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10, 2002

垃圾場雜記(17)

■Instant Replay,贊成
NBA正在考慮,未來在球賽中採用「立即重播」 (instant replay),以求球賽判決的正確和公平性。關於這一點,我舉雙手贊成。

過去幾年來,印象中不知看過多少次明顯的誤判,例行賽也就算了,要命的是好幾次在季後賽的爭議哨聲。然而,由於NBA總部視裁判終決如「皇后的貞操」,打死不改判,因此,吃虧的球隊也只能自認倒楣了事。

1999年溜馬對尼克,Larry Johnson的四分球,還記得嗎?再加上今年黃蜂對魔術,Baron Davis正規時間終了前的三分球被判不算?溜馬對籃網第五戰,Reggie Miller的神奇三分球算進?

我想,例子還有很多很多。我沒有去作很精確的統計,但是感覺上,NBA自從改採三名裁判制之後,爭議判決反而增多。有不少人認為,由於裁判需求量的增加,引進年輕裁判,也導致裁判整體素質的下降。對於這一點,我頗能認同。

猶記開始看NBA的早期,常對裁判哨音的精準、尺度的拿捏嘖嘖稱奇。我靠電視重播才能認出來的犯規或違例,這票裁判老兄在0.5秒之內就能判斷、思考、響哨。十幾年來,那種佩服得五體投地的感覺卻逐漸消失了。

人本來就不是神,而且季後賽場場關鍵,甚至每個play都會影響球隊一整年的努力,採用即時重播來求取最公正的結果,有何不可?這只是用來增加哨音的威信,並不是用來貶低裁判的工具。

如果再不用instant reply,我想,有的NBA現役裁判到台灣來吹球賽,真的會被九太領隊當場給活活踹死。

■Trade Iverson?
76人提前打包,教頭Larry Brown和Iverson冷到極點的關係,也再度浮上檯面。Brown終於放狠話了,說小艾如果再不自制,再不長進,再不學著如何當個盡責敬業的球員,以團隊為上,「不排除」交易的可能性。

隨後而來的是一連串的來回,Ivreson在公開記者會上髒話不斷的大發議論,Brown也不時透過媒體發表看法。終於,雙方在長談之後,Iverson表示,他和Brown都會續留費城。

以Iverson今日在NBA的地位,無疑的,要將他交易出去這種說法,絕對是個重量級的深水炸彈。問題在於,將Iverson交易掉的必要性與可能性,我認為,其實機率都不大。

費城當地媒體已經對此問題大作文章,加以探究。有的人認為,如果把Iverson賣掉,卻換不到Kobe Bryant、Shaq O'Neal或Tim Duncan這種等級的球星,註定是虧本生意,只會更壞不會更好,那麼何苦要作交易?

另外有觀點指出,歷史上只要是「為交易而交易」,作出來的都是豬頭交易。先不提Kareem Abdul-Jabbar要求公鹿將他賣掉的往事,光是76人自己就曾發生兩次。一次為1986年以Moses Malone加上Terry Catledge交易至華盛頓子彈,換來Jeff Ruland、Cliff Robinson;另一次為1992年,將已經待不下去的Barkley賣給太陽,換來Jeff Hornacek、Andrew Lang和Tim Perry。

今日Iverson的例子,很明顯的也是為交易而交易。如果76人最後真因如此要賣掉小艾,確實得三思,衝動之下的思考,絕對是會有偏頗的。

也有少數人站出來替Iverson說話,例如一向袒護黑人球員的ESPN老記David Aldridge。他認為Brown也得負責任,不要老是只會放話,卻一點行動都沒有。有人則認為,這個問題再簡單不過,如果76人認為Iverson真沒有待下去的必要,寧願犧牲商業利益來換團隊和諧,就把小艾賣了;如果76人篤定是小艾的球隊,就不要再提交易,實事求是的去研究如何改變隊型,來塑造一個兩全其美的環境。但是76人瞻前顧後,到最後什麼都搞不定。

觀察Iverson好幾年,我認為他的球路並不自私,他是個肯傳球、而且還很會傳球的人,只是老大心態經常會掩蓋了傳球助攻的能力。此外,隊友的表現讓他無法產生信任感,也是其中原因之一。球員都是如此,傳隊友投都不進、都以失誤收場,那乾脆我自己幹好了。

Iverson自有一套詭異的邏輯,他說:如果大家都在意勝負,為什麼不談論球賽內容,卻拼命的在談練球如何如何,只會說他練球遲到、不到?這個說法,和當年Isiah Rider說:「打球和長大有什麼關係?」有異曲同工之妙。

事實上,Iverson和Brown這對火與冰的組合,我相信是可以在NBA生存下去的。鑑諸以往歷史,Phil Jackson在湖人和公牛時期,和球員的關係都不時呈現緊張狀態,但還是相安無事,反而有時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只是,眼前76人的紛爭是暫時化解了,真正的關鍵是否能得到解決,好戲卻還在後頭。

■最佳教練=低調教練
活塞的Rick Carlisle獲選為最佳教練,應該沒有人會反對。畢竟,季前有誰能想像到活塞拿下50勝,贏得中央區冠軍,還打進季後賽第二輪?

Carlisle在場邊的樣子,簡直和一座臘像沒兩樣,你不會看到他急得直跳腳、氣急敗壞,幾乎沒看過他微笑,也好像從沒看過他抱怨判決、幹譙球員。

Jon Barry說:「或許這樣子的教練對球員比較好吧,情緒既不激動,也不低迷,隨時保持平常心和穩定。」Carlisle的恩師Chuck Daly則說,有著低調個性、不是太出鋒頭的教練,比較受現代的球員歡迎。

照我來看,Carlisle維持穩定情緒的功力,比老Daly還要技高一籌,因為Daly當年雖以老謀深算聞名,但偶爾也會出現抓狂之舉。倒是Daly這番話,讓我覺得很有道理。

讓你想起了誰?我想起了Jim O'Brien和Rick Pitino,想起了Larry Bird和Isiah Thomas,還有George Karl、Gregg Popovich。

注意到了嗎?Carlisle、O'Brien、Popovich、Bird和籃網的Byron Scott,都是相當低調,以球員為主體的教練。而Pitino、Karl和Thomas,或許是名氣太大,抑或是集光環於一身的出鋒頭心態,久而久之,自居為球隊的主體,鋒頭比球員更健。

「贏球全是你的神機妙算,輸球全是球員的不是?」、「媒體鋒頭全被你占盡了?好,我倒要看看是誰在場上打球、贏球!」人同此心,如果教練自我膨脹得太過份,難免引起球員的不快;如果教練只懂得保護自己,失去球員的心,也是早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