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26, 2011

沒有NBA的夏日時光

NBA Labor Basketball

(原文發表於Hoop美國職籃雜誌2011年9月號)

對我而言,以往的這個時刻,常都代表著在後NBA冠軍戰的欣喜抑或咒罵,以及後NBA選秀的一百個問號抑或遐想之餘,腦子能夠稍微擺脫籃球的一段時間。沒想到,今年竟然如同1999年那個夏天,是徹頭徹尾的真正休息了。

因為,你不想休息都不行。NBA新聞簡直淡到不行,不是誰酒駕被捕就是誰又上了法院,連NBA官方網站看來都像是那種無聊到掉渣的企業入口網站,上面居然不是吾皇David Stern的照片就是各隊老闆或工會執行長Billy Hunter的倩影。

幸好,我們在台灣──一個永遠不會讓人感到無聊的國度。我們有最令人熱血的瓊斯盃啊!我們的前國家隊總教練上了蘋果日報的社會版啊!更別提我們的女籃傳奇都要出來選立委了,是吧?

LBJ和傑瑞米

ap-20110818james不知道是因為職業倦怠和球迷倦怠,還是純粹因為胃口被養大了。對於NBA球員訪台這回事,個人的興趣是愈來愈低。雖然很能接受廣告和形象宣傳的理由,但因為此類訪問通常都太「旋風」了,快到幾乎很難讓你留下什麼能夠咀嚼的印象,所以也就是這樣了。

根據以往採訪NBA球星訪台的經驗,我們到最後的要求,似乎也就是「平易近人不裝屎臉」,盡量滿足球迷要求、增加互動如此而已。多數的球員也都蠻有職業道德,可以作到賓主盡歡,其中尤以Kobe Bryant和Vince Carter為最。

像Michael Jordan如此重量級人物,卻因為90秒快閃鬧到滿城風雨,算是出乎意料之外。其實當時我也感到很驚訝,不過整件事後來的發展,和媒體刻意想修理Nike也有很大關係,這暫時按下不表。

不要怪我,現在想到LeBron James,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今年熱火在總冠軍戰輸到被眾人吐口水的模樣,第二個想到的居然是令人發噱的東森「關鍵時刻」主持人劉寶傑,誰叫他不僅是違背「子不語怪力亂神」的古人訓示,而且還大刺刺的拿「LBJ」這三個字母來打廣告,也真是夠猛的。

無論如何,LBJ在這樣的時刻來到台灣,坦白說,也許是因為時間點和瓊斯盃衝突,即使像他這樣的大牌,也未能在籃球新聞上占到太多版面。我比較有興趣的,並不是今年他首度來到台灣作了什麼事,或是以後還會不會來,而是今年夏天會在他的籃球生涯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Magic Johnson、Dirk Nowitzki都曾在冠軍戰失利之後的夏天自我放逐,狠狠的在眾人眼前消失了好一陣子(Magic Johnson有可能忙著去扮演彩虹戰士就是了)。LBJ招牌太大,廣告任務太重躲不掉,好,只能原諒他。但今年會不會成為他的生涯轉捩點呢?

LBJ此行鬧出個插曲,行前的宣傳,中國Nike竟把台北列為「中國行」的一站,隨即觸動兩岸敏感的政治神經,幸好隨即更正,事態未曾擴大。

不過,想起台灣以往曾是NBA觸角伸向亞洲卻尚未打進中國之前的前哨站,再想到如今台灣只能是所謂「大中華區」的一個角落,不如以往受到重視,也只能感嘆形勢比人強,小市場就註定吃虧的世間現實。

二度來台的林書豪,經過去年「史上第一名台灣NBA球員」的旋風,雖然今年他已經是一名擁有紮實NBA資歷的球員,也不再像去年一樣受人矚目。焦點反而都集中在他是否能披上台灣國家隊球衣,抑或是最終被中國吸收。

如果林書豪能為台灣出征,我們當然是樂觀其成,但這又是另一個形勢比人強的案例。中國篤定能開出較好的條件,中國的運動廣告市場也大,而中國國家隊更是迫切需要一名欲求而不可得的控球後衛,如果最後林書豪穿上五星旗的球衣,我也不會感到意外,畢竟台灣只擁有「人不親土親」的優勢而已。

瓊斯盃

中華隊11號陳信安(持球)對台灣球迷來說,沒有瓊斯盃的夏天也就不叫夏天了。縱使這項比賽多年來可說是毀譽參半,不是被叫作自慰盃、自爽盃、窮輸盃,就是被拿來作為奚落中華隊和中華籃協的場合,但每年能夠親眼或在電視上見到亞洲各國球隊的風采,總還是份幸運。

每年瓊斯盃球迷總會自動分成正方和反方,一方面是支持中華隊,幹譙外隊打球髒啦、沒品啦,一方面則毫不留情的數落中華隊諸將加教練是如何的遜,裁判又是如何的厚愛主隊。中華隊贏多了也不行,輸多了那更是不行。

事實,往往都落在兩端之間。

以中華隊和約旦的衝突而言,Islam Abbas對何守正那個揮肘的動作會判成雙方犯規,真是讓人開了眼界,因為那是標準的技術犯規。至於後來的中華隊員不分有無登錄衝進場,卻沒有後續禁賽處理,也不合理,小辮子被人家抓到了,真是丟臉。

但是約旦隊怒嗆什麼裁判不公、要罷賽云云,你有種就罷賽吧。約旦隊教頭Tab Baldwin是裝天真還是莊孝維?姑且不論這種邀請賽,即使是正式的國際賽,主隊本來就是占便宜,不然大家爭辦國際賽是在爭什麼?不然你以為主隊每次總是有老天保佑,好死不死的抽中「天使之組」?

再說到這種10天打9場之類的賽程,當然是不合理,對球員也有潛藏性威脅,問題是主辦單位招待你吃住,當然希望趕快打完趕快把你趕走,籃協又不是印鈔票的單位,難不成要打上三個星期嗎?如果今天瓊斯盃沒有招待加上亞錦賽前賽的誘因,也不會有這麼多隊要打。既然接受邀請了,嘴巴就閉緊一點。

至於中華隊,在吳岱豪、田壘沒打,曾文鼎上上下下,再加上周俊三以賽代訓觀察球員的策略下,拿到第四名算是功德圓滿了。真正的成績單,還是要在武漢亞錦賽之後再一起通算,比較正確。

被討論最多的應該是「陳信安復活」這個話題。我對陳信安因為愛之深責之切,向來用比較批判的眼光來看他。減重後的陳信安,目前頂多算恢復到以前的水準,打得還有點保守。不過,和以前差距較大的是,心理上,覺得他「很想打」,而且也因為年紀因素,開始有點「賢拜」的感覺了。

陳信安的條件始終在那裡,對籃球的執著也一直在那裡,光看他那讓全國女性球迷興奮得吱吱叫、口水流滿地,讓男性中年球迷看完很想去死的全身肌肉線條,就可以知道他的付出和一般球員大有不同。

然而我也要說,回顧陳信安的國際賽歷史,幾乎找不到一次是生理和心理有著完美搭配的組合,他三番兩次的倒楣受傷,再不然就是因為球隊架構之故,沒能交出和條件、名聲匹配的發揮。機車如我的球迷,還在等待,至少有一次讓我們見到那「完美的陳信安」。我希望,真的能親眼得見,那一天,我會很滿足。

其他人之中,簡嘉宏和陳順詳很有可能是最「ready」的球員。至少我看到的是,他們雖都不是名目上的一線球員,但只要機會到了,就把各自的角色扮演得很好。

後衛那就很抱歉了,只能用爛到爆來形容,尤其是防守方面。整個瓊斯盃下來,中華隊的後場連stop ball都作不到,每場球就看到人家的後衛像在逛大賣場一樣東奔西竄,闖禁區和開冰箱拿飲料一樣自然,我很難相信中華隊教練團會有多滿意。

攻守都有一定水準的伊朗,雖然也有短少主力球員,但不愧是亞錦賽二連霸的球隊,在瓊斯盃又連三拉三,只不過看到在NBA裡很俗仔的Hamed Haddadi在這裡大人打小孩,有點恍如隔世、時空錯置的感覺罷了。

超有反差的名人堂新成員

rodman1-081211不知道你們怎麼想,但我覺得部份NBA球員和歐洲,甚至考慮和中國CBA球隊簽約的新聞是蠻無聊的。在這一堆無聊之中,2011級名人堂成員入堂儀式,一方面讓人感到些許溫馨,一方面讓人不由自主的再度緬懷起過去那光榮年代。

許久不見的「小蟲」Dennis Rodman因此而重現江湖,在禪師Phil Jackson的見證下進入了籃球名人堂,而且──和我們的總統和行政院長一樣──在致感謝詞時數度哽咽。

Nike最新一波的文宣叫作「用運動…」,例如用運動在聯考加分、用運動把妹之類的。要我來看,沒有人個人比小蟲更適合代言了。他如果不是用籃球怎樣怎樣,就徹頭徹尾是一隻無名小蟲。

回顧起來,Rodman用很不同的方式顛覆了籃球史。至少在他之前,我從來沒有看過一個進攻技巧如此之爛的球員,卻能用他的籃板和防守成為許多人──包括我一個好友──心目中的偶像。他根本就是挑明了「我進攻就是爛,我就是得不了幾分,但是我以搶下每一個籃板、鎖死每一個對手的主力進攻球員為榮」的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球員。

從以下這些「蟲語」,可以對他的籃球觀有所理解。他說:「I couldn't care less if the guy I'm guarding has HIV. I'm going to slam him anyway.」即使對手有HIV病毒,他還是會死守這名球員。他也說,他希望自己對籃板的詮釋,就如同Michael Jordan對扣籃的詮釋一樣,每一個籃板對他來說都是一個挑戰。

我個人最喜歡的一句則是:「I love the pain of the game.」他形容為了搶籃板,他能夠忍受眼睛被戳、鼻子被K、身體被碰撞,因為籃球比賽中那「痛苦的部份」,是他個人的愉悅。

至於後來這個七度NBA籃板王開始發瘋穿女裝、把娜姐等等離經叛道的傳奇,那是另一回事了。

有一張照片令我印象深刻:前景是Rodman在台上致謝詞,背景是先前以引言人身份出場的Phil Jackson,用慈祥到破表的笑容看著他的愛徒。對從小就沒有父愛的小蟲來說,活塞隊教練Chuck Daly和後來的Jackson,似乎成為唯一能管得動他的「長輩」。

mullin1-081211我開始去想,一個教練對一名球員的影響能有多大。我想起有無數NBA球員,後來是如何對他們的啟蒙教練、大學教練念念不忘,心存感恩,例如John Wooden之於Kareem Abdul-Jabbar和Bill Walton,例如Coach K之於Grant Hill,例如Dean Smith之於Michael Jordan。

台灣也有這樣子的教練─球員關係嗎?

同樣的,前St. John's大學教練Lou Carnesseca,為另一個名人堂新人,也是他的高徒Chris Mullin作引言人。

相對於Rodman,Mullin雖然一度有酗酒問題,卻可以稱得上是乖寶寶級的標準NBA球星了。相對於進攻投籃爛到爆炸,曾經形容自己高中時「連上籃都不會進」的Rodman,擁有「上帝的左腕」美名的Chris Mullin,是一個儘管你可以批評他除了投籃什麼都不行的球員,但他也同時是可以光靠投籃就讓你輸球的球員。

平心而論,生涯得分17911分,平均每場18.2分的Mullin,終其一生未曾大紅,而且在勇士後期遭Latrell Sprewell擠掉,在溜馬後期被Jalen Rose擠掉,難免有時不我予的感嘆,但他對投籃這項技術的詮釋,從現在來看足以在歷史上記上一筆。我相信,這也是他進入名人堂的原因之一。

看見Mullin,你沒辦法不想起投籃這項技藝的「失傳」。說失傳也許太過份,但當今NBA球員的外線比起過往,實在是差太多。我很清楚的記得,當初NBA之所以馬上吸引住年少的我的目光,不完全是因為他們像是格列佛遊記裡的巨人,更因為我訝異於他們那「只要是空檔保證投進,沒有空檔也很可能進」的進攻火候,而且是連替補球員都準到爆。

從Rodman到Mullin,除了對時光流轉的追憶,對一個時代的過去的酸澀感之外,我突然覺得,誰說籃球員一定要全能、一定要飛天鑽地呢?正如同這個社會一樣,你只要會一樣東西,將它作到最好,就會有你的位置,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