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September 24, 2005

2005亞錦賽:就事論事

看籃球、寫籃球,會有一種奇妙的感受。2003年哈爾濱亞錦賽11名的記憶猶在眼前,轉眼間2005年卡達亞錦賽已經結束。時間過得真快,不是嗎?

全球性賽事的增加,使各國不需要苦等兩年才能印證自己的籃球實力。要打比賽,多得是。然而洲際錦標賽仍像是終極的試煉,各洲籃球最閃亮的一顆寶石。正因為如此,所以在亞錦賽中的每一次成功和失敗,都烙下格外深刻的記憶。

繼哈爾濱的第11名之後,台灣再度與八強絕緣,拿下第9。球迷有情緒,球員教練媒體都各有說法,在賽中和賽後,我相信是一片混亂。

要評論自己的國家隊,我試著抽離所謂的「民族情感」、個人交情、一時飛舞的情緒,以「就事論事的主觀」來看2005亞錦賽、台灣籃球和亞洲籃球。

■努力和結果
沒有人會否定中華隊的努力和辛苦,這些人不僅離家數月,經歷數千里的移地訓練、比賽,還必須忍受中華籃協幾無支援的孤軍作戰。他們之中大多數人都帶傷,傷重的不得已撐到最後一刻才退出,沒退出的就帶著傷再撐,直到最後一刻。

這一切,絕大部份都沒有被報導出來,沒有人知道他們是否每跑一步必須忍受什麼樣的痛楚。所以我必須強調,沒有人會抹殺、或應該抹殺他們的努力。他們不像前幾年的U-20國家隊,連出國比賽的資格都不應該有,他們真的非常努力。

但是,努力就夠了嗎?這是亞錦賽,看名次說話的國際賽,成績不好就是不好。中華隊的第9名、兩年前的第11名,旁邊都不會打星號,或是在括弧中附註(但是很努力)、(陳信安沒打)、(分組不公)。

這是我在許多討論和評論中發現,製造出種種混亂的一個關鍵點。事實上,「努力」只是一個必備的條件,而不是「值得感恩珍惜」、「不忍苛責」的藉口。社會上有太多工作,你很努力但表現不好,還是被幹得滿頭包。

就是這麼現實,this is the real world。

換句話說,努力是一回事,但中華隊未能達到八強的基本目標,是另一回事,我們應該分開評論,否則,恐怕沒有任何一年的中華隊讓你忍得下心來苛責的。

■賽前準備
為了亞錦賽,中華隊先後轉戰瓊斯盃、美國、韓國和中國大陸。在中華隊訓練計劃公佈時,我有些憂慮,隱約覺得訓練地點排得太多,會像1998年曼谷亞運前的備戰一樣,造成厭戰、受傷的反效果。沒想到後來真的傷了陳信安。

我並不是想顯示我有任何先見之明,因為球隊的備戰本來就很弔詭。你不能只練球不比賽,但你只要踏上球場就有受傷的風險。陳信安的傷,或許不該怪中華隊本身,而該質問中華籃協為什麼臨時安插這個賽程,又未能作到照顧球員的職責。

兩次了,陳信安一次傷眼,一次傷膝,我不知道下一次他到中國比賽,那一個部位要受傷。也不知道,中華隊的球員是否有任何保險。

無論如何,今年的備戰強度是足夠的,但密度似乎太過了一點。

至於敵情搜集,來自中華籃協的部份當然是趨近於零。但即使其他人能幫忙的,也只是很少數的錄影片段,或是球員名單。

亞洲各國的籃球報導,憑良心說都不夠健全和國際化,光找個名單就很花時間和精神。不過,諸如日本、南韓籃協等較有心者,仍會派人到各個區域性的賽事親眼看看外隊、作作球探報告。

中華隊今年對關鍵對手伊朗的了解,在有限的資源下其實已經算可以了,至少不到有那些球員都不清楚的程度。但未來在籃協的部份實在應該多花點心,多了解敵手一點,就多一分把握。

■VS 伊朗
輸掉這場球讓很多人心碎,就名次上來說,這場球決定了中華隊今年亞錦賽的成敗。有關此役的想法,已在先前的文章中提過,相同部份不再贅述。

輸掉這場很可能贏到手的球,球員和教練團都有值得檢討深思之處。在球員部份,我們的衝撞力還是不夠,情緒過於緊張導致自己打敗自己,設單雙擋和卡位等基本功則透露出明顯的不足,這都是長久以來的問題,令人驚訝的是並沒有得到改善。

對於教練團。我相信各位和我一樣,在看球時會將自己想像為教練,在遇到情況A時該如何處理,情況B時又是如何…。我覺得納悶的是,中華隊教練團作出的處理,往往和我心中想的不同,甚至是相反。也有很多時候,他們的應變不夠迅速。

■所謂韓式風格與EO、MO、一大堆亂七八糟O

又一次的亞錦賽,再度戮破我們所謂仿效「韓式球風」的神話,也許我們學到了樣子,卻沒有學到精神。韓式球風是以外線為主,但不會放棄內線進攻,而且只要抓準正確的機會,人人能打內線;韓式球風是真正的motion offense,但永遠不會沒有能夠切入搞破壞的後衛。

最重要的是,雖然我認為韓國球員的外線水準正在下降,但他們就是有不準投到準的能力,而且他們「fearless」。基本上,韓國整個體育就建立在「毫無畏懼、永不放棄」的態度上。

是愈來愈差的名次讓我們慌了,東學一個西學一個,還是因為我們缺乏足夠的籃球素養,所以要掉書袋,不管三七二十一弄個名詞來套用在自己身上?也許兩者都有。

我問過幾個國內的籃球前輩以及國外的籃球教練,發現motion offense和early offense這些名詞,有愈來愈被教練、球評、球員、媒體和球迷濫用的趨勢。亂打不叫motion offense,拿了就投不叫early offense。

一名外國教練這麼寫:「With motion offense, you have certain patterns to follow. And early offense is organized transiton sets run at a fast tempo after made baskets by the other team.」他的定義是,當對手投籃不進,已方抓下籃板,你就展開你的transition offense;對手投籃進,你也可以利用快速的推進和跑位,展開你的early offense。「A good coach must have a fast break concept on missed shots as well as on made shots; thus, the early or transition offense.」

身為一個籃球寫作者,我總是試著掌握「不懂的東西就不要亂寫」的原則,籃球圈人士是否也應該有相同的概念,以免整個籃球環境受到誤導?

■「八強」的現實

許多的討論,經常環繞在目前台灣這一批球員的天份、台灣曾經是亞洲四強、台灣有什麼理由瞧不起日本等等主題。

確實,目前的中華隊若以天份論,可能會是史上最好的一批球員,更甚於80年代或是以鄭志龍、朱志清、羅興樑等人為首的90年代。然而,不是只有我們的球員有天份,其他國家的球員也有天份,甚至更有天份。就和NBA一樣,一天到晚talent東、talent西,但是打出來了才算數。

讓我們來以天份論,以籃球風氣論,是的,我認為中華隊沒有任何理由會輸給日本。問題是,當你只能在瓊斯盃修理人家的大學隊,卻已經連續幾屆的亞錦賽名次都不如日本,你有什麼理由瞧不起人家?

這告訴我們,不要再提四強的往事,甚至連「四強」這兩個字都不該再被提起,因為我們沒有資格提。同時,未來台灣千辛萬苦只為拼進八強的現象,很可能會是常態。

NBA常說:「You’re only as good as your record shows.」換句話說,球場上本來就是名次、紀錄見高下,「如果XXX沒受傷」、「我們只打差了這一場」、「敵情搜集不夠好」…一大堆烏魯木齊的理由,都不是理由,否則每一支敗隊都可以找出一卡車理由。

中華籃協和中華隊最好搞清楚一個事實:我們兩年前是亞洲第11名,現在是亞洲第9名。這沒什麼好可恥的,好學生也有考差的時候,但你知道,永遠會有下一次考試。Now shut up and play.

■亞洲籃球現況

針對亞錦賽的分組與賽制,也有許多相關討論。當然,這一次亞錦賽的分組確實誇張,否則就不會發生中國在八強賽血洗沙烏地的事件。全場只得十分簡直是笑話,與其說中國的防守太強,不如說沙烏地實在太爛。

有人提起歐錦賽和亞錦賽賽制的好壞,其實兩者各有千秋。亞錦賽在預賽和第二輪都以分組循環,基本上保障實力較強的隊伍,因為有犯錯的空間。歐錦賽首輪之後,還打一個分組第二對第三的「八強外卡賽」,如果中華隊今年在歐錦賽的系統下,是有可能打進八強。

歐錦賽不但有八強外卡賽,而且在第二輪就提前進入一敗即死,這創造了灰姑娘的可能性,例如今年的法國,但是對強隊而言,毫無犯錯空間,立陶宛和塞爾維亞很不幸的爆冷輸球,都已鳴金收兵。

回到亞洲籃球現況,我感覺,未來將更會是中國一枝獨秀的局面,西亞崛起的現象,則是大家都清楚的。除了中國以外的東亞國家,都出現衰退和危機。

中國
也許拜姚明之賜,中國籃球近年來邁向國際,取法國際,佐以強大的人才庫,有更大的進步幅度。李元偉似乎確立了中國未來將朝歐式籃球發展的方向,而非美式,這無關是否正確,但好歹是個選擇,而且中國也確實選擇了Jonas Kazlauskas為總教練。

然而從亞錦賽來看,也可發現中國隊太過於仰賴姚明的缺點。簡單的說,我非常同意有著姚明的中國隊在亞洲極端強大,但沒有姚明的中國,則是有可能被擊敗的。

中國籃球如果能暫時擺脫身高迷思,更實際的發展鋒衛技術,實力才能更向上提昇,真正在世界列強的舞台上競逐,否則就像有些網友形容的,放在歐錦賽打,進八強可能都有問題。

南韓
南韓今年由於內部紛亂,準備時間不及一個月,因此跌出三名外。基本上,南韓今年是作好「最後一擊」的打算,想試試看能不能擊敗中國。但事實上,南韓國家隊已經面臨青黃不接的問題,他們不是沒有人才,而是處心積慮為了打敗中國,造成李相敏、文景垠、玄周燁這批球員長年的在國家隊占有重要地位,因為沒有經驗,就不足以擊敗中國。產生的副作用是,接班人才無法在高層級國際賽事擁有足夠的磨鍊機會。

或許該是南韓進行換血的時機了,李相敏即將在KBL退休,文景垠和玄周燁等人也應該接近黃昏,國家隊可留的球員大概剩下金周成、金聖炫、河昇鎮,老中鋒徐章勳也可能因為身高難求而留下,其他人大概都可以開始淘汰。

南韓的另一個大危機出現在外線準頭的嚴重衰退,他們還是不差,但不再像以往那麼準。不準,就沒有擊敗中國的可能性。

日本
日本今年獲得第五,成績應該算交代得過去,克羅埃西亞教頭Zeljko Pavlicevic完成使命。他們將在明年世錦賽擔任地主,無論如何不能太丟臉。

長期觀察日本隊,他們有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最好的運動員都沒有投入籃球。在日本,籃球根本算是次級運動。雖然他們很認真的請來外籍教練、每年出外打比賽、在國內辦邀請賽,但日本隊還是「說準不準,說快不快」,唯一可靠的是拼勁和合乎水準的防守,有點擅守拙攻的味道。感覺上,日本籃球也一直找不出自己的定位。

日本很有系統的在換血,換上來的是什麼品質的血液,那就是毀譽參半了。他們的當務之急,也許是多培養幾個像池內泰明、北卓也、折茂武彥之類的射手。

西亞各國
西亞各國光打體能球,就夠東亞球隊受的了。輔以更有系統的訓練和籃球資源的投入,自然更難對付。

卡達靠多年前為了世青賽弄來的一批非洲入籍球員吃到現在,只能說他們以合法掩護非法,但大可不必為此大呼小叫。能增強本身實力的「合法」方式,各國籃協想必都願意嘗試,也不只是很有錢的卡達而已。

卡達在Joseph Stiebing帶領下,先以防守為主,這一年來外線能力有很大的進步,已經不再是各隊塞滿禁區就能應付的球隊了。如果他們在200cm左右的鋒衛個個能切能投,會更加恐怖。

今年卡達在自家打不過黎巴嫩,出人意料,但是擁有主場優勢還輸球,相信也輸得心服口服,反正他們還是拿到明年世錦賽門票,夠了。

黎巴嫩今年再度拿下亞軍,前宏國教練Paul Coughter又被媒體選為最佳教練,心裡一定很爽。黎巴嫩青年隊裡還有幾個好料,只要持續投入籃球,相信還有幾年好光景。

沙烏地打籃球一向是有一搭沒一搭,近年聲勢不再,沒想到今年偷偷溜進八強。發展籃球不持續的國家,很難評論,也不需要評論。

約旦是另一支很有心的球隊,最近幾年辦邀請賽辦得轟轟烈烈。約旦和科威特一樣,對亞洲次級隊伍來說,也許不難打,但偶爾會咬人,今年南韓就差點被科威特咬了一口。

中亞
哈薩克可能會是值得注意的另一支崛起中球隊,他們在瓊斯盃的表現就相當令人驚艷,即使仍有著體力、速度都不及東亞球隊的現象,但是攻守都很有系統,這必須歸功兩名接掌教練團的前國手Aleksei Erupkin(1966年次)和Vitali Strebkov(1970年次)。

或許這兩名教練以前都是國家隊的主力射手,特別強調投射,哈薩克整體外線非常嚇人。他們的半場進攻很有耐心,也很有效率、很清楚,中華隊對上哈隊,上半場守區域差點被射爆,改成盯人之後才搶回比賽節奏。

哈薩克的未來性在於,多數球員都在1982年次之後,209cm的Anton Ponomarev更只有17歲,幾名年輕後衛的表現也不差,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就看他們是不是夠投入,能夠多出外比賽磨鍊經驗,而非只拼兩年一次的亞錦賽。

■台灣籃球的未來方向

對不起市長和各位,對於這個主題,我真的懶得說了,只有三句話:從根作起,實事求是、shut up and 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