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錦賽札記
亞洲男籃錦標賽確定於9月23日至10月3日在中國大陸的哈爾濱舉行。對兩岸的球隊來說,這一屆的比賽都具有重要意義。
對中華隊而言,「換血計劃」進入第三個年頭。中華隊在過去的三項亞洲賽事中完成「三七連線」,前年亞洲盃、去年的亞運和瓊斯盃,都是第七名。坦白說,爛也已經爛到谷底了。就球員的天份而言,當然不是該有的成績,但籃球場上的天份和成績,原本就不會成正比。這其中的學問究竟在那裡,中華隊顯然尚未參透,全國籃協更是還在打混等死。
中華隊去了奧勒岡州的Basketball Academy兩週,加上七名球員到國王去特訓。憑良心說,這樣子的短期集訓有什麼功效,頗值得懷疑,詳細的論述請見裘必勝專欄。我們暫且把問號放下,等亞洲盃結束,再來作個總結。
接下來,中華隊在8月份還要到菲律賓去參加一項國際邀請賽,這項比賽其實是亞錦賽東南亞區資格賽,要選出兩隊參賽。據我獲得的消息,兩支成績不列入名次的外隊是中華隊和澳洲NBL明星隊,其餘都是東南亞各國國家隊。
我們先不要談籃協進軍2008奧運的大笑話,也先不要理會最後的名次。如果中華隊今年仍無法交出像樣的表現,就幾乎可以宣告換血大挫敗。這當中,籃協主事者、教練、球員,各有各自該負的責任,都別想怪罪別人。
所以,我們等著瞧。
對中國隊而言,這是姚明進入NBA之後,首度披上國家隊球衣。但更重要的是,中國隊也在進行轉型,這將是長久以來陣容變化不大的中國隊,相當關鍵的一次調整。而且,他們欲報釜山亞運冠軍戰慘遭南韓逆轉的一箭之仇。
鞏曉彬、劉玉棟、孫軍等為中國打下亞籃江山的老將,都已準備漸次退役,王治郅情況始終不明朗。撐在那兒的,是姚明、巴特爾、李楠和張勁松,準備接棒的,是劉煒、朱芳雨,甚至是青年隊的易建聯、唐正東。能不能接得起來,延續中國在亞籃的霸業,同時證明中國男籃不是只有姚明和巴特爾?
在轉型的當下,王非下台,中國隊反而逆勢而行,挑選了年邁的蔣興權掌兵,而不是阿的江,也不是張勇軍,這倒是最有趣的一點。老蔣治軍嚴明,但是否能跟得上時代潮流,擺脫土法鍊鋼的舊時代呢?或許亞錦賽也能看出一點端倪。
中國隊為亞錦賽,也安排了一系列的熱身賽。首先他們於7月13日在長春出戰吉林,92比62大勝,但意義不大。接下來,他們要進行所謂的「超級巡迴賽」,先於7月23至31日出戰USBA All-Stars五場,再於8月8至12日和澳洲NBL的墨爾本老虎隊(老虎隊有中國大陸的持股)打四場。USBA All-Stars陣中有好幾個打過NBA的傢伙,Gerald Honeycutt、Leon Smith、Randy Livingston和Olden Polynice等等,總教練就是剛指導完中華隊的Bob Hill,實力應該不會太差。
亞運快意逆轉中國大陸的南韓,倒是出了狀況。據我的消息來源指出,南韓由於職籃KBL的SK隊陷入財務危機,面臨倒閉,而且沒有財團願意接手,籃壇人心惶惶。一直拖到7月10日,才選出總教練和20人大名單,在所剩的時間內如何臨陣磨槍,挑戰很大。南韓陣容變動不大,加入河昇鎮和延世大學的金東吳(我不確定是不是這樣翻譯),其餘都是老將。不過,主力中鋒徐章勳膝蓋動刀,有可能無法出征,小胖子玄周燁的膝蓋也又出了問題。
日本隊一年來最大的變動是,總教頭更換為南斯拉夫籍教練Zeljko Pavlicevic,同時利用他的人脈,在6月份到歐洲移訓比賽一個月。他們首戰擊敗斯洛伐尼亞的青年隊,高興得不得了。接下來,日本隊要在7月24、26、27三天的「Kirin Cup」中迎戰萄葡牙國家隊,再度以賽代訓。
日隊陣容調整也不太大,加入了中鋒竹內公輔等新人,但核心戰力還是以老將為主。麻煩的是,主控兼隊長節政貴弘從歐洲回來之後,才告訴教練他要開刀,氣得教練差點沒瘋掉。如果節政無法上,日本可能會陷入沒有稱職控球的境地。或許,該徵召在夏季聯盟的「神童」田臥勇太?
目前能替中華隊作的scouting report,也只有這樣了。
■從「雙陳風雲」看台灣籃球迷
無巧不成書,陳金鋒和陳信安同時進駐丹佛市逐夢。兩個人都有點失落,陳金鋒再度上了大聯盟,但苦無表現機會;陳信安則是未能擠進夏季聯盟名單,再度和夢想中的NBA絕緣。
我不想在這裡論斷「雙陳」的實力、能力、潛力、爆發力或是其他什麼有的沒的力。我知道,那很可能又是另一次動亂的來源。搞到後來,我可能只會成為不少人吐口水的對象而已,沒有什麼正面的意義。
但是,在觀察「雙陳」逐夢的過程中,我倒是對棒球、籃球迷所呈現出不太相同的特性感到有趣。如果我的觀察有錯,歡迎指教,但我的想法是這樣的...
鋒仔出擊,絕大多數棒球迷一片叫好。甚至,我想用「無人能攖其鋒」來形容,本站裘爺大概就是踩中這枚地雷,負傷累累,我想。棒球迷對陳金鋒的感覺和全力支持,當然有其原因。首先,鋒仔負笈他鄉的精神,確實值得欽佩。其次,他在小聯盟的表現和成績,確實相當搶眼。第三、台灣棒球在世界上的排名原本就不差,它被許多人視為「國球」,事實上,它也可能真的是。
「球不迷人人自迷」,如果不為某個人、某支隊伍或某種精神、某些感動而瘋狂,或許也就不能稱之為「迷」了。所以,棒球迷全力挺鋒的那股熱情,是非常能夠理解的。
相形之下,如果允許我先把純粹的追星族排除在外,我發現許多籃球迷對台灣籃球的態度是十分令人不解的。他們對台灣籃球和球員,是一再的責難、批評、不屑、等著看笑話。他們喜歡在BBS上用「鄭志龍或陳信安打得過Steve Kerr嗎?」這樣的問題,或是「就算送我票,我也懶得去看甲組籃球,我連看電視都嫌浪費時間」這樣的字句,來消遣台灣籃球。
很自然的,對於陳信安挑戰NBA,落井下石的、冷嘲熱諷的、等著看笑話的人,似乎也就見怪不怪了。
我常想,或許他們的不屑、冷漠和無止盡的鄙視,是因為籃協已經從頭爛到腳,因為中華隊已經N年沒有能在正式的亞洲賽(「世界」這兩個字就別提了)打出好成績,因為我們的球星一再的讓大家失望。
如果棒球迷們能夠不把「鄭昌明和Derek Jeter誰比較厲害」掛在嘴邊,為什麼籃球迷不行?如果棒球迷能夠熱情的走進球場,為什麼150元能看一整天三場的台灣籃球沒人要看?如果棒球迷能夠為征戰異域的陳金鋒投以萬千祝福,每一場、每一球的關注著他的表現,為什麼籃球迷對陳信安無法作到?
這完全來自於棒球和籃球的世界排名和實力落差嗎?I don't think so.
我敢說,台灣籃球絕對病了,上從籃協、球隊,下到教練、球員,沒有一個環節沒有病。這個病情,嚴重到幾乎快找不到解藥。
但是,或許有一部份的籃球迷也病了。在我的心中,他們比追星族更令我感到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