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中國時報專欄)
王牌,不該如此沉默;是前天體育版的新聞標題,內容描述洋基投手教練基德瑞對王建民的期許;標題應該是「沉默的王牌」(Ace in America)這本書的書名轉化。我不是棒球專家,所以眼裡看著棒球新聞,心裡想的卻是籃球,重點則在「沉默」二字。
在美奮鬥並成名的亞洲球星,似乎不約而同有著類似的人格特質:努力、沉默、冷靜、低調,姚明也是一例。所以,當基德瑞暗示著王建民必須挺身而出、建立「自認為王牌」的心態,你不由得會想到姚明,幾年下來在火箭打不出頭的情況下,同樣面臨領導能力的考驗。
我突然想起,有位朋友曾有感而發的問,四年來,你看過幾個SBL球星真正投進最後一擊?印象中,都是許澤鑫、吳佳龍…等所謂的「二線球員」。可能只有心臟超強的林志傑,比較像「不沉默的王牌」,這也可能是為什麼林志傑迅速走紅的原因之一。
你絕不希望球星染上「大頭症」,眼中有籃框、心中無隊友,自認「天下第一人」,也是「唯一的一人」,卻也不希望他只是「打卡上下班」、單純認份作好份內該作的事,只會說「我盡力了」,卻在最關鍵時刻急忙將手上發燙的籃球拋給隊友。
這其中的分寸該如何拿捏,就是一門很大的學問。我們只需想想,為什麼時至今日,籃球迷還樂此不疲的談論著鄭志龍,在中華職籃四年季後賽是如何將全隊成敗扛在肩上,幾乎是一個人讓宏國由一比三劣勢三連勝,最後以四比三氣走戰神封王,就可略知一二。
既是王牌,就不該沉默,也終將沒有沉默的權利。如果作不到或不想作,那麼,就不該是王牌。
說到沉默,不得不插個題。對籃球而言,最近雖然是「季外」,但我們的off-season也太沉默了一點。球員、球隊、聯盟似乎全部人間蒸發似的,音訊全無。球隊何時開訓?不知道。補進了什麼人?什麼人解約離開?不知道。新教練有什麼計劃?當然更是不知道。
如果SBL希望成為台灣籃球第一品牌,甚至職業化,這種「沒消息就是好消息」(No news is good news)的心態絕對需要徹底改變。
儘管擁有職籃時期的經驗,但台灣籃球的球隊和聯盟,不知是刻意或無意,竟像是「硬碟格式化」似的,已經完全忘記如何與球迷溝通和對話。球賽、簽名會,彷彿是唯一該作的,和球迷的溝通純粹屬於「球季內」的事。
大家都忘了,隨時讓外界得知球隊內部應該發布的消息,其實也是一種溝通,讓球迷能隨時掌握球隊脈動,感覺到這支球隊和他的生活有關(relevant),存在於他的生命之中。在資訊流通如此快速、溝通管道如此多元、ICT產業如此發達的今日台灣,竟還有人間蒸發這回事,實在匪夷所思。
有人說,這正是SBL應該朝職業化邁進的原因,因為職業化才有預算,有預算才能作文宣這檔事。然而從另方面來看,不應該恰恰相反嗎?如果連發布新聞這種不太需要花錢的工作,都想不到應該去作、不願意作、沒辦法作,我們又能對職業化的SBL有什麼期待?
沉默是一項藝術,有時是一種美德,有很多時候卻是一種罪惡。王牌不該沉默,有志於更上層樓的台灣球隊和聯盟,更不該沉默,好好想想該怎麼發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