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13, 2005

Junk Mail:從高球天才美少女到NBA高中生

以下這段文章的前半部,和籃球一點關係都沒有。原本很想說「不想看的直接跳過」,但如果你們真的跳過,大概也看不懂後半部了。結論是,各位還是整篇看一下好了。

Anyway,如果你是個常碰高爾夫的人,應該聽過魏成美(Michelle Wie)這個名字,她是出身夏威夷的15歲韓裔美籍高球選手。該怎麼形容她?她被形容為「女性的Tiger Woods」,如果以籃球作比較,她很像是「高球的LeBron James」。她的身高已有183公分,最可怕的是擁有平均近270碼的開球距離,最快可能在10月份滿16歲就要轉職業。

她在2002年12歲時,成為史上獲得LPGA巡迴賽參賽資格的最年輕球員。2003年,贏得全美女子公共球場(Public Link)錦標賽冠軍,成為賽史108年以來最年輕的冠軍。2005年,她再成為獲得美國高球男子錦標賽參賽資格的第一名女子球員。

她的開球距離超遠,短桿也不錯,在青少年組比賽似乎是種浪費。因此,從13歲起就經常獲得成人級的LPGA巡迴賽邀請參賽,甚至最近也加入男人行列,參加PGA巡迴賽。她的目標不僅是征戰LPGA女子巡迴賽,更希望和男子球員爭強逐勝,有朝一日參加PGA巡迴賽。

前陣子,她參加美國女子公開賽,和年紀大她十幾二十歲的阿姨們比賽,到第三回合還並列領先,眼看很有機會奪冠,最後一天卻打出大崩盤的82桿,最後只並列第23名。上週的John Deer Classic,她如果奪冠就有可能獲得男子英國公開賽的參賽權。最後一天打到第14洞,她還有低於標準桿兩桿的成績。可惜,她再度於最後四洞搞砸。

沒有人否定她的天賦,絕大多數的人也都認為,有朝一日她將是可怕的球員。但目前產生的爭辯是:提早在男女職業賽中打滾,對她是好是壞?

贊成派認為,她是天生好手。既是好手,就要和最強的球員競技,不但能激發潛力,而且學得多、學得快。

反對派認為,她還是應該先在青少年組、業餘比賽中磨鍊經驗,甚至累積更多的贏球經驗,才能更了解什麼叫「winner」。目前她爭戰職業沙場,任何人都知道她是個孩子,沒有人期望她獲勝,得第五名和第十名都差不多,只是累積經驗而已。然而,從她連續在大賽最後關頭崩盤的表現就可了解,她還太嫩,完全無法承受職業賽那種差一桿就差數十萬美元獎金、不得冠軍就是地獄的巨大壓力。

看到這裡,你不認為這和NBA經常談論的高中生話題有異曲同工之妙?

無論年齡下限是先前的18歲或現在的19歲,提到高中球員話題,論調不外乎有兩種。站在天才球員的那一方來看,留在大學簡直是浪費時間,好的球員就該丟在合乎他天份的地方,有著高強度的競爭,能夠更早激發出他的才華。

站在整體的高中球員角度來看,這世上能有多少Kobe Bryant、LeBron James、Kevin Garnett?看看現在,KG和Kobe的領導能力都受到懷疑,更別提其他尚未被賦予領袖角色、尚未出頭、或連上場都有問題的球員。讓我們假設Kobe和KG都留在大學,是否更能透過四年的領導經驗去強化他們的領導能力,進到NBA時更能挑起領導者的重擔?

這也就是許多人強調,足夠的大學籃球經驗能讓一名球員了解什麼叫作winner、如何去成為一個winner。只是很弔詭的是,現在的選秀會上沒有球隊要選winner,他們選的是高中的winner。而在一般的高中球隊,幾乎是一人打天下。

究竟是坐在NBA的板凳上,透過每天的練球,能夠學到的東西較多(在這裡,我們未談論到的是進入職業之後在場外的種種誘惑和適應),還是在大學戰場上試圖贏得聯盟冠軍、全美冠軍,忍受教練的訐譙、咆哮、斯巴達式的訓練所學到的較多?

這永遠都不會有明確的答案。連高球場上五十年才出一個的天才美少女都能引起激辯,就更別提籃球場上N個被形容為「二十年才出一個」的天才籃球員們了。

想像一下Kobe進Duke、KG進Michigan….Kwame Brown在Florida待滿四年,會是什麼模樣?肯定的是NBA近代史全要改寫,我好奇的是,就球員個人而言,他們會不會和現在是相同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