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19, 2008

拿下女籃亞錦賽主辦權的啟示

(本文為中國時報專欄)

今年台灣籃壇實在很少有好消息,最近好不容易出現了一個。台灣在睽違三十六年之後首度獲得亞洲成人級籃球賽事(女籃亞錦賽)主辦權,再加上中國近期主辦奧運的啟發,深深覺得我們應該積極爭辦、主辦各種高水準的賽事,才有可能振興台灣籃球。

討論台灣籃球,痛罵籃協一向是很「政治正確」的事,但我們應該肯定它這一次的作為,因為爭辦國際賽事絕對是正確的方向,對該項運動具備有形和無形的助益。

舉例而言,2001年在台北舉辦的世界盃棒球賽,就暫時給了台灣棒球一劑解藥,而無論中國是什麼樣的邪惡帝國,主辦北京奧運毫無疑問為它的本土運動產業和競技水準有著龐大而明顯的影響。

反思台灣,長久以來,瓊斯盃好像就是我們唯一能夠「和國際接軌」的本土比賽,它曾經是激起民族情感的良藥,如今成為飽受奚落的「自慰盃」。

也不知道是不積極作為還是有困難,當棒球洲際盃、世界盃、奧運資格賽一再於台灣進行,其他運動項目也陸續有國際比賽降臨台灣,籃球方面卻是靜悄悄。籃球身為台灣兩大運動之一,這幾乎是難以想像的。

心理層面上來看,其實主辦國際比賽對球員、協會和球迷都有著「提昇格局、增廣見聞」的作用;實際上的作用則更不止於此。

主辦比賽,首先就有場館問題要解決。場館不能拿來作為無法主辦比賽的藉口,卻可以是間接促使政府機關介入的助力。台北聽奧和高雄世運的舉辦,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如果有一天台北贏得男籃亞錦賽主辦權,政府勢必也無法坐視不管。

其次,還有賽事管理的問題。台灣有許多人對運動管理、營運和經紀有興趣,卻無處發揮,主辦大型賽事會是適當的刺激和應用機會。

主辦正式國際賽事最大的好處,就是讓球員有更好的機會和國際競爭,而不是每年只能在二級的邀請賽比比花拳繡腿,搞賓主盡歡的名堂。不是有人說,「如果我們無法到達全世界,就把世界拉進來」?

台灣身為亞洲最為籃球瘋狂的國家之一,沒有理由見到日本、中國、西亞國家一再的拿下主辦權,自己卻只能在一旁流口水,遭到邊緣化。

當然,我們必須實際,台灣之所以一再的無緣主辦國際比賽,和中國也不脫關係。如果「兩岸氣氛和緩」的假設為真,如果所有聲稱「運動歸運動、政治歸政治」的說法為真,中國應該讓台灣有機會和所有國家平起平坐的爭取主辦權才對,也不要再以「旗歌問題」作技術性干擾。

最後,籃球是最具備主場優勢的運動之一,回顧歷史,地主球隊一向都會在該屆有較佳的表現。為了不在家鄉民眾面前丟臉,地主國通常也會投入更多的資源和訓練。如今每一屆的亞錦賽都會是世錦賽或奧運的資格賽,爭取主辦權也有著積極的戰略意義。日本、韓國都曾經以此突圍,取得參加世界級比賽的機會。

台灣籃球已經很久沒有動起來,彷彿每年我們只能等著SBL,球季結束之後就只有瓊斯盃,不是從電視上看比賽,就是等著廠商邀請某某NBA球員來作超級旋風式的訪問。從推廣運動、開拓商機、接軌國際的角度來觀察,我們都沒有理由接受這個現實,我們也應該能作更多事才對,這會是搶下本屆女籃亞錦賽最大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