效油頭風者大有人在。

相對於萊里的光鮮亮麗,活塞的低調老闆戴維森是截然不同的典型。和小牛聞名全球的老闆庫班比起來,恐怕沒幾個人知道戴維森是誰。戴老走在路上,還比較像已經退休,準備要到佛羅里達州去安養天年的一般銀髮族。他用人不疑、充分授權、退居第二線的作風,是他能贏得三個NBA、兩個 WNBA冠軍的原因,也是近代NBA老闆中的異數。

籃球和NBA一直在往前走,但每年的名人堂新會員入堂時刻,總能讓我停下腳步,回過頭來品味過往。其實,那也會給人不同的啟發。


Thursday, September 04, 2008

喬丹的陰影 揮之不去

(本文為中國時報專欄)

日前NBA一口氣將皮朋、崔斯勒、阿姆斯壯和萊斯4名老將弄來台灣,兩場球賽搞得分外熱鬧。在欣賞球星風采之餘,卻也感受到喬丹巨大的陰影;或許這是每個超人氣明星都會帶來的副作用。

長期以來我一直無法習慣的是,身邊有很多人在談NBA時總說:「我哦,從喬丹退休後就不看NBA了,因為NBA再也沒什麼好看了。」年輕時總是對這種說法嗤之以鼻,認為這些人「不是真正喜愛籃球和NBA」。

及至年紀漸長,現在當然不是那麼「激進」的憤青了。或許因喬丹確實這麼偉大,偉大到身影自然而然遮蓋太多太多的人,包括曾經是隊友的皮朋、阿姆斯壯,曾為對手的崔斯勒,乃至曾為教練的「禪師」傑克森等。

一個人被神化後就會產生這種現象,皮朋之所以廣泛被稱為「天下第二人」,就在於許多人會質疑,如果沒有喬丹加持,他的生涯會留下什麼樣的註腳?如果阿姆斯壯不是在公牛盛世入NBA,許多人會認為他可能終其一生都沒有入選明星賽的機會。相同的,若非有喬丹擋道,崔斯勒可能會提早贏得總冠軍,人氣也可能更旺。

回顧皮朋的生涯,一直有複雜交錯的感受,很少有人會想起皮朋來到之前喬丹都未能贏得冠軍。但要說皮朋能獨當一面,在喬丹暫離NBA跑去打棒球那一兩年,他似乎又未能給出一個交代。

我很肯定的是,皮朋有著超乎想像的球迷數量,而這一切多半來自獨樹一格的全能球風、優雅流暢的肢體動作。迷皮朋更甚於喬丹的人恐怕也不在少數,雖然皮朋的種種最終都要放在天平上和喬丹作比較。

再說崔斯勒,他在NBA或是灌籃大賽中光芒都一再被喬丹掩蓋。誠然,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是不變真理,但勝敗終究是一時,敗者就此無法獲得應有的肯定,卻是很不公平的事。

大帝陰影遮蔽的還不只是球員而已,禪師傑克森被認為是沒有巨星在手下就無法打出成績的教頭,和喬丹也有絕對的關係。這是不見得公允的說法,但我竟也不能免俗成為這個理論的信徒。

突然想起好多人,如口技快超越球技的巴克利;一度達到盛世的拓荒者、爵士和超音速時代,他們都在某種程度上成了喬丹和公牛王朝的祭品。

有人開玩笑說,喬丹所成就的公牛王朝,造就NBA的黃金年代和數以億計的NBA球迷,卻也扼殺不知多少球員和球隊的努力。我想或許湖人和塞爾蒂克的全盛時期也有相同的現象。

另一方面,「神」當然也能讓身邊不少人雞犬昇天、平步青雲。評論球員和評論政治人物有一點很像的就是,總得等到煙霧散盡才能蓋棺論定,給出比較中肯的結論。在運動領域,勝敗決定當下一切,超越勝敗和一時的恩怨情仇後,終究能得到一個比較客觀的視野。

現在來看脫離喬丹陰影的皮朋、崔斯勒,在欣賞他們「殘餘球技」之餘,好好檢視他們職業生涯也許為時已晚,但至少更能體會:這樣子的球員在NBA的歷史洪流中應該被放在什麼樣的位子上。現在他們就是他們自己,不是喬丹的隊友、助手,也不是喬丹手下敗將。


Monday, August 04, 2008

台啤的「態度」和籃球夢

(本文為中國時報專欄)

Noname3

由台啤行銷總監陳建洲籌拍的籃球紀錄片「態度」,最近成為籃球圈討論的焦點之一,似乎是貶多於褒。不由得不令人想起十四年前轟動一時的籃球紀錄片「籃球夢」(Hoop Dreams)。稍加比對,我們會有一些不同的體會。

「籃球夢」由導演史提夫詹姆斯拍攝,他花費了六年時間追蹤兩名芝加哥少年球員蓋茲(William Gates)和艾吉(Arthur Agee),從兩人的八年級(國二)一直拍攝到大一,敘述兩人在追逐NBA夢想中遭遇的挫折和際遇。最後,兩人和NBA都差得很遠,這是典型多數美國高中籃球員的真實際遇。

此片原本只想拍30分鐘,最後卻成了171分鐘的長片,由於非常忠實的紀錄兩人生命,在文化、歷史、運動和美學上都有傑出表現,在1994年推出後一砲而紅,佳評如潮,也獲得奧斯卡最佳剪輯獎。

這部片子被某些影評喻為整個90年代最好的美國影片之一,至今年七月份為止,它的總票房收入是780萬美元,名列美國史上第十大賣座紀錄片。這種成就,和影片確實觸動人心,忠實呈現美國高中籃球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態度」先成為台啤團隊行銷的口號,進而成為紀錄片片名,其實,我們如果把它看成是整體行銷的一環,應該沒有什麼大問題。只不過,「態度」二字陳義甚高,如果它的片名是「台啤2007-08奪冠實錄」,應該是更切中要點。

這種影片並沒有什麼不好,問題出在,出資拍攝的陳建洲就是球隊本身的行銷總監,所以此片可以說是球隊的「宣傳片(promotional video)」,換句話說,就有點像是NBA官方拍攝的inside stuff,隱惡揚善、「去蕪存菁」是免不了的。

陳建洲同時具有藝人身分,「態度」的宣傳也因此動用眾多藝人、名人,徹頭徹尾透露出,一切都是經過充分計算、設計、包裝過的縝密作法,多少也沖淡了紀錄片強調的原始、真實風味。

MV5BMjAwMjkzNDQ4NV5BMl5BanBnXkFtZTYwMTQxOTE5._V1._SX224_SY400_ 無論是影像或文字,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來紀錄籃球故事?我想起手邊的幾本籃球書,它們都是籃球記者、作家,花費一至兩年甚至更長時間去跟隨一支球隊或一名球員而寫成的紀實。

其中有描述前金塊隊球員赫倫(Chris Herren)的「Fall River Dream」,由比爾雷諾茲所著,毫無間隙的將赫倫的籃球生涯和麻州小鎮Fall River的興衰結合。也有達西佛瑞所著的「The Last Shot」,紀錄的是馬布瑞(Stephon Marbury)和故鄉紐約康尼島(Coney Island)的故事。還有喬曼瑟所著,描寫北卡州四名大學籃球教練的「Four Corners」,以及威廉吉爾迪亞所著,描繪印地安那州高中籃球狂熱的「Where the Game Matters Most」。

不能不提的,自然是知名作家費恩斯坦所著,描寫1987年印地安那大學奪冠和火爆教頭巴比奈特的「A Season on the Brink」。本書出版後轟動江湖,由於將故事原汁原味忠實呈現,甚至搞得奈特對費恩斯坦大為不爽。

這些作者以第三者、旁觀者的角度,以籃球為中心,結合文化、地理、人文和鄉土等等元素,寫出一個又一個感動人心的籃球故事。就和看完「籃球夢」的感覺一樣,讀完這些書,了解書中人物的生涯起落、高低與好壞,每每讓人對籃球和人生,增添更深一層的體會。

這些籃球影像和文字之所以一直停留在心頭,追根究底才發現,竟是來自於它們的「不完美」。這些故事的主角不見得都成功,都成了英雄,他們也曾犯下許多錯誤,有些人後來沒沒無聞,在籃球版圖上消失,有些人盛極而衰。但是,他們都很真實,是活生生的血肉之軀。

「態度」作為台灣開始以影像紀錄籃球故事的第一步,出發點是好的,值得鼓勵。它甚至可以被譽為一個成功的行銷案例,君不見「態度」二字不僅掛在所有人嘴上,也印在帽子、T恤和眾多周邊商品上。但它的作法,則可能是有待商榷的。

至於多年來的許多台灣籃球傳記,由於多數都以「促銷」籃球員為出版動機,中立觀察的味道較淡,多少減損了作品流傳後世的成色。

或許,身為籃球影像和文字工作的所有「從業人員」,都應該一起來重新好好思索紀錄籃球故事的目標、意義和方式,一起為台灣籃球留下價值得以橫貫古今的好作品。

(Photo source: imdb.com)

Tuesday, July 29, 2008

歐洲籃球反撲 NBA將被顛覆

(本文為中國時報專欄)

240708005429 北京奧運開打前夕,美國籃壇遭歐洲反噬,可能大舉前進歐洲淘金的新聞,居然比美國男籃隊還大條,就像中華職棒不玩了、還在放水的新聞比奧運棒球隊令人矚目一樣令人錯愕。

無論如何,俗話說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也說風水輪流轉。不過,可能連NBA趨勢預言家也沒料到,世界籃球─特別是歐洲─的反撲來得這麼快而兇。就像沒有人料得到,曾被喻為夕陽工業的自行車工業,如今居然搖身一變、炙手可熱一樣。

老鷹隊前鋒柴爾崔斯(Josh Childress)前進希臘淘金的新聞還沒鬧完,又冒出一票球員有可能赴歐的消息,包括狄考(Dan Dickau)、藍崔(Carl Landry)、威斯特(Delonte West)等等。

NBA圈的人士大概還沒到恐慌的地步,畢竟這些球員都不算「A咖」。但是當你聽到,連基德(Jason Kidd)都說退休前去義大利打打球也不錯時,就顯然是有點不對勁了。

是的,這是提前到來的歐洲籃球反撲。它會不會就此顛覆NBA?我想不致於,但長久以來NBA在競技水準和商業都獨步全球的事實,可能要被重新檢視了。

很有趣的是,除了「NBA全球化」這個有點帶著行銷式味道的口號之外,大多數時刻,籃球的討論都和其他全球性議題無關。偶爾把政治性議題扯進來,例如蘇丹達佛,也會被罵無聊。

這一波新聞的來由,根基仍在籃球本身,這其中包括歐洲籃球的良性發展,NBA長期處於僧多粥少的狀態,近年來外籍球員產生某種程度的排擠效應等等。另一方面,這和非籃球議題也脫不了關係,也就是美元的持續疲軟,以及某些產油國因為油價高漲而爆富起來,最顯著的例子就是俄羅斯。

除俄羅斯的暴發現象之外,我們以往未曾注意到的一點是,某些歐洲球會真的「非常有錢」,不是只有足球肯花錢,如今籃球壯大起來之後,籃球也很肯砸錢。

另外,很多球員和歐洲球隊的簽約金額是「稅後薪資」,眾所周知美國稅率很重,雖然美國稅制是屬人主義,但只要能夠避免在美國和歐盟被雙重課稅(double taxation)的問題,就鐵定是賺到。

所以,我們不只看到包括WNBA女子球員在內的美國球員,大舉前進歐洲,甚至連卡瓦洛(Juan Carlos Navarro)、迪爾菲諾(Carlos Delfino)這些具有NBA資歷的歐洲球員,也有返鄉之舉。

曾經,歐洲是臨近退休之年的NBA球員,例如麥卡度(Bob McAdoo)、威金斯(Dominique Wilkins)狂撈最後一票,或是某些怪胎,例如費瑞(Danny Ferry,選秀會後拒絕和快艇簽約,自我放逐義大利一年)的臨時避難所。

如今大有不同,除了外籍球員成群結隊前進NBA,NBA也慢慢有了外籍總經理,總有一天也會有外籍總教練甚至外籍老闆。尤有甚者,美國球員開始覺得到歐洲打球是可以和NBA平起平坐的選擇之一。連不想去大學蹲一年苦牢、想要逃避NBA「十九歲規則」的高中球員,例如詹寧斯(Brandon Jennings),也都決定前往歐洲打球。

在美國人的眼中,「全球化」的定義通常是「我去賺你的錢」,我的產品賣你,但不一定要接受你的產品。但有人說得好,真正的全球化一定會是雙向的,而非單向。就像貿易自由化一樣,沒有那種只允許你把產品賣給我的市場來、只允許你補貼本國農民,其他人卻都不能作的道理。

也就因為如此,目前的「全球化」交流呈現一幅混亂又有趣的景象,歐洲小將企圖到北美籃壇證明自己、打出身價,NBA的「B咖」和「老咖」打打算盤,思索著是不是要去歐洲幹它一票。

到現在沒有人能否認,NBA還是整體競技水準最高和平均薪資最高的籃球聯盟。但或許─只是或許─有一天它會赫然發現,這兩個招牌都已經被拔掉,改掛在大西洋的另一邊。

我不反美,但是看到美國人緊張的那種感覺,其實還蠻爽的。

(Photo source: NBA.com)

Friday, July 25, 2008

當瓊斯盃不再是夏日盛宴…

(本文為中國時報專欄,原標題:The Blame Game)

5346128_47a083d808 瓊斯盃已經快要和政治一樣,誰要負責任總是每年吵不完的話題。中華隊在今年瓊斯盃拿下有史以來最差的墊底名次,檢討聲四起,南韓教練鄭光錫、球員,乃至2001年的換血政策,都成了罪魁禍首。

長久下來,瓊斯盃成為一項非常有趣的比賽。它非辦不可,因為它擁有悠久的光榮傳統。而且,非得辦成大鍋炒形式的比賽不可,一來熱鬧,二來表示主辦單位的用心。

至於勝負,中華隊當然得贏,否則如法製造出中華隊實力強勁的假象?否則這些外隊又如何對得起負責食宿招待的主辦單位?中華隊如果一直輸,會變成「窮輸盃」。不過,中華隊也不能一直贏,否則會變成「自慰盃」。

搞了半天,我也不知道中華隊到底該贏還是該輸。只知道,邀請隊伍成了一件很有學問的事,既不能太強,也不能太弱。在這方面,有時候我會很同情籃協。

打從陳信安、林志傑、田壘、吳岱豪、曾文鼎、何守正等主力球員一一掛傷號退賽之後,我就未曾對今年瓊斯盃中華隊抱過任何希望。這個意思是說,他們打出任何成績我都會接受,只因為,若不是所謂的「F4」退出,他們有很多人永遠不會有機會披上中華隊的球衣。

如今,打出墊底的成績被罵得狗血淋頭,我倒想問,今年瓊斯盃的外隊陣容,約旦、卡達和哈薩克等,是即使中華隊陣容完整都在亞錦賽打不贏的球隊,如果這支中華隊真贏了,那F4或許該繼績養傷二十年了,因為中華隊已經不需要他們。

但球員真的不需要負任何責任嗎?倒也未必。如果真如媒體報導,球員只在乎是不是能夠看到兒子、有沒有上場時間,那麼我們大可讓其他奢望著穿上國家隊戰袍的球員來為國征戰。

最有趣的,大概就是南韓教練鄭光錫的責任和去留問題。去年老鄭帶中華隊在亞錦賽打出近年來最好的第六名,但是由於調度有「七六人隊」之嫌,引來不少責難,今年接下中華隊,主力球員又不約而同養傷去,賽前已經讓人覺得大勢不妙。

果然,現在什麼溝通不良、戰術失序、調度胡搞的說法全數出籠,「小鄭換老鄭」的呼聲排山倒海而來。我想問的是,當初籃協聘請鄭光錫的目的為何?是想給他時間,好好整頓國家隊?還是只為了填補本土教練銜接上來的真空期?

如果是前者,為何我們如此心急?為何不和鄭光錫簽長約宣誓決心?如果是後者,我沒有話說。

我的意思是,如果只是為了找一個人來責怪、來負責任,事情很簡單,怪教練、怪籃協、怪球員,悉聽尊便。但我們為何總是認為,只要端出了一個口號、一個決策,事情就會水到渠成,一切就會馬上好?

國家隊的經營沒有那麼簡單,不是換了教練、換了球員,喊著「2008前進北京」,萬事就OK。培訓的完整計劃、目標、階段性在那裡,怎麼作、怎麼執行、怎麼管控監督,才是重點。

如果聘請外籍教練的方向確立,如何要求他建立一至三年的計劃,如何協助他沒有語言溝通的問題,如何讓他協助本土教練成長,這才是我們應該注意的細節。

這些重點都確立了,一兩次亞錦賽、瓊斯盃的挫敗,都是可以接受的,因為所有人都知道要走的道路和目的地在那裡。也唯有如此作,the blame game才能不再成為每年重大賽事之後眾人互噴口水的「會外賽」。

(Photo source: Yam Sports)

Monday, July 14, 2008

當西雅圖不再超音速

(本文為中國時報專欄)

5716

塞爾提克封王之後,NBA開始準備進入冬眠期,這中間還有選秀和自由球員市場,但最讓人有fu的新聞,反而是西雅圖超音速的搬家。

雖然從來沒去過這個聽說很會下雨的地方,但不知為什麼,它一直是我很有好感的一個NBA城市。好感的來源通常很複雜,有時也有點無厘頭。

那或許來自於「西雅圖夜未眠」這部經典電影,也很可能要歸功於超音速的舊logo,在那個年代,超音速那很能凸顯西雅圖地標的標幟,加上綠得很可愛的祖母綠球衣,頗得我心。

更有可能的,或許是包括微軟在內的那些西雅圖電腦網路新加大亨,或是九零年代初紅透半邊天、現在卻沒人要聽的grunge搖滾,更有可能是...貴死人不償命的星巴克咖啡?

無論如何,每次想起西雅圖,那種從電影中流露出的浪漫場景和氣氛,從星巴克咖啡中飄來的咖啡香,和彷彿圍繞在耳邊的grunge rock,簡直讓人不用看一場球,就不得不對這支隊伍有著莫名的好感。

然而,超音速的NBA經歷卻是一部乏善可陳的電影,更是一杯沒什麼味道的咖啡,平庸到一般人甚至都忘了他們也曾經在1979年拿過NBA冠軍的程度。

2m7tz2iv8wjusqs6ob11nznri 一般人對超音速最深刻的印象,應該是他們靠著「野獸」坎普和「手套」裴頓,在1996年打出64勝戰績挺進冠軍戰和公牛對決的事蹟,或是他們在1994年以63勝獲得西區第一種子,卻在首輪以2-3敗給穆湯波領軍的金塊,創下第一種子首度在首輪落馬的紀錄。

對我個人而言,最鮮明的超音速回憶反而是在更早,也就是光頭佬麥克丹尼爾、白人彈跳王錢伯斯和射手艾利斯在1986-1988年間組成的三劍客,特別在1987年,三個人的每場平均得分總和超越七十分。他們的戰績並不出色,在五成上下盤旋,但三劍客有內有外的球風看起來算是賞心悅目,絕不比近年的太陽差。

題外話,西雅圖最近風水不太好,星巴克決定關掉六百家分店,超音速也跑了。這麼說有點不精確,因為經過NBA和各造協議之後,「超音速」這個名字,加上logo和綠色加金黃的球隊主色,都還留在西雅圖,等待未來的有心人來填補。

不過,超音速出走的主因之一,還是在於場館。由於居民公投並不贊成由公家出錢負擔新球場興建的部份經費,促使超音速新老闆貝奈特決心將球隊遷往他處。從這個例子大概可以了解,球場在一支職業球隊和職業聯盟的營運上扮演多麼重要的角色。回過頭來看看台灣SBL本季面臨的困境,竟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雖然身為球迷的我們,也曾見過快艇由聖地牙哥遷居洛杉磯、黃蜂由夏洛特遷至紐奧良、灰熊由溫哥華遷至孟斐斯,但台灣的地方太小,我們終究無從了解超音速的出走究竟對西雅圖代表著多麼重大的意義。

但是有年輕朋友曾告訴我,當年中華職籃垮台時,對他們年輕的生命和籃球熱情造成多麼大的衝擊。那種身上有什麼地方被掏空的感覺,可能是很類似的。

建構在電影、音樂和咖啡上的西雅圖聯想,自八零年代以降陪伴著我的超音速記憶,再加上波士頓一年來連拿NBA、MLB冠軍並打進超級盃決賽的風光,如今對這座「綠寶石之城」,除了感嘆,還是感嘆。

不禁想著,不知哪一座城市會是下一個被「籃球淨空」的城市?而台灣會不會因為一個球場問題,讓SBL成為第二個中華職籃?

Thursday, July 10, 2008

瓊斯盃三十而立?三十而慄?

(本文為中國時報專欄)

瓊斯盃曾經是籃球迷期待、一年一度的隆重大戲,也是籃協一年一度擴大內需、從球迷身上多拗一點的盛會,曾幾何時,它竟成為某些球迷每年非得譙一次的時刻,以及某些國手避之唯恐不及的比賽。今夕究竟是何夕?

第三十屆瓊斯盃彷彿要悄悄的開打了。平心而論,一項比賽要邁入第三十年,不是件容易的事,而瓊斯盃這些年來,也算是小有名氣的區域性賽會,而今落到沒有像樣場館、找不到像樣隊伍,連女子組都差點停辦的田地,實在令人感嘆。

我常常在想,如果花蓮籃委會能夠把觀護盃辦成這個規模,瓊斯盃怎麼會是現在這個樣子?稍懂一點歷史的人都知道,瓊斯盃還曾是許多NBA球員出道成名之前獻藝的場合,還曾列進美國籃協的年度行事曆。

如今,它的「市場策略」很簡單,要賺菲勞的錢,所以無論如何非得從菲律賓弄一隊過來不可。要激發台灣球迷同仇敵愾的「民族主義」,所以日本、南韓是一定要的啦,大學隊也是可以接受的,人有來就好。另外,卡達、哈薩克和澳洲已經快要成為「長期合作伙伴」,就來台灣度個暑假吧!

最後,不能忘記最重要的一點,務必找一至兩隊的肉腳,確保中華隊不會墊底,這樣就搞定囉。

這種策略的結果是,瓊斯盃既沒有成為水準頂尖的賽事,中華隊也沒有磨鍊到,更慘的是還經常無法達到自爽的目標,名次並不太好。

現在很流行談國際觀是嗎?那麼我確定籃協諸公應該都沒有綠卡,因為他們都沒有什麼國際觀。多年來,籃協最有國際觀的一句話很可能是「進軍北京奧運」,但跳票的結局並不讓人意外。

沒有國際觀也罷了,連把比賽辦好的基本功也沒有,要說瓊斯盃有什麼遠景,那更別開玩笑了。說難聽一點,詐騙集團也是要作功課和市調的吧!

當然,場館是非常重要的一點。超音速離開西雅圖,搬家到奧克拉荷馬市,場館的問題搞不定是關鍵因素。台北市密度過高,但要說找不到地蓋一座像樣的中型場館,未免是說笑話。這中間有籃協的長期不作為,也有政府的長期不重視。

為什麼NBA和美國奧運男籃隊會往澳門跑?那自然是因為威尼斯人酒店那座國際級的球場。但是,2006年世錦賽之前,也有包括阿根廷、塞爾維亞和西班牙在內的世界級隊伍,赴新加坡的菲利浦盃作熱身;而大家都知道,新加坡是瘋足球數倍於籃球的國家。

幾年下來,我們一直在問相同的問題,然後看著瓊斯盃「馬上漸漸」失去它的往日風華。今年瓊斯盃三十歲了,我們要恭喜它,甚至可以好好回顧它過去的光榮,回味有多少外籍和台灣球員在這個舞台上滿足了球迷的想望。

但是,我們也要再次的敦促籃球協會,瓊斯盃是台灣籃球一筆有價資產,也是球迷每年夏天期待的重點,既然它也同時是你們很重要的經費來源,為什麼不認真、積極的去經營它?

即使場館在短期內可能還會有問題,如果認真去作,至少邀請隊伍、球賽內容不會是問題。籃球和政治有一點很像的是,球迷和球員都希望看到遠景、窺視未來。假使如此,瓊斯盃就能夠說它是三十而立,而不是三十而慄。你們繼續退居二線,台灣籃球就永遠會是二流籃球,瓊斯盃就會成為二線比賽。


Friday, July 04, 2008

2008 NBA選秀會後觀察

(本文為中國時報專欄)


(Source: nba.com)

每年NBA選秀總會給人不同的感受。例如1992年和1996年選秀,都被稱為近代水準最高的選秀會,1997年眾所週知是「鄧肯選秀會」,2000至2002年的整體水準則極差。

有人說今年NBA選秀是近年來最難預測的選秀會之一,因為有實力被選者眾,但也有人說今年是一屆很平庸的選秀,因為備選球員中缺乏「巨星」。各人感受不同,但有一點倒是不能否認的,那就是選前各家預測的選秀落點,好像是近年來最準的一次。

就像去年選秀為歐登和杜蘭之爭,今年選秀焦點也只有兩大球員:羅斯和畢斯里。連續兩年,誰該是狀元都引起熱烈討論。大家都知道,選秀既不能完全稱為一門科學,也不能完全靠感覺,而是兩者綜合的產物。

所以,慢慢的,我發現自己的選秀邏輯是這樣的。以去年為例,兩名鋒線,我會以中鋒為優先,因為一名好中鋒的主宰能力會比一名好的前鋒強。如果以今年論,一名控球和一名前鋒,則我會以控球為優先,因為控球影響球賽和球隊的層面遠比前鋒來得深遠。

或許大多數人的邏輯也會是如此,所以去年拓荒者挑了歐登,而今年公牛挑了羅斯。也就是說,一名好中鋒在攻守兩端的影響力再怎麼說都會大於前鋒,而控球由於持球在手,往往最能操縱一支球隊的興衰成敗。

看看歐尼爾、鄧肯,再看看奇德、保羅、奈許,乃至爵士隊的威廉斯,都是很好的案例。儘管羅斯還有外線不穩定、急燥等缺點,公牛還是義無反顧的下標。

而「兵不厭詐,這是戰爭!」的選秀歷史,今年也似乎再度重演。篤定在前兩順位獲選的畢斯里,選前突然傳出熱火總裁萊里「不欣賞畢斯里」的說法,熱火很可能改選控球梅約或將選秀權交易的謠言不脛而走,搞得順位在熱火之下的幾隊不得不火速擬好十八套劇本因應。

搞了半天,熱火還是按照劇本演出。這讓我想起塞爾提克隊在1998年玩的把戲。當年塞隊教頭皮提諾對外放話,說皮爾斯測試結果不佳啦、他不看好啦,原本有可能名列前五順位的皮爾斯,就這麼一路滾到第十順位。老皮大放煙霧彈成功選到小皮,爽到不行。十年後,小皮率塞隊拿下隊史第十七座冠軍,同時獲選MVP,想來老皮也有功勞。

看著今年選秀榜單,不禁讓人感嘆籃球終究還是長人的運動,六十名球員中身高在208公分以上的就占三十五人,將近六成。籃球場上畢竟是一寸長一寸強。

今年選秀同時隱約著透露外籍球員的「退燒」,雖然外籍球員對NBA的影響愈大,但或許是各隊被兩年前暴龍選的義大利狀元巴尼亞尼嚇到了,態度變得保守許多,至少不太敢貿然在首輪高順位下注。除了第八順位的義大利前鋒加里納瑞,其餘選前風評不錯的外籍球員,順位全面下滑,歐洲球員的選秀經驗,已經快要變成第二輪起跳。

最後讓人不得不思考的是,在南加大時期收受不當利益、選前鬧得滿城風雨的梅約,還是在高順位入主灰熊。大家都在討論NBA的「正直」(integrity),但事實證明到頭來根本沒有人在乎這些,因為有球技就保證有頭路。

多的是有錢就拿的球員,只在乎自己的利益,反正一兩年就要落跑,製造出來的麻煩和問題,丟給大學母校去收拾爛攤子。只要進了NBA,球場燈光一亮,攝影機一ON,誰還記得那些呢?

而這不是蠻悲哀的嗎?如果NBA裡都是這些球員,我們又怎麼能夠只責怪像唐納吉這種心術不正的裁判呢?


Wednesday, June 25, 2008

2008北京奧運籃球之路

(本文為中時奧運特刊專欄,原文完成於5月中旬)

和其他任何一項運動一樣,想要敲開北京奧運籃球的大門,都是一段漫長的旅程,特別是對所謂的次級隊伍,也就是不像美國這種用左手打也會進奧運的國家而言。所以事實上,能夠打進只有12隊參賽的奧運,確實已經是一項無上的榮譽。

如果容許我們在討論北京奧運之路前先插個題,我想說的是,幾乎多數人都認為奧運具有比籃球世錦賽更為崇高的地位,也就是說奧運冠軍比世錦賽冠軍更值得尊敬。但多年來我始終覺得,參賽隊伍較多的世錦賽,似乎更能彰顯出籃球列強競的氣氛。奧運會的思考應該不是經費,或許是因為賽程安排的問題。但總而言之,世錦賽都已經從善如流,由16隊增加為24隊,我始終希望奧運能夠跟進,好處除了熱鬧一點,重點是不會有遺珠之憾。在目前的奧運籃球制度下,特別是競爭激烈的歐洲,會有太多夠水準的國家無法進入奧運。

回到正題,儘管奧運距今只有三個月的時間,但是參賽隊伍尚未全數底定。在國際奧會的規定下,奧運隊伍的選擇是一段長達兩年的過程。地主國保證參賽,這是沒有問題的。接下來,在國際籃總下的五個區域(sub-zone),其實也就是五大洲─非洲、美洲、亞洲、歐洲、大洋洲─也各有核定數目的國家取得參賽權。各洲的名次,自然由各洲的錦標賽來決定。

剩下的幾個名額,就要由俗稱的外卡賽來決定,它的正式名稱是國際籃總世界奧運資格賽(FIBA World Olympic Qualifying Tournament),無論男女都有12隊參加,爭奪最後門票。

男籃之路

男籃的部份,首先中國以地主身份取得保障名額。西班牙則以2006年世界男籃錦標賽冠軍的身份,也自動取得參賽權。

接下來的五大洲分區,總共有七隊取得參賽資格,國際籃總依據各洲的整體實力,分別核定各洲名額,分別是非洲一隊、美洲兩隊(冠、亞軍)、亞洲一隊、歐洲兩隊(冠、亞軍)和大洋洲一隊。

非錦賽前三名分別是安哥拉、喀麥隆和異軍突起的維德角(Cape Verde),反倒是埃及和奈及利亞分別落居四、五名,有點出人意料,冠軍戰由安哥拉以86-72擊敗喀麥隆,取得唯一的參賽權。

美洲區資格賽於去年在美國賭城拉斯維加斯舉行,擁有地主優勢的美國奪冠,阿根廷拿下亞軍,雙雙取得奧運門票。美國這一次精銳盡出,冠軍戰以118-81大勝阿根廷。第三至五名分別是波多黎各、巴西和加拿大,其實這三隊實力也不差,無緣奧運十分遺憾。

亞洲唯一的名額,由於首強中國已經晉級,派出二隊擺爛,競爭顯得格外激烈,最後由伊朗以74-69險勝黎巴嫩奪冠,黎巴嫩飲恨,南韓第三,哈薩克第四。前四名只剩一支東亞球隊,中西亞的崛起已經十分明顯。南韓在季軍戰中也以80-76險勝哈薩克,驚險的保住外卡參賽權。

至於台灣,這一次在韓國教練鄭光錫帶領下拿到第六,算是近年來最好的成績。阿Q一點的說,也可以說是近年來離奧運最近的一次吧。

大洋洲向來是最不刺激的一區,一向就是澳洲和紐西蘭爭,毫無意外,澳洲在三戰兩勝的系列戰中以二比一獲勝,順利拿下代表權。

競爭最激烈的歐洲區,廝殺果然不在話下。俄羅斯靠著美籍教練和傭兵,在冠軍戰中以60-59氣走西班牙,一舉拿下冠軍。由於西班牙已經篤定參賽卻獲得亞軍,季軍立陶宛運氣很好的取得直接晉級奧運的資格。

各洲錦標賽結束之後,取得奧運門票的九支隊伍分別是:

地主:中國
世錦賽冠軍:西班牙
非洲:安哥拉
美洲:美國、阿根廷
亞洲:伊朗
歐洲:俄羅斯、立陶宛
大洋洲:澳洲

剩下的三隊,要靠外卡賽來決定。12隊參加的外卡賽預定在7月14-20日在雅典舉行,其實距離奧運時間已經非常接近。未能在各洲錦標賽直接跨進北京的球隊,這是最後一次機會。各洲也有分配的參賽名額如下:

非洲(2):喀麥隆、維德角
美洲(3):波多黎各、巴西、加拿大
亞洲(2):黎巴嫩、南韓
歐洲(4):希臘、德國、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
大洋洲(1):紐西蘭

外卡賽的賽制為12隊分為四組,每組三隊進行分組預賽,前兩名晉級八強,墊底球隊打道回府。從八強開始,就採取單淘汰制。進入準決賽,其實最重要的一戰反而是季軍戰,因為晉級決賽的兩隊就已篤定拿到奧運門票,唯有季軍戰才是「北京」和「回家」之間的鬥爭。

外卡賽的分組如下:

A組:巴西、希臘、黎巴嫩
B組:維德角、德國、紐西蘭
C組:加拿大、南韓、斯洛維尼亞
D組:喀麥隆、克羅埃西亞、波多黎各

以這個分組看來,除了紐西蘭比較有可能混進八強,亞洲的南韓和黎巴嫩想要搶進八強,恐怕很不容易。每一隊都想去北京,所以外卡賽勢必也很有看頭。

女籃之路

女籃對我們來說是比較有意義的,因為台灣女籃打進了外卡賽,儘管去北京的希望極為渺茫,但光是要打到這種地步就已經很不容易。

女籃部份,地主中國自動晉級,2006年女籃世錦賽冠軍澳洲隊,也主動取得參賽資格。五洲的戰事方面,依據國際籃總的分配,每一洲都只有一個名額。

首先來看非錦賽,非洲今年由馬利共和國異軍突起取得冠軍,塞內加爾和安哥拉分居二、三名。

美洲區資格賽也沒有意外,超強美國隊奪冠,第二至五名分別是古巴、巴西、阿根廷和加拿大。

亞錦賽由南韓占了地主的便宜(在南韓仁川舉行)摘下冠軍,中國居次,日本和台灣分別是三、四名,基本上這就是亞洲女籃一向的格局,頂多只是排名順位互換而已,其他球隊沒有染指前四名的空間。

大洋洲部份,紐西蘭的女籃比男籃幸運,由於澳洲直接晉級,因此紐西蘭也「偷到」大洋洲的直接參賽資格,連外卡賽都不用打了。

歐洲還是競爭最激烈的,俄羅斯今年很風光,男女籃都在歐洲稱王封后。西班牙則是男女籃都屈居亞軍。第三至六名分別是白俄羅斯、拉脫維亞、捷克和立陶宛,其中立陶宛以一名之差,連外卡賽都沒得打。

到五大洲錦標賽為止,晉級的七支隊伍如下:

地主:中國
世錦賽冠軍:澳洲
非洲:馬利
美洲:美國
亞洲:南韓
歐洲:俄羅斯
大洋洲:紐西蘭

外卡賽一共留了五個名額,讓12支參賽隊伍爭取,抽籤分組結果如下:

A組:日本、拉脫維亞、塞內加爾
B組:安哥拉、阿根廷、捷克
C組:巴西、斐濟、西班牙
D組:白俄羅斯、台灣、古巴

照這個籤位來看,台灣的籤運並不好,白俄和古巴分別是歐洲季軍和美洲亞軍。而很有趣的是,因為大洋洲的特殊,斐濟居然連外卡賽都還有得打。

由於整個比賽是12取5,所以它的賽制比較特殊。四個組分頭進行分組預賽,前兩名晉級八強,各組最後一名回家。八強賽是女子外卡賽中最重要的一役,四場八強賽的勝隊就篤定取得北京奧運門票,接下來不用再打。至於四支敗隊,就再打交叉,兩支勝隊再作最後對決,爭奪最後一張門票。

前進北京

雖然男女籃項目的參賽隊伍都尚未底定,但奧運總共24支男女隊伍的預賽抽籤分組已經在國際籃總執行之後出爐,男女籃的分組結果和賽制如下:

男籃預賽分組:

A組:阿根廷、澳洲、伊朗、立陶宛、俄羅斯、外卡A
B組:安哥拉、中國、西班牙、美國、外卡B、外卡C

男籃賽制:預賽分兩組,每組各六隊,每隊預賽打五場,各組前四名晉級八強。八強賽之後採取單淘汰至冠軍產生為止。

女籃預賽分組:

A組:澳洲、南韓、俄羅斯、外卡A、外卡B、外卡C
B組:中國、馬利、紐西蘭、美國、外卡D、外卡E

女籃賽制:預賽分兩組,每組各六隊,每隊預賽打五場,各組前四名晉級八強。八強賽之後採取單淘汰至冠軍產生為止。

那麼,幾支外卡球隊的分組位置怎麼決定呢?國際籃總將於6月15日就五支外卡賽晉級的女籃隊伍,並於7月20日就三支外卡賽晉級的男籃隊伍,進行最後一次的抽籤,排入各分組。

經過這麼複雜的歷程之後,我們才擁有完整的北京奧運男女籃參賽隊伍。另一方面,各國的球員名單都還將會在選、訓、賽三個階段中作出很大程度的調整,要預測各隊實力或許還言之過早。

不過,至少屆時的觀戰重點會集中在兩個國家。地主中國隊男籃在2000年排名第10,2004年第8,今年不知會以什麼名次作收。其次,美國在上一屆奧運淪落銅牌,是NBA球員參賽後首次失去奧運金牌。美國籃球的沈淪,在上屆世錦賽請出K教練和布萊恩之後,還是只能拿下第三,今年的狀況也令人非常好奇,我們拭目以待。

Tuesday, June 24, 2008

飛人不飛事件:球員和球隊都應尊重合約

(本文為中國時報專欄)


(Photo source: Apple Daily)

陳信安有意前進中國CBA的消息,再度攪亂一池春水。不過籃壇就和其他領域一樣,愈亂的時刻,就提供我們更多思考的機會。所以,就讓我們來思考一下。

陳信安前進中國,可以分幾個部份來看:他能不能去、該不該去、怎麼去。

他能不能去?以球技來看,當然能,因為他是台灣頂尖的籃球員,在亞洲也稱得上知名;以所謂的「工作權」而言,也能,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沒有人能限制你選擇雇主的自由。

他該不該去?大家討論得非常熱烈,但這其實是個假議題。討論他該不該去,倒不如說真正的問題是他想不想去。中國籃球和台灣籃球在各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去了會有收穫,也會有犧牲,當事人自己心甘情願就好。

怎麼去就可以討論了。陳信安想去,裕隆不見得想放他走。社會講法律,籃球講合約,陳信安自然應該先解決他和裕隆之間的合約,然後依規定取得離隊同意書,取得中華籃協的轉會證明,轉換會籍,最後飛過對岸去打球。

我很驚訝的是,有很多觀點並未著墨在合約之上。大家老是愛說台灣籃壇就是沒有制度,偏偏發生事情,又都不從制度面去討論。以這個案例而言,陳信安和裕隆的合約是怎麼簽的,很重要,有沒有任何但書、違約如何處理,也很重要。如果報導陳信安需付八百萬違約金為真,他願意支付,裕隆願意收錢放人,那就沒有任何問題。

比較有趣的是中華籃協跳出來公佈了一份二十四人名單,規定「培訓隊」成員不放行。想當然爾,被幹得滿頭包是跑不了的。先別提培訓隊沒有幾十萬人民幣可以領,這支球隊是「培」了什麼、又「訓」了什麼,也頗令人費解。

坦白說,沒有一個國家的運動協會見到國內運動員大量出走會感到開心的,因為這說明兩個事實:第一、基於運動環境興衰或市場規模大小,該國留不住人才,第二、這個協會沒有為運動員創造出利多。但光是擔心人才出走(沒有用)、下禁令(只會引來批評)都沒有用,中華籃協真正該作的是積極作為才對。

而籃協能作的,是依照國際籃總規定給予審查、聯絡和協助,擬出二十四人「保護名單」顯然過當。籃協經常誇口兩岸籃球一家親,如果真有能耐,反正台灣和中國什麼都要通了,何不以更大的格局去促成兩岸聯盟整合,讓台灣球員在本地就可以賺人民幣?

至於國際籃總的轉籍規定,其表面精神仍是允許球員的自由流動,也有很大一部份原因來自於解決跨國的球員合約爭議,但另一方面,它也暗藏著抑制各國球員大量流動,允許各國籃協自我裁量的「技術性阻擋」味道。

話說回來,無論陳信安最後是否能到中國打球。在這個事件中,我看到的是沒有人對合約有正確的認識。陳信安已經三番兩次在有約在身情況下「另有打算」,一旦不能如願,在「民意沸騰、群情激憤」的背景下搞得不讓他走的人全成了罪人,這並不見得公平。白紙黑字的合約,究竟成了什麼東西呢?

更有趣的是,似乎還有不少台灣球隊是不簽合約的,意思也就是說全靠義氣結合,想走隨時走,想來任何時候都能回來。這不知是不是意味著,不簽合約是比較「人性化」的方式。

我還發現,裕隆在這中間的角色也很有趣,它是最有心花錢經營球隊的台灣企業之一。它曾經限制陳信安赴美,被很多人罵到臭頭,但後來它在陳信安赴外打球期間,依然支付薪資,它在陳信安赴東森觸礁之後,就像沒事一樣伸出雙手歡迎他回來,惜才的誠意感人。但無形中,允許球員想作麼就作什麼的誠意,是不是也促成台灣球員不尊重合約的心態?球隊和球員簽合約是簽爽的、隨時可以毀約,球隊還一定要「給予尊重」嗎?

最後,雖然這樣寫很可能會被打,我還是想講,陳信安說前進中國是為了挑戰更大的舞台,增加可見度,說不定還有機會進NBA。不過如果我沒記錯的話,裕隆隊好像已經連續兩年連SBL冠軍都拿不到,這種思考邏輯恕我個人無法接受。


Wednesday, June 18, 2008

惡夢就住在美夢隔壁

(本文為中國時報專欄)

揣測著NBA總裁史騰此刻的心情,照理說應該是不錯的。湖人和塞爾蒂克睽違21年後再度於總冠軍戰遭遇,兩隊的光榮傳統,布萊恩對上GAP的明星卡斯,這不就代表著高收視率和白花花的鈔票?夫復何求?

但是,我就不相信他快樂得起來。或許我過分憂慮了一些,但難道沒有人認為NBA正面臨嚴重的形象和信用危機?在裁判收錢吹黑哨,以及有某些人授意希望某隊出線的指控傳聞,隨著聯邦調查如雪球般愈滾愈大之後,如果仍要執意的說NBA沒有問題,仍是一片欣欣向榮,鬼才相信。

恕我說一句不中聽的話,如果NBA不信邪,可以參考一下台灣的職業棒球。

其實,我也很想相信、寧願相信NBA不是作出來的比賽。我也承認,即使裁判能夠影響比賽,說他們「操縱」比賽是誇張了一點。

確實,我們可以說黑哨裁判唐納吉就像一個將被定罪的罪犯,抱著「要死大家一起死」的心態,為求減刑脫罪如瘋狗般四處亂咬。然而,某種程度上我也覺得唐納吉成為史騰的防火牆,被定義為一個「個案」和NBA裁判中的極少數壞份子。

史騰用「毫無根據的指控」,來回應唐納吉最近的爆料,他也強調裁判都是競競業業、公正的面對著每一場比賽。但他的回應也只有如此,而抱持著懷疑態度的人彷彿已愈來愈多。

我的表弟就是其中一人。他在2002年的湖人─國王惡鬥中誓死支持國王,沙加緬度失利之後,他差點把電視給砸了。前幾天,他仍帶著憤恨不平的心情說:「我就知道…」。

另外一個曾在美國念書的朋友,當時曾短暫沈迷於下注NBA球賽。他以前常告訴我:「沒賭球之前還沒發現,等到自己下注之後才覺得,有些NBA球賽的比數還真是怪怪的、內藏玄機」。最近,他也說:「我告訴過你吧…」

對於一項運動或一個聯盟的信心,往往就在這些小事情中累積起來。當諸如唐納吉黑哨這種事件爆發,不僅是NBA總裁史騰要面對,每一個球迷的內心也勢必要經過一番掙扎和判斷。他們判斷的根據,包括以往的自身經驗和眼前所看到的危機處理、公開聲明。

尤有甚者,如果在棒球、籃球之後,連職業網球都會傳出疑似配合賭盤打假球的謠言,不由得你不去想:這世上還有什麼可信的呢?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覺得這很有可能是NBA史上所面臨的最大危機,比使用禁藥還要嚴重十倍,而史騰從去年到今年的處理也都過於被動,似乎一直停留在「災害管控」,而非徹底解決問題的程度。

畢竟,有誰希望被欺騙呢?有那一個球迷希望,過去無數場讓人廢寢忘食、魂牽夢滎、心跳加速的比賽,到頭來竟是一項被操縱的結果?有那一個記者和球評希望,過去述說的種種傳奇和偉大,原來並不是傳奇,也一點都不偉大?

NBA經過數十年的努力,如今獲得驚人的商業成功,美國和外籍球星也持續不斷的加入,真正成為一個全球性的聯盟。這是NBA成為一個優良品牌,讓史騰博得史上最偉大總裁美名的原因。

在美夢成真的時刻,住在美夢隔壁的惡夢似乎也將伴隨而來。我非常希望,唐納吉真只是史騰口中的個案,NBA即使愈來愈難看,至少它是個乾淨的比賽。否則,或許有一天,球迷也會高喊著:「沒有真相,沒有NBA」,或是把NBA當作套好招的職業摔角來看,那會是很悲哀的一刻。


Friday, June 13, 2008

假倒加詐傷 籃球已成表演藝術

(本文為中國時報專欄)

正當許多人憂慮台灣籃球員日漸綜藝化,成為另類「藝人」之際,最近NBA出現的「假倒」和「詐傷」話題,很巧的和這個憂慮隔海呼應。籃球彷彿不再只是一項運動,也兼有「表演藝術」的性質。

塞爾蒂克皮爾斯在總冠軍戰首役膝蓋受傷,被隊友抬出場,坐輪椅進休息室,兩分鐘後再度投入戰局,而且異常神勇,塞隊順利贏得首戰。

7539643擅長寫故事的媒體馬上出動,將皮爾斯喻為「威里斯瑞德第二」。1970年尼克對湖人總冠軍戰第七戰,原本大腿重傷的主力中鋒瑞德,在第七戰前緩緩步入球場,全場為之動容,他也在開賽後連中兩元,使尼克士氣大振,擊敗湖人贏得隊史首冠。

而大家要知道,無論讓誰來選,1970年瑞德抱傷出賽的場景,都會是NBA總冠軍賽史上最偉大的時刻之一。皮爾斯能夠被和瑞德相提並論,可見這個場景確實和1970年類似。媒體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要大肆歌頌一番。

至於虧人不嘴軟的「禪師」傑克森,既然球都輸了,當然也不會閒著,更何況他是當年親眼目睹瑞德神蹟的尼克球員之一。他直接質疑皮爾斯「詐傷」的可能性;除了傑克森,也有其他評論持相同的懷疑。

我想這會成為NBA史上另一個無頭公案之一,皮爾斯的傷看來確實沒有嚴重到得坐輪椅的程度,如果真得坐輪椅,大概也上不了場了。然而我們也不能否認,偉大的球員就是有克服病痛的能力,重感冒的喬丹、背傷的布萊恩,看來不也都沒事的樣子?但有多少人認為他們是「詐病」呢?

而如果這是詐傷,我不得不說,皮爾斯和塞爾蒂克隊的反應還真快,用近乎完美的teamwork犯下這椿「超完美詐傷案」。

另一方面,日前NBA傳出下一季起要對「假倒」(flopping)開始祭出罰則,很多人都認為這是衝著「聖安東尼奧表演工作坊」而來,因為他們的假倒團隊─帕克、吉諾布里、包溫,有時還加上鄧肯,陣容實在是空前堅強。和詐騙集團一樣,如果假倒五次賺到三次,這生意就可以作了。

也有人語帶不爽的說,打從前國王、湖人中鋒狄瓦茲廣開假倒風氣以來,假倒是NBA最爛的國外進口產品之一,因為外籍球員似乎都擅長此道。經過多年推廣,如今活塞的華勒斯也已學成,頗有青出於藍之勢。所以,吾皇史騰再也受不了,決定明年起對假倒開鍘。

在我看來,這件事其實很簡單。只要警察不抓,永遠就會有人紅燈右轉,如果你第一次被抓、第二次也被抓,相信你不會有guts到來個第三次。

籃球場上也是相同道理,如果裁判心甘情願被騙或是笨到被騙,就永遠會有球員前仆後繼的假倒。球員、教練或教練遊走規則邊緣或鑽漏洞,爭取自身最大利益,是天經地義的事。

真傷或假傷確實不容易判斷,真倒或假倒事實上也不見得那麼好鑑定,尤其是在籃球場上的一、兩秒鐘之間。但在我看來,假倒與否是裁判的責任。我相信NBA裁判有一定的專業水準去作此判斷,如果只會感嘆世風日下,等於是將裁判未善盡責任的過錯推到球員身上。

如果NBA真的想把假倒作為一個嚴肅的議題來處理,後續的「假誤以為真、真誤以為假」爭議可能會很多。

該怎麼說呢?我心中也沒有答案。或許籃球運動發展一百多年,加上媒體科技的日新月異,它真的已經在某方面成了一項表演藝術。還不到職業摔角那種套好招再打的地步,卻是「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有偉大故事可說就好」的一種化境。

大家歡喜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