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26, 2011

深藍、淺藍和可能沒有NBA看的藍(下)

(原文發表於Hoop美國職籃雜誌2011年12月號)

回到K教練
coach-k-stool

回到K教練的話題,他的執教生涯至今有四次獲得NBA球隊的邀約,分別是1990年代的塞爾提克、拓荒者,以及2000年代的湖人和籃網,但他一律婉謝。

但凡大學教練,十之八九通常無法抵擋NBA的誘惑,因為薪水實在差了不少,而且NBA仍被認為是籃球人最高的殿堂。你只要查查過往的紀錄,很少有人能夠「倖免」(但成功案例也不多就是了)。所以,能夠對籃網開出的1200-1500萬美元價碼說No,不是件簡單的事。

army-hof不過,K教練也並不是沒有帶過職業球員的經驗,他除了拿下4座NCAA冠軍,同時也率NBA球員拿過世錦賽和奧運冠軍,明年的2012倫敦奧運還要再來一次。如果是前塞爾提克教頭「紅頭」奧拜克(Red Auerbach),可能又會很酸的說,那有什麼稀奇的,手上全是明星球員哪有不成功的道理?雖然他忘了自己也是個滿手王的教練。

無論如何,K教練基本上以一個教育者(educator)自居,而不只是一個籃球教練,這一點似乎是許多備受尊敬的大學教練的共同點,例如伍登(John Wooden)和史密斯,至於K教練的啟蒙恩師奈特,我就不敢說了。

事實上,這不但是大學教練和職業教練的不同,也是K教練、伍登等人之所以飽受尊重的地方。他們雖然職務名稱是籃球隊教練,但終究是在大學裡任教,他們對自己的要求並不只於每年替學校拿幾勝、教球員怎麼打籃球而已,也自認為應該肩負教育的責任。我覺得,這就是NCAA雖然也有一堆黑幕,但還是比職業籃球可愛的地方。

roy and kK教練曾說:「一個領袖的任務就是必須在這個團隊中尋找出球隊的靈魂人物(the heart on a team),因為這個人會激發出其他人最好的那一面。」他也說:「團隊共享的信心,比你一個人的自信更有用。」「如果你自己覺得昨天作了一件大事,那麼你的今天就是一事無成。」

諸如此類的話,並不只是打嘴砲或是打高空而已,也並不只是啟發了杜克的球員而已,而是啟發了社會上的更多人。從這方面看來,出身西點軍校和奈特嚴格訓練的K教練,之所以能夠擁有比奈特更高的成就,正在於他知道如何去當一個領導者,如何兼容並蓄,集嚴格訓練和心智啟發於兩端,走出一套自己的籃球和人生哲學。

我常想,如果台灣也能夠有這樣子的籃球教練,該是多幸福的一件事。很可惜,到目前為止還看不到。

我想通了

nba-lock-out

我終於想通,為什麼自己會對這一次的NBA勞資爭議這麼無感,因為這樣子高來高去的勞資爭議,簡直就像鴻海的高級主管在跟郭董鬧罷工一樣的不可思議,一群年收入數千萬的人在對著年收入數十億的人哀哀叫。

當然,NBA球員符合一切對於勞工的定義,但我如何能想像,他們和日前才從紐約市公園被警察用「抬豬公」方式驅離、號稱自己是「99%」窮人的示威民眾是同一種人?人家可是大學畢業數年都找不到工作,難以糊口的一般人,而不是自己覺得年薪1000萬美元是一種不合理剝削、應該有1500萬美元的「偽勞工」。

誠然,依據勞工團體的說法,所謂勞工,就是以技能或勞力來換取資方的報酬,他並沒有義務去承擔資方的盈虧,而且,勞工如果能爭取到10萬塊的薪資,他為什麼要妥協於5萬塊的價碼?NBA球員自然也適用這個理論,差別只在於,他們是一群已經非常有錢的勞工而已。

charles-barkley想起巴克利(Charles Barkley)說的一件事,他曾說,美國大多數黑人都支持民主黨,至於比較照顧企業財團的共和黨,則是富人支持的政黨。照理說,他應該力挺民主黨才是,可是他也突然發現「我還蠻有錢的耶」。這雖然是個笑話,卻很適當的反映出這其中的諷刺。

合理公平的勞資關係,是一定要支持的,因為每個人都很有可能受到資方的壓柞和不合理待遇。不過話說回來,我也一直感覺,在經濟前景不明、走下坡時,整個勞資關係很難免的會變成資方市場,老闆聲音比較大的狀況。今天NBA球員之所以能夠和資方周旋這麼久,甚至打死不妥協,主要原因在於他們技能的不可取代性,因為你可以很容易找到另一個人來寫NBA,但大概找不到第二個布萊恩(Kobe Bryant)或第二個詹姆斯(LeBron James)。

坦白說,目前的僵局是我沒有預料到的,我始終覺得,勞資吵架也不是第一次了,只要大限逼近,小倆口一定會重修舊好,手牽手一起繼續賺錢的。讓我不解的是,球員工會宣布解散,正式和資方撕破臉,雙方在法庭上兵戎相見這個決定,並不是經過球員工會的集體投票,也就是「公投」,而是透過為數不多的球員代表就作了決定。

而整個協商過程中,勞方並不是非常團結,傳出部份球員不滿球員工會執行長杭特(Billy Hunter)和會長費雪(Derek Fisher)的聲音。這再度證明了,在持久戰中,內部先出現矛盾的一方絕對是吃虧的一方。

如今有球員釋出「不排除另組聯盟」的訊息,壯哉斯言。這個提案不是首例,也不是不可能,以前70年代都能有ABA聯盟和NBA分庭抗禮了,全美國各地小聯盟也這麼多,誰說不能有第二個職籃聯盟?問題是,以目前NBA發展的規模,要另組聯盟企圖打垮NBA不是簡單的事。

資方也不是沒有時間和金錢壓力,整個球團的規模這麼大,如果真的搞到停賽一年,球隊大概很快就要裁員縮編。此外,球季才取消部份賽程而已,各NBA城市已經哀鴻遍野,旅館業、餐飲業和所有與NBA相關的產業,損失都在數百萬美元之譜,這也會產生部份的政治和社會壓力。

1999年封館歸封館,好歹還及時弄出一個50場的縮水球季,如果一整年真的沒有NBA看,的確會讓不少球迷得到憂鬱症。但這場勞資大戰如果真的搞臭,也不是沒有正面意義,因為這證明了NBA的「產業鏈」和財務結構或許真的出現了問題,否則不會沒有人願意先低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