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過NCAA的冠軍獎牌,你將很難相信,如此毫不起眼的獎牌居然是每年全美數百所大學、上萬名教練球員夢寐以求的榮耀。在一敗即死的六十四強錦標賽中,只要稍有閃失,就註定與這面醜醜的獎牌擦身而過,那麼,有所謂的「求勝秘笈」存在嗎?
可以說有,也可以說沒有。分析過往的冠軍隊,的確可以整理出幾個共通的特色,但是也不代表萬事具備就可以拿到冠軍凱旋而歸。畢竟,「不確定性」正是NCAA六十四強季後錦標賽最引人入勝、令人瘋狂著迷之處;也是每年NCAA季後錦標賽屢屢跌破各路專家眼鏡的根本原因。
分析過歷年來各冠軍隊之後,我們可以發現以下的「2G、2E、1L」五項因素,是它們共同具有的特色,所以,你可以說這五項因素是六十四強錦標賽的求勝法則,也可以說是求勝秘笈。
.優秀的後場(Guard Play)
NCAA與NBA最大的不同在於,NBA是比較講究matchup的比賽,隨時要製造敵弱我強的mismatch,而大學籃球講究的則是控制「節奏」,也就是所謂的tempo。 在這個背景下,大部份時間有球在手的後衛是否能夠適當的控制節奏快慢,同時隨著對手節奏指揮隊友應對,就顯得格外重要。在差距極小的比賽或是關鍵性的控球權當中,基本動作較佳、可傳可投的後衛也會是絕大多數教練選擇的最後一擊執行者。
此外,當今的NCAA以壓迫防守與人盯人為主流,沒有合格的後衛供輸、帶球,只能等著被對手抄截或包夾至死。因此比較起來,控球後衛又比得分後衛重要,因為在大學籃球裡,控球後衛幾乎就是教練的頭腦在場上的延伸。
回顧九○年代的冠軍隊,沒有一隊的後場是軟腳蝦,91-92年Duke的Bobby Hurley/Billy McCafferey/Thomas Hill、93年北卡的Derrick Phelps/Donald Williams、94年Arkansas的Corey Beck/Clint McDaniel、95年UCLA的Tyus Edney/Toby Bailey、96與98年Kentucky的Wayne Turner/Derek Anderson/Jeff Shepard、97年Arizona的Mike Bibby/Miles Simon,乃至去年Uconn的Khalid El-Amin/Richard Hamilton,都是最好的例子。
.應變快速的教練(Good Coaching)
NCAA季後賽一敗即死的賽制,是對教練的嚴酷考驗,一方面,你沒有太多的時間為下一個對手作準備,另一方面,你必須隨時為球場上的變化作出快速調整,無論是賽前的策略,或是球賽中破解對手的防守陣式,因為即使是十分鐘的失神落魄,都可能讓你一年來的心血付諸東流。
大學教練幾乎掌控著八成的控球權,與職業教練大多讓球員自由搭配發揮大異其趣,這也是為什麼大學教練對球隊重要性遠超過NBA的原因。
提到NCAA季後賽中的名教練,第一個跳上心頭的應該是Duke的Mike Kryzewski,他在六十四強的輝煌戰果可以證明一切。不過98年帶領Utah以Triangle-and-Two(三區域二盯人)擊敗Arizona打進四強的Rick Majerus,是近年來在季後賽一戰成名的最佳範例,因為比賽結果證實他的戰略成功。又如1983年率北卡州大奪冠的Jimmy Valvano(已因癌症過世),或是1985年率Villanova力克Georgetown爆出冠軍賽史上最大冷門的Rollie Massimino,都是擅於戰術設計、一砲而紅的教練。
要讓一支名不見經傳的隊伍發揮百分之一百一十的績效擊垮超強,除了拼命的球員,更重要的是一名優秀的教練。NCAA六十四強是檢視教練功力的最佳時刻,也是每一個教練的終極考驗。為什麼Kansas的Roy Williams手上握有九○年代最高勝率,卻始終被部份人士打上問號?因為Kansas在六十四強賽多半以爆冷門輸球的失敗告終。雖然不見得要以勝負論英雄,但一名總在季後賽打不出名堂的教練受到質疑,也是很正常的事。
.經驗(Experience)
事實上這是廢話,在任何領域,經驗都是成功與否的一項重要因素,初出茅蘆就能一口氣攀上巔峰的畢竟是少數的特例。NCAA季後賽與職棒大聯盟、NBA一樣,都不是弄來一票大牌明星就能笑奪冠軍的,特別是沒有經過多少實戰考驗的明星球員。
六十四強季後賽的壓力,恐怕不是常人可以想像,尤其是對名校、或是已經被預期要打到「某種程度」的學校而言,背負學校、家鄉父老和本身的期許,輸了一場就得說再見,如果沒有充分的心理建設和身經百戰的經驗來作靠背,在場上很難打出水準。
以92、93年的密西根五虎(Fab Five)當例子,他們創下NCAA史上首度全以大一球員先發而打進冠軍賽的例子,但是92年遭到Duke五馬分屍,93年則有Chris Webber著名的「不存在暫停」出現,最後輸給北卡,問題都出在經驗不足。教練再強,球還是得要球員自己打,以沒見過多少大風大浪的毛頭小伙子為骨幹的球隊,在六十四強裡打掛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因此,安排賽程(Scheduling)的重要性也在此展露無遺。為什麼Temple的John Chaney、Duke的Coach K以及Michigan State的Tom Izzo,自己的聯盟例行賽已經夠「硬斗」,但無論手下有什麼兵,每年還是要冒著輸球的危險,安排個四、五場non-conference和全國前25名列強交戰?原因就在訓練球員的抗壓性、承受重要比賽的心智強度,期待藉此彌補部份球員經驗的不足。例行賽躲躲藏藏,即使戰績再漂亮,六十四強還是要見光死,提前打包。
當然,許多經驗不是靠scheduling可以完全彌補過來。所以,如果你賭六十四強,我會勸你把注押在大四球員領軍或是高年級球員較多的球隊身上。
.運氣(Luck)
這似乎是最微不足道的因素,卻也是最重要的因素。1992年八強賽Duke對Kentucky終場前2.1秒Christian Laettner的轉身跳投、1983年冠軍賽北卡州大Lorenzo Charles終場同時籃下補扣進的致勝兩分,以及1997年Valparaiso的Bryce Drew氣走Mississippi的再見三分球,這都是運氣。
近代史中除了1990年的UNLV在六場錦標賽都以狂風掃落葉之姿海K對手(Duke在冠軍賽被電了30分),其他的冠軍隊或多或少都有一、兩場是得靠著幸運的進球、裁判的幫忙而晉級。再以93年冠軍賽來說,Webber莫名其妙的叫出暫停,何嘗不是北卡的運氣?否則說不定最後輸球的就是北卡。
.場上領袖(Leader)
六十四強錦標賽只要連勝六場就是冠軍,靠的是一股「氣」,而這股氣需要球隊的靈魂人物來帶動,場上危機也需要他來化解。如果他在六場球中能有兩場大發神威,另外四場演出正常,隊友的信心將會受到激勵,那麼教練需要操心的地方會減少很多。
許多球員都在這關鍵的數週內具有這種神奇的力量,在這段時間裡,他們像是打不倒的超人,一直支持著球隊往前走,對手的包夾、殺傷戰術一律不管用。例如1989年密西根的Glen Rice、1987年印地安那的Steve Alford、1988年堪薩斯的Danny Manning與1992年Duke的Christian Laettner、1994年阿肯色的Corliss Williamson,都是絕佳的典範。或許他們其中有些人在後來的職業生涯表現並不傑出,但他們的確抓住了生命中重要的一刻,為自己和球隊譜出光輝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