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18, 2008

不見新人笑,未聞舊人哭

(本文為中國時報專欄)

奧運棒球資格賽的「維新」運動,以及順利拿下奧運參賽權,突如其來讓台灣棒球迷興奮莫名。無巧不巧,在同時間傳出羅興樑、周俊三即將退休消息,兩相對比之下,回憶不由自主重回2001年。

對棒球來說,那年有陳金鋒和張誌家宣告新時代的來臨。對籃球而言,那年是「換血」過後的中華男籃,在大阪東亞運拿下銀牌。兩支球隊,兩項運動,都給予各自的球迷無限希望。

很抱歉,之所以必須重提已經被說爛的2001年換血,因為那是讓籃協不負責任、神來一筆喊出「前進2008北京奧運」口號的緣由。結果,現在棒球隊真的快到北京城去了,籃球隊只能逛台北的京華城。

而羅興樑和周俊三,正好是在這波換血中被淘汰的「老將」;雖然當時他們也不過三十一、二歲。七年後,他們要退休了,我不知道台灣籃壇要用什麼樣的方式來歡送他們,更重要的是,我不知道未來大家會如何來詮釋他們的生涯,如何去記住他們。

從鄭志龍、朱志清開啟,及至「樑三連線」承繼的近代台灣籃球高峰(如果有的話),算是正式要畫下句點了。雖然我從來沒有反對過換血,卻也覺得他們太早被主事者淡忘、放棄。

這些所謂的老將,後來都曾轉戰中國甲A,同時表現得有聲有色,為「Made in Taiwan」的球員爭光。返回台灣之後,只要他們想,還是可以打得後輩滿頭包;即使他們未曾料到,依然擁有一卡車死忠的球迷和支持者。

這些舊人並沒有哭,如果有,他們的哭聲也沒有被一般人聽到。但很奇怪的是,我們彷彿也沒有聽到新人笑。

2001年東亞運銀牌,竟成為那批當年被譽為未來之星的球員的絕響之作──至少到目前為止。當我見到中華棒球隊的小將們對「賢拜」的尊敬和學習,似乎也慢慢了解到台灣籃球到底少了什麼。

那並不是報紙、電視和雜誌的讚譽,不是球迷的瘋狂崇拜,不是優於常人的薪資,當然更不是緋聞或社會新聞。那種莫以名之的東西,是一個「傳承」,是一種「精神」,是一種──不好意思,借用一下台啤的口號──「態度」。

難道就是這樣的差別嗎?是這樣的差別,使得棒球員希望球迷能夠將國際賽的熱情,轉化為對中華職棒支持的同時,籃球人卻希望球員們能將SBL的熱情、精彩、投入,往國際賽的方向滲透,讓我們不要成為另一個關起門來自high的菲律賓。

親眼見證林哲瑄、羅國輝美技與潛力的悸動,七年前,我們也都曾有過。有夢確實最美,因為希望為之相隨。但不知為什麼,我們現在好像都變成了熱火迷,季前的高度期待,成為季初的震驚,季中的失望,然後繼續失望,一整個失望。

我知道陳信安曾經給過我們什麼樣的夢,也知道今年又見到一個截然不同的陳信安。但我也知道,在這批「新血」主宰籃壇後,儘管深信亞洲除了中國,沒有我們無法擊敗的球隊,卻只是一次又一次失望的關掉電視。

很不確定的是,台灣籃球還要卡在這種混沌不明的狀態多久。很確定的是,鄭志龍、羅興樑和周俊三,讓我見證過一個美好的年代,雖然這個年代即將正式落幕,完完全全的停留在記憶之中。一個原本似乎美好的年代,已經過去大半。七年後,我們又會怎麼樣的談論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