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rch 24, 2012

不見得屬於英雄的月份(下)

UNC Asheville

(原文發表於Hoop美國職籃雜誌2012年4月號)

三月瘋狂
說起NCAA錦標賽,多年下來,我對美國籃球,特別是NBA和美國隊在國際賽上的表現,已經不再像當年近乎偶像式的崇拜,甚至偶爾會有點冷感,但每年三月的NCAA男籃錦標賽,卻是永遠讓人不會無感的精彩好戲。

為什麼?雖然美國大學籃球運動也不是百分之百的純真,例如最近鬧得滿城風雨的雪城大學(Syracuse)助理教練嫌范恩(Bernie Fine)性侵球童長達十餘年事件,或是奧本大學(Auburn)球員涉嫌打放水球,但它應該還是我曾接觸過最為純粹、最為不可測而引人入勝的比賽。

這是幾乎不可能有人放水的比賽,正如同奧運、世錦賽等級的比賽一樣,那是你一生難得擁有一次的機會。也因為如此,你會拼命的用盡最後一絲力氣,流盡最後一滴汗水和淚水,去捍衛那即使只有一丁點的勝利火花。對我來說,運動的精髓就在這裡。

我們先不用提Final Four,那是三月底和四月初在紐奧良才會上演的好戲。光是近年來才開始採用的First Four制度(由8隊爭取最後4個64強名額,而非最早以前的play-in game,由兩隊爭取最後一個64強名額),在3月13日這一天就寫下歷史性的紀錄。

很巧的,這一天美國總統歐巴馬(Barrack Obama)帶著訪美的英國首相卡麥倫(David Cameron)來到俄亥俄州戴頓(Dayton, Ohio)。沒想到,首戰終場前4分51秒還落後密西西比山谷州大(Mississippi Valley State)16分的西肯塔基(Western Kentucky),居然完成不可思議的逆轉,最後以59-58險勝,寫下錦標賽最後5分鐘的最驚人逆轉紀錄(先前紀錄保持者是2005年的伊利諾)。

歐巴馬和卡麥倫離開之後,第二戰再創神蹟,楊百翰(BYU)寫下NCAA錦標賽最驚人的逆轉紀錄,他們一度落後艾歐那(Iona)25分,最後卻以78-72逆轉勝,打破杜克於2001年全美準決賽對馬里蘭一役締造的22分逆轉紀錄。

像這樣子的球賽,即使你未能親臨現場,即使你只能看著文字報導,都已經足以感受到那股興奮。三月瘋狂既屬於逐鹿中原的籃球名校,更屬於永不放棄的灰姑娘。

早夭的青春
Brandon-Roy或許是以前沒注意,也或許是大驚小怪,不過,最近怎麼這麼多年紀輕輕宣布退休的NBA球員?

年僅28的福特(TJ Ford),因長年背傷宣布退休;先前,27歲的羅依(Brandon Roy)因膝傷始終好不了,也不得不放棄似乎大好的籃球前程,黯然宣布退休。這些例子,一再讓我回想起哈德威(Penny Hardaway)和威廉斯(Jay Williams)等等好手。

無論是以球迷或是球員的角度,「撐得愈久領得愈多」的德川家康式哲學,好像都是比較多人支持的。球員打得愈久就領得愈多,NBA級的薪水畢竟不是開玩笑的;而球迷總希望多看球員幾年,雖然看著曾經不可一世的球星在場上拖死狗,例如艾佛森(Allen Iverson)、麥格瑞迪(Tracy McGrady)和卡特(Vince Carter)之流,總令人帶著些許惆悵。

我自己則是經常掙扎在兩者之間。球員究竟應該宛如煙火,在最強大的時刻爆發出所有的光芒,然後就如同繁花落盡一般的爽快宣告結束,留給自己和球迷一個永恆的璀燦,例如魔術強森和大鳥柏德;還是盡全力留在球場上,能撐多久算多久?

傷病其實是一名球員最無力控制的部份,那些打電動打到手抽筋的除外。以前寫評論時,總喜歡恥笑某些被稱為「injury-prone」的球員,笑他們手腳和膝蓋宛如紙糊,但是我忘了,沒有一個球員會故意受傷或得病的,除非他們因為不熱中於體能訓練和重量訓練,導致經常受傷。

今天拓荒者宣布釋出狀元中鋒歐登(Greg Oden),這又是另一個神奇的例子。或許拓荒者真的被詛咒了也不一定,打從以前的華頓(Bill Walton)、包依(Sam Bowie)再到現在的歐登,拓荒者中鋒只要被視為救世主,就難逃籃球生涯腰斬的詛咒,搞不好羅依也中了鏢。

林不再瘋
2-15-12-Jeremy-Lin-fan_full_600這也是為什麼,當大家前陣子都陷於林來瘋時,我很不識相的說,與其莫名其妙的陷入這種無來由的光榮感、驕傲或狂熱,說不定更應該多給他一點祝福。

像林書豪目前這種等級的球員,因為還不到千萬美元等級的「大哥」輩份,其實生涯變數非常多。受傷自然是一個,但這無法預期。在林書豪表現持續火熱的假設前提下,和不同球員的搭配是另外一個,例如安東尼歸陣前後。但假設球員能夠長期維持得發熱的表現,終究是種奢望,所以還得考慮林書豪的上場時間穩定之後,是否能夠應付所謂「二年生魔咒」,或是長期征戰的疲累之類的狀況。

最後的一個,則是教練。我們先前曾提過,如果不是林書豪,狄安東尼(Mike D’Antoni)說不定早已捲舖蓋走人了。換句話說,林來瘋現象給了狄安東尼一個出乎預料的機會,只可惜,NBA是很現實的,一段連敗,或是一場輸得離譜的球,都可能決定一名教練的去留。例如拓荒者慘敗給尼克42分之後,總教練麥克米倫(Nate McMillan)下台,就是最佳的案例。換了教練之後,一名球員的命運是否因此產生變化?這又是林書豪必須面對的挑戰之一。

我們來當個事後諸葛好了,林來瘋的產生,實在是許多背景結合之下的產物。首先,安東尼和史陶德邁爾(Amare Stoudemire)的因傷缺賽,使焦點得以分散到林身上;其次,狄安東尼喜歡林書豪的球路(事實上他當時也沒什麼太多選擇);其三,尼克在林來瘋的期間剛好遇上一段較為輕鬆的賽程,主場場次也多。

這並不是說林是個不好的球員,他的表現遠超乎我的想像。以上的論點只是想說,正如同以往所有亞洲球員加盟北美職業運動所曾捲起的旋風一樣,無論是鈴木一朗還是王建民,我們往往都必須在這股熱潮平息之後,等到大家,包括媒體都不再瘋狂的時候,才能平心靜氣的來看待他們的職業生涯,而他們也才能以更正確的心態來迎接面前的巨大挑戰。

至於台灣這股Linsanity到底要瘋到何時呢?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當林每一場出賽,都還有電視台用跑馬燈作快報,每一家入口網站或運動網站都還要文字直播,體育記者的休假還得跟著林書豪的賽程休,體委會副主委到立法院備詢,都還要被立委要求分析尼克隊戰力時,這股風潮很可能還有好長一陣子要走。

而這是一種很不正常的悲哀。

中鋒時代的結束
Dirk Nowitzki Jeff Xavier Cape Verde v Germany PGc_W_DU27Sl這是從ESPN上看到的一個說法,作者是Chris Broussard,言之成理。他說,最近NBA後衛屢屢大爆發,例如朗多(Rajon Rondo)的大三元,威廉斯(Deron Williams)的57分等等,這究竟是暗示著現代NBA後衛愈來愈全能,抑或是NBA的中鋒愈來愈差?

其實這不是新議題了,我的意見也一向傾向於後者。如果不是NBA中鋒愈來愈廢,歐洲或其他各國的中鋒也不會成為NBA市場上的搶手貨。基本上,這是所謂喬丹現象的長期副作用,當每個人都想當喬丹,也都認為自己可以當喬丹,就沒人要當比爾羅素(Bill Russell)了。

歐洲籃球和其他各國當然也有這種現象,台灣也不例外,但歐洲還是比較偏向傳統一些,所以也才能夠持續訓練內線球員的各種觀念和技巧。某種程度上,我欣賞歐洲籃球的訓練更甚於北美,而且短期內應該不會有任何變化。如果各位不相信的話,或許下次看NBA轉播時可以多觀察各隊長人在進攻之外的各種細部動作。

歐美長人籃球訓練的差別,在此提出一個我的觀察。小牛的諾威斯基(Dirk Nowitzki),青少年時代在德國接受訓練,我們可以看出的是,他的投籃技巧相當細膩,這除了天份,當然還有訓練的因素在內。

他和其他歐陸長人最不同的地方是,以我個人的標準來看,他的低位技巧是相對的弱,原因在於當他到了美洲大陸打球之後,NBA裡持續開發他在投射、走位和小前鋒定位上的各種技巧,但是其他方面的訓練呈現停滯。這一點,是我對司機一直感到很惋惜的地方。

話說回來,沒有人是完人,既然80%的司機已經打死人,我也不該太機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