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發表於Hoop美國職籃雜誌2011年11月號)
最近全球掀起一股佔領XX風,佔領華爾街、佔領紐約、佔領芝加哥等等不一而足,連台灣也以「佔領101」跟進 。自發、單純的示威,難免擦槍走火演變成街頭衝突,和警力發生對抗。
這股風潮,idea來自非洲的茉莉花革命,既然靠著社群通訊的連結力量和街頭行動能夠推翻專制政權,還有什麼辦不到的?而它的目的,則針對資本主義和自由貿易制度之下貧富不均的現況發出怒吼,聲稱1%的富人為富不仁,對不起99%的其他人。勞資之間的對抗,也屬於其中的一環。
從這個角度看來,目前還陷於僵局的NBA勞資對抗變得非常有趣。因為,無論是NBA的老闆抑或是NBA球員,雖然一邊是勞方,一邊是資方,但是從我們的角度來看,他們應該都屬於富人。也就是說,當一群人在街頭抗議為什麼我沒有工作、我一個月只能賺兩萬二,卻有一群「高級X國人」可以動輒月入數十萬、數百萬時,NBA裡這些傢伙在計較的是賺5000萬和一億的差別。
要知道,NBA球員的平均年薪,根據Sportingintelligence.com的統計,達到479萬美元,在全球的運動聯盟中首屈一指,根據NBA作家Steve Aschburner的統計,更達到515萬美元,在美國四大職運之中,遠勝於MLB的334萬、NHL的240萬和NFL的190萬美元。
不過用美元計價實在太沒fu了,換算成新台幣,那叫作1億4661萬新台幣,也就是月薪1205萬新台幣。如果你的月薪3萬,也就是你的400倍。看到這裡,你會不會很想去死?
有人說,實在不需要這麼憤世嫉俗,因為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如此,人家很會打籃球,又有很多人想看他們打籃球,所以才會有這種身價呀。
坦白說,喬丹領個3600萬美元的年薪,Kobe Bryant領個2500萬,我都不反對,也無能反對,但你要告訴我415個NBA球員中有65人值得領千萬美元以上的年薪,那也未免太扯了,特別在整個聯盟30支球隊有17隊賠錢的狀況之下。
應該註明的是,以上資料來自Forbes雜誌今年七月的報導,不過該篇報導的重點反而在於暗示NBA作假帳,因為整個聯盟仍屬獲利,而非虧損。而NBA隨後也發出聲明,駁斥這篇報導的真實性。
總之,我倒覺得不如搞個球迷佔領NBA總部好了,57%和53%吵什麼吵啊?硬上限和軟上限吵什麼吵啊?沒有球迷捧場還不都是個屁。
一個住在美國的朋友說,封館其實也不是沒有好處,因為他能夠有更多機會在電視上看到以前NBA的經典球賽,而且愈看就愈覺得現在的NBA真爛,和老先覺打起來保證被打得屁滾尿流。只能說時代的巨輪永遠在前進著,否則以前那些NBA球星該領多少錢?
不過他說,這樣看下去也不是辦法,再播下去恐怕連60年代的都得拿出來播了。放心,再吵下去就不是5000萬和一億之爭,而是「零」,大家都沒錢賺,我們一定會有新的NBA球季可看的。
籃球媒體的困境
收到最近一期的Basketball Times,這是我訂了蠻多年的一份刊物。它並不是ESPN雜誌或運動畫刊之類的綜合性運動雜誌,而是專論籃球的月刊,而且偏重於大學籃球,NBA只佔一小部份。
而且,以現代讀者對雜誌的要求而言,它實在是…很爛,很過時。首先,它的尺寸是寬版,近似於報紙,印刷非常的不精美,封面設計千篇一律,字體亦不甚美觀,照片極少,整本雜誌就像是「字海」一般。可以說,現代雜誌極力避免的「錯誤」,它全犯了。
這本雜誌有點像是一人雜誌,創辦人Larry Donald在2000年過世之後,由他的遺孀Nanci Donald接手,內容都是邀稿,而且清一色是全美各地的作家撰寫的專欄(包括大咖Dick Vitale、Mike Sheridan等人),沒有新聞。專欄討論的範圍,包括NCAA第一級、第二級、NJCAA等等,以及專科學校和高中的球員排名,偶爾則有籃球相關的書評。
從任何一方面來看,這都不是一本會大賣或受歡迎的雜誌。不過,在1978年創立的BT,已經向第34個年頭邁進,而且我很喜歡。
我喜歡的是,它雖然沒有精彩的圖片和印刷,卻充滿著不同專欄作者的看法和觀察。它不是一個尋找新聞的地方,而是一個讓你去思索許許多多有關籃球的問題、探討當今的比賽和結構出了什麼毛病,未來又將往那裡走之所在。BT確實沒有違背它的創刊宗旨「The real voice of college basketball」,始終扮演著為籃球真實發聲的角色。
為了因應科技潮流,它也有網站,但是很爛,內容當然也不可能放上網,據說它也嘗試過電子雜誌的版本,但結果似乎不怎麼妙,所以放棄了。
我開始擔心起它能夠撐多久,不只是為了我預付的訂閱費用而已,而是如果失去了這本雜誌,我相信這會是籃壇的損失。
不由得讓人想起台灣的籃球出版業。我也在這個領域待過一段時間,那還是個大家幾乎無法依靠網路取得資訊,而網路發展和現在也差了十萬八千里的時代。當時自然也沒有部落格,多數人的唯一選擇,是閱讀所謂的「籃球名家」專欄。
籃球出版業面臨的問題,除了整個出版業遭遇的網路挑戰、發聲權下放之外,還包括它的範圍實在太過限縮,因為它就只談籃球而已。於是乎,雜誌不得不帶入流行元素,例如服飾、球鞋、名人等等,既求廣告主青睞,也求與年輕讀者更為貼近。
今天的籃球資訊俯拾皆是,無論是NBA或NCAA,今日的籃球寫手多如牛毛,因為網路上臥虎藏龍。如果台灣籃球本身值得報導的內容多也就罷了,問題是它從來都不曾長期朝向正面發展,這間接導致台灣的運動書籍貧乏,因為沒有值得寫的東西,不像歐美和日本,論運動和運動員的書籍一卡車。
從BT的困境來看台灣,似乎台灣的情況還更值得憂心。如果以困境來形容BT,那我不知該怎麼去形容台灣的籃球出版界了。
SBL、體委會、總統大選
說到憂心,雖然憂心已經是籃球寫作者的老梗,卻是個萬用的梗,因為台灣體壇和籃球界的體貼,我們能夠一年365天不斷的憂心,所以一年到頭都有源源不絕的寫作題材。
憂心,在於集結近年來最好的國家隊陣容之一,在武漢亞錦賽卻還是闖不過最重要的一關,最後以第8名作收。有人勸我不要太偏激,因為以亞洲籃球目前的局勢來看,台灣差不多就是第7、8名左右的格局,要不是某些西亞國家不定時出狀況,台灣說不定要進前8還沒那麼容易。
這個說法,其實我也很難反對,因為它似乎是事實。才在自己的部落格上和菲律賓球迷大戰八百回合,提醒他們台灣上一次在亞錦賽中排名輸給菲律賓,已經是1987年的往事,回過頭來就被打臉了。另外,如果不是卡達因為歸化球員的問題被惡搞,黎巴嫩國家隊正在青黃不接的重建期,我們想要晉級八強說不定真的有問題。
而如果它真是事實,那就更證明上兩屆的老鄭鄭光錫實在是太猛了,能夠靠著有點殘缺的陣容把台灣撐上第五名,爭取到兩年的爽快時光。
逝者已矣,望向未來卻更是可怕。國家隊的五個先發有四個要轉戰中國,雖然賺回了一個陳信安加盟璞園,但這等於宣告下一季的SBL完全是B咖大戰。
中國崛起是不爭的事實,它使中國不但在國際政經上的份量大增,進一步也使中國籃球發展蓬勃,近年來又有NBA意在中國市場的直接介入,如今連NBA封館之後都有球員要前往中國的CBA淘金。種種的環境背景,使得台灣頂級球員轉戰中國似乎已成為無法阻擋、也缺乏阻擋正當性的趨勢。所以,SBL成為B咖聯盟好像也是註定的結果。
我們要問的是,籃球經營者為台灣的籃球環境用心了多少?這個問號不僅在各球團身上,更該用在籃協身上。如果問號有一個一元硬幣重,多年下來各界的問號,已經可以將這些人全部壓死,但環境還是這麼糟,他們還是雙手一攤。反正球季鑼聲一響,馬照跑、舞照跳。
十多年前,我曾用「擺地攤」來形容籃球經營者和主事者的心態,擺地攤就是沒有成本又要賺現金,老天不賞臉下雨,警察來抓,大不了就是收攤走人,有緣再見。他們從來不想開店面,因為店面要租金、要裝潢,還不保證有顧客,更不知什麼時候會回本。十多年後,這個形容還是可以再用一次,因為SBL充其量只是多掛了一個招牌的地攤,還是想作無本生意,還是強迫購買,還是擺爛、打爛仗、和稀泥。
另一方面,今年我們賺回了一個陳信安,畢竟人不親土親,陳信安在中國發展並不如想像中順遂,心中又有著家人親友的牽絆,最終還是返回台灣打球。正如同赴中國發展的台商不是人人賺錢,也有那種灰頭土臉回家或是被騙得傾家蕩產的人一樣,到最後,台灣還是要有個像樣的籃球架構,就算以後主力球員全部轉戰海外,留在台灣的B咖、小咖、老咖,也都能擁有一個好的舞台。
說到這個心中就燃起一把無名火,總統大選還在熱戰中,雙方都還沒對體育政策有任何著墨。即使有,根據往例,也很難讓人有所期待。
而自明年一月起啟動的行政院組織再造,更是一口氣把體委會廢了。我承認,在國家的層次上,體育確實不是最重要的事,但它的重要性就算沒有A也有B,沒有提昇為體育部就很不應該了,更何況是活生生的讓一個部會級單位憑空消失,併到教育部裡面去。
這樣子的國家規畫,逼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