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27, 2004

需要釐清的史坦克維奇盃

媒體報導,以及大多數人所相信的,都是史坦克維奇盃獲得前五名的國家,可以獲得直接晉級2005年亞錦賽的資格。但是根據亞洲籃協副秘書長Hagop Khajirian的說法,情況似乎並非如此,而Khajirian和亞洲籃協秘書長楊自福的說法,似乎又有衝突。這是必須釐清的一點,否則大家都會有錯誤的認知。

根據Khajirian的說法,史坦克維奇盃的結果,只是決定亞洲各個區域籃協(subzone,亞洲共有五個subzone,分別是東亞、中亞、西亞、東南亞和灣區)在亞錦賽擁有的席位數目。簡單的說,2005年亞錦賽16支參賽隊伍的原始席次分配如下:

東亞:2
西亞:2
中亞:2
東南亞:2
灣區:2
地主隊:1

其他五隊就由史坦克維奇盃的名次來決定,如今史坦克維奇盃結束,前五名中有三支東亞隊伍(南韓、台灣、日本)、一支西亞隊伍(敘利亞)、一支灣區隊伍(卡達),因此2005年亞錦賽的16隊席次分配如下:

東亞:2+3=5
西亞:2+1=3
中亞:2
東南亞:2
灣區:2+1=3
地主隊:1

最重要的是,包括冠軍隊在內,在史坦克維奇盃奪前五名的球隊並非「直升」亞錦賽,他們仍然必須參加五個區域的資格賽(Qualifications)。也就是說,中華隊、南韓、日本,連同上屆亞錦賽的冠軍隊中國等隊,都必須再參加2005年5月舉行的東亞區資格賽,爭奪這5個東亞的出賽名額。假設中華隊在資格賽只排名第六,就沒有資格參加2005年亞錦賽。

這很殘忍,連衛冕隊都沒有直接晉級下屆賽事的資格,好像也使得史坦克維奇盃變得沒有實質意義,但亞洲籃總的規劃就是如此。

不過亞洲籃總作事也不夠細心,沒有向各會員國充分的說明,甚至出現好幾種版本的說法。有一種說法是史坦克維奇盃冠軍可以直接晉級亞錦賽,另一種說法就是史坦克維奇盃前五名直接晉級;這也是中華籃協和各媒體到目前為止相信的版本。

**亞洲籃協的制度革命
當然,亞洲籃協的變革並非空穴來風,事實上我覺得立意良善。只是需要向各會員國說明得更清楚,同時公告週知,讓大家沒有疑慮。

從今年開始,亞洲籃協決定藉由史坦克維奇盃的舉辦,在競賽制度上作變革。最大的用意,在於讓亞洲各國的國家隊增加比賽經驗、交手次數,慢慢的提昇亞洲整體的籃球水準。這個制度簡單的解釋,就是希望讓亞錦賽和史坦克維奇盃成為同一個位階的亞洲最高層級賽事,在奇數和偶數年交互舉行,同時互為資格賽。

例如,今年史坦克維奇盃是2005年亞錦賽資格賽,而2005亞錦賽又是2006年史坦克維奇盃的資格賽。依循同樣的模式,2005亞錦賽前四名,將為各區域籃協爭取四個席次的配置。

2006年史坦克維奇盃的10支參賽隊伍配置如下:(問號代表亞錦賽前四名)

東亞:1+?
西亞:1+?
中亞:1+?
東南亞:1+?
灣區:1
地主隊:1

那麼,史坦克維奇盃之前也要打各區域資格賽嗎?這一點目前尚不清楚。

Kajirian表示,這個模式將使得各國籃協必須每年都競競業業的準備亞洲級賽事,而各國國家隊每年都有機會交手,而不是兩年一次。他也不諱言,亞洲的超強中國隊百般不願意參加什麼資格賽,每年都要碰韓國一次,但這個制度將迫使它非打不可。

對球隊來說,其實多打是好事;對球迷而言,高水準的比賽多也是球迷之福。亞洲籃協的變革,我樂觀其成。

**日本新職籃聯盟BJL
日本成立了一個新職籃聯盟BJ League(Basketball Japan League, http://www.bj-league.com ),預定於2005年11月起跑,進行至2006年5月。共有六支球隊:Sendai 89ers、Niigata Albirex、Saitama Broncos、Tokyo Apache、Osaka Deinonychus和Oita Heatdevils。每一支球隊預定能有13名日本球員和兩名洋將,每季共打40場比賽。

其中,Niigata是目前JBL第一級出走的隊伍,Saitama則是由JBL二級出走的隊伍。

這個聯盟和現存聯盟JBL的不同,JBL是半職業,類似台灣的甲組,由企業出資成立球隊,球員被視為企業員工,而BJL則是純職業。

一般人對BJL並不是很樂觀,它必須和行之有年的JBL競爭球員,但對於慣於一生只效力一家公司,而且公司也不輕易fire員工的日本人而言,BJL很難挖得動現有的明星,或是說服實力派的新球員加入。此外,純職業的隊伍,營收狀況當然直接衝擊到聯盟和球隊的生存,比較不像有大公司資助的JBL球隊一般穩定。

BJL和JBL目前面對的狀況和問題,和1994年台灣成立CBA中華職籃時,CBA和籃協之間的狀況非常類似。雙方處於競爭狀態,也有難以化開的心結和對立。會如何演變,要繼續觀察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