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20, 2003

田壘:三年有成

嚴格來說,田壘的成名,應該從2000年的HBL開始算起。而寬鬆一點的形容,當年他簡直像是HBL裡的鄧肯(Tim Duncan),得分、籃板、阻攻、傳球無所不能。

2001年大阪東亞運,中華隊突如其來展開大換血計劃,田壘、曾文鼎、吳岱豪等「童子軍」,被期待著將中華男籃帶向新的世代,登上更高的層次。至今已經過了三個年頭,而田壘在這三年中經歷了什麼?…

■台灣長人的第三代奇才
就像十多年前被發掘的黃春雄一樣,田壘絕對是台灣籃球史上少有的奇才。當年在高中時身高就逾200公分的黃春雄受矚目,是因為台灣傳統長人多半笨重,但黃春雄卻有著很好的協調性。從「第二代」的黃春雄開始,台灣長人開始跳脫一般人對傳統第一代長人的看法。

田壘則是更進一步,他除了高,雖然有點瘦,但彈性、協調性、速度都比黃春雄更勝一籌。最難得的是,田壘有著相當好的投籃手感,以及對爭搶籃板球有著特別異於常人的嗅覺。這並不需要靠著球探,或是獨到的籃球經驗、歷鍊才看得出來。事實上,只要你看著田壘在場上打球五分鐘,你就會知道,他絕對是台灣第三代長人的典型。

由於身材關係,台灣籃球多半是後衛的天下。第一代的長人,多半只能擔任苦工角色,負責防守、頂住對手的長人,鞏固防守籃板、或是抓下進攻籃板,為鋒衛製造第二波進攻機會。以黃春雄為首的第二代長人,逐漸加入更多的進攻份量,但還是以防守為主。而田壘開啟的「第三代長人」,讓台灣長人正式進入攻守兼備的新世界。

■一切都那麼自然
在田壘眾多傲人的天賦條件中,在籃球場上對他最有利的,無非是他奇快的「彈速」和異於一般長人的投籃手感。對他來說,一切似乎都是那麼自然。

長臂加上過人的彈速,使田壘在爭搶籃板時占盡優勢。如果第一次搶籃板時無法控制球,對手的第二次彈跳鐵定比田壘慢上百分之一秒,而籃板已落入田壘手中。而他優於一般長人的投籃,則讓他的破壞性再加一成。對手不僅要擔心禁區內的田壘,即使在距離籃框20呎遠,照樣不能掉以輕心。

也因此,「田壘不應該只是中鋒」的想法,在所有帶領他的教練腦海中迸發出來,包括前中華隊教練李雲光、現任達欣教頭劉嘉發和現任中華隊教練李清棋,都將田壘的角色設定為小前鋒。曾在NIKE訓練營中指導田壘的國王隊顧問柯瑞爾(Pete Carril)和2001年隨日本隊來台的美籍助理教練皮爾斯(Robert Pierce),也都有著同樣的看法。

他們的想法是,中華隊如果想要更上一層樓,必須全面提昇高度,而田壘、吳岱豪和曾文鼎三名長人的竄起,正好是中華隊邁向新世紀的最好起點。在三人之中,田壘自然是擔任小前鋒的最佳人選。202公分的小前鋒,不要說亞洲層級,即使搬到世界各國來看,也絲毫不遜色。

就如同他自然而然在籃球場上綻放光芒,田壘也「很自然」的在短短一年之內,從高中時代的中鋒,成為中華隊設定的小前鋒。這個決定雖然引起籃壇不少討論和爭議,但基本上的方向是絕對沒有錯的。

■2003年的掙扎
即使對田壘如此才華洋溢的球員來說,由中鋒轉型小前鋒也不容易。經過近兩年的轉型和磨鍊,田壘獲得了初步的成果,但也有著他的掙扎。

小前鋒的特性是,進攻上,在內外線都必須能夠作戰、得分,他需要有穩定的外線跳投,懂得如何利用隊友跑出空檔,也要能偷襲籃下,背對籃框得分。防守上,他所面對的對手速度可能和他一樣快,甚至比他更快,而得分能力也可能不在他之下。

兩年下來,田壘在高中時代已可看出潛力的外線投射,果然更見精進。目前他的三分球極具威力,等閒的對手絕對是一個頭兩個大,因為亞洲很難找到202公分的小前鋒,更何況是國內?即使對手真的跟上他的投籃節奏,由於身高關係,通常也只能望球興嘆。

然而在主戰場移往外線之後,田壘在禁區停留的時間愈來愈少,間接使得他在禁區的破壞力和嚇阻力為之降低。此外,在亞洲層級來看,他的基本動作、運球都還有進步空間,才能在小前鋒位置發揮更大的威力,而不是只侷限在外線的發揮。

在母隊部份,田壘在2003年的前三分之二,有著年初總統盃將達欣帶進冠軍戰的高潮(最後以1:2不敵裕隆),也有著因摔車手骨裂傷、甲組聯賽完全停賽坐壁上觀的空窗期,「田壘加吳岱豪」的超級雙塔組合,因此必須延後上場。值得慶幸的是,達欣讓田壘得到充分的休息,並不急著要他出賽,使手傷能得到完全的痊癒。

■眺望2006、2008
休息了好幾個月的田壘,在亞錦賽「重出江湖」。由中華隊練球時看來,田壘變得更壯了一點,特別是手臂,增加了在球場上的碰撞本錢。他在日前和世大運代表隊的練習賽中,也有著相當不錯的表現,穩居中華隊先發小前鋒。

也許是田壘從高中時代就成名,一般人對他有著高得超乎想像的期待,一般球迷比教練團或田壘自己更急,急著要看到「100%的田壘」,而忘記了他今年還只有20歲的事實。

和國外球員比較,亞洲球員的「成長茁壯期」(有人稱之為「開竅」)來得更晚一點。國外球員通常在20出頭就已經定型,可以看出未來潛力,但亞洲球員可說在30歲之前都還有進步的空間,其中「黃金時期」集中在22至28歲。

以此觀察,在2006年日本主辦的世錦賽(參賽隊伍由16隊增加為24隊),田壘將是23歲,2008的北京奧運(雖然中華隊離奧運實在很遠很遠…),田壘是25歲。將「百分百的田壘」設定在2006至2008年之間開花結果,是比較實際的目標。

2001年大阪東亞運,田壘在出戰日本一役抓下22個籃板,攻下19分,為他自己在亞洲打出名氣,從此躍居亞洲籃壇。2003年亞錦賽的田壘,在停賽養傷復出之後,會交出什麼樣的成績單?2006年、2008年的他,又會是什麼樣子?我們都還不知道,田壘自己可能也不清楚。但是,如果一切順利,能夠得到良好的培育和指導,結果將會超出我們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