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31, 2015

台灣籃壇的帝波、路易士和葛雷諾在哪裡?

johnny rodes
中華職棒開打,最近兄弟找回了早期的幾名傳奇球員,包括帝波、路易士,前陣子Vamos Sports在春訓的訪問,也找到了目前在釀酒人系統執教的葛雷諾。即使對我這個半調子棒球迷而言,也不禁想起中華職棒早期的轟動,還有大學時代去排免費外野票的熱情往事。
根據報導,返台作客的帝波還會說幾句台語,至於葛雷諾也在訪問中展現令人驚呆的北京話功力。離台多年還能使用台灣人的語言,或許說明了他們當年在台入境隨俗的程度。雖然無論職棒或職籃洋將,在台灣是曾經搞出不少端不上檯面的鳥事,後來跟著放水的更是大有人在,但畢竟事過境遷,光陰似箭,知道他們在離台之後,台灣還以記憶、語言或其他形式存留在心中的某個角落,再怎麼說也蠻令人感動的。
但畢竟我只是個不太合格的半調子棒球迷,讀到這些新聞之後心中想起的是,如果籃球界也玩這個,已經倒店的中華職籃(CBA)和還在苦撐的超級聯賽(SBL),會找回什麼樣的傳奇球員?他們又會如何的回想自己在台灣籃壇揮汗的青春歲月?
中華職籃創立於1993年,1994年11月開打,結果只撐了四個完整球季(1994-1998),也就是說只曾經產生過四支冠軍隊而已,就倒台了。1999年曾有部份球隊試圖重起爐灶,但是因為台柱球隊裕隆打定主意回歸業餘甲組,所以不了了之。往事雖唏噓,但事過境遷,如今對當年採訪這個很不職業的職業聯盟,竟心生懷念。當時CBA球星之紅,可是紅到場邊粉絲全場從第一節到第四節尖叫不停,叫到場邊記者有些人必須戴起耳塞的程度。當然啦,也有那種超冷清的比賽,人少到可以聽到記者打字聲的悲悽。
至於SBL,是CBA倒店約四年之後,在2003年由當時體委會主委林德福奔走整合之下的產物,屈指算算,今年竟然已經進入第12個球季了。SBL剛成立時,有NIKE大力行銷,加上田壘、陳信安、曾文鼎、林志傑幾名球星都正當盛年,瘋狂程度亦頗為可觀,不過大家都為了省錢,所以不聘洋將,直到近年才想通。
翻閱自己保存至今的紀錄,CBA雖然短短四年,六隊洋將算起來宛如過江之鯽,有那種打一兩場就走人的,也有待滿四年的。如果台灣籃球也邀請「傳奇球星」返台共享記憶,不知會有那些人出現。
我自己最想看到的應該是羅德斯(Johnny Rhodes)。羅德斯來頭不小,出身名校馬里蘭大學,來台之時還是NCAA第一級的抄截紀錄保持人。他的身高只有6呎3吋,但是在台灣很夠用,在戰力偏弱的宏福尤其夠用,從一號打到五號,印象中有一場球他一個人讓中場落後幸福35分的宏福反敗為勝,即使是自幹秀,那也是場相當驚人的球賽。羅德斯在CBA兩年(1997-1999),第一年25.1分、9.3籃板、5.8助攻、2.7抄截,第二季29.4分、7.5籃板、5.7助攻、3.5抄截,你說恐不恐怖。
hqdefault (2)
羅德斯後來回馬里蘭拿到藝術方面的學位,2012年,他的15號球衣終於獲母校退休,是遲來的肯定。下面這段影片中,小羅已成老羅,肥了三圈,但片中的精彩畫面,讓人勾起當年他殺遍球場兩端的回憶。

同樣效力宏福的傑諾(Jerome Harmon),身高6呎5吋能投能扣,恐怕是CBA最接近喬丹的人。他只打了一季,平均22.5分,但命中率有49.8%,他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反而不是飛翔能力,而是他的中距離。
harmon
被球迷封以「玉面戰神」的白人前鋒泰勒(Todd Rowe),也是讓人懷念的人物。他待滿中華職籃四年,是第一個總得分突破5,000的球員,四季的平均得分分別有27.5、32.1、26.2、25.6,每一年都是得分王,相當可怕,尤其CBA當時大約有九成時間是以洋將防守洋將,還能場場拿個二、三十分,這證明泰勒雖然出身NAIA等級的Malone College(現為Malone University),但球技不可否認。泰勒唯一的遺憾,可能是無法為戰神拿下一座冠軍盃,特別是1997-98球季冠軍戰,在3-1優勢下居然全隊搞不過一個宏國的鄭志龍,最後被宏國以4-3逆轉。戰神全隊賽後在休息室哭的景象,至今仍歷歷在目。
rowe
我也很懷念幸福的6呎9吋白人大前鋒克里夫(Chris Lawson)。克里夫大學從印地安那轉至范登堡(Vanderbilt),1994 年曾經和同為轉學生的前杜克射手Billy McCaffrey聯手將范大帶進NIT冠軍戰。克里夫打了三年,前兩年都有20-10的表現,但他讓人喜歡倒不是因為打球,反正幸福戰績也不怎麼樣,是一支混亂的隊伍,倒是因為他隨和的個性。克里夫愛喝啤酒,也不忌諱拿喝酒的事和記者聊天,防守偷懶一向很明顯,有時在場上跑著跑著還會和我們說幾句話,抱怨裁判suck之類的,很好玩。
lawson
達欣三寶自然不能不提了,控球威廉斯(Corey Williams)、得分後衛馬克(Mark Atkins)和中鋒班尼特(Von Bennett)。這三個傢伙每一個人都有每場球20分的功力,其實當年本土球員較弱的達欣也真的給予這三寶無限開火權,所以基本上達欣的球賽就是他們三個人玩,直到後來許智超才崛起,稍微填補了本土球員的空間。
williamsbennettatkins
威廉斯退休之後轉戰大學籃壇當教練,在2013年獲聘成為Stetson大學總教練,兩年前我曾經有這篇記述「遲到的消息:什麼?那個騎著50cc的Corey Williams?」不過威廉斯兩年下來的戰績分別是7勝24負和9勝22負,看來前途不太妙。
締造三連霸的宏國,洋將算是比較穩定的,電波(Joseph Temple)和台灣女婿雷克斯(Rex Manu)都待滿四年,電波每場平均約在20分上下,還曾拿過一年的總冠軍戰MVP。至於雷克斯,應該很多人曾經在台北街頭遇過他才是。不過提到宏國,我也會想起他們的教練保羅(Paul Caughter)。我和保羅因為在CBA垮台之後還有聯絡,所以算得上有一點交情。這個白人教練雖然有時言行極為猖狂,而且自視甚高,很不受媒體歡迎,但他始終能靠執教成績作為自己最好的背書。我覺得保羅是有兩把刷子,特別是訓練長人的部份。
caughter
另外,裕隆的漢尼伯(Roderick Hannibal)和出身肯塔基大學的戰神中鋒瑞狄克(Andre Riddick),或許也都是我還想再見到的球員。
台灣籃壇對歷史紀錄的保留、對過往歷史的尊重,都出奇的缺乏,這只是另一個例子而已。不注重歷史、不想去了解自己過去的國家和團隊,對未來就不會找得出自己的方向,也不會有屬於自己的認同。當我們放眼NBA、NCAA,是如何利用過往歷史的連結去行銷自己、連結球迷,讓歷史作為未來的一部份,回過頭來卻看不到屬於自己的籃球史料和記憶,要對自己的籃壇作何感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