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擁有超強美國、超弱阿爾及利亞的C組比起來,D組的競爭程度火熱許多,阿根廷、俄羅斯、委內瑞拉和紐西蘭,阿根廷實力一枝獨秀,但四隊彼此之間的落差並沒有那麼大。就賽前實力來看,在分組四搶三的戰爭中,阿根廷和俄羅斯較被看好,剩下的一席可能要由委、紐爭奪。
■阿根廷
阿根廷在足球世界盃吃鱉,籃球可沒這麼衰了吧。同樣的,阿根廷在世錦賽中有著相當高的期望,因為他們的籃球在近年來持續成長,我一個阿根廷的朋友說,他們將本屆世錦賽目標定在第三名,而且,這並不是不可能!
回顧阿根廷的籃球史,也算轟轟烈烈。他們曾經十度進軍世錦賽,三度打進奧運。大家的印象是,阿根廷籃球不弱,但是也沒打出過好成績。
自1997年以來,情況開始有了轉變。1997年阿根廷在20歲級(Young Men)世錦賽中拿下第四名,到了1999年,又在世青賽拿下第四,南美洲盃則拿下亞軍。去年是阿根廷籃球大放異采的一年,南美錦標賽和美洲區資格賽奪得雙料冠軍,20歲級世錦賽則勇奪亞軍。各級籃球都有佳績,證明阿國的籃球人才正在累積成長。
今年被談論最多的,應該是201cm的Emanual Ginobili,歐洲的球評、球探、雜誌網站,一律將他列為頭號得分後衛,沒有例外。Ginobili在1999年就為馬刺在第二輪第57順位選上,但當年他並沒有報到,而是和義大利的Kinder Bolorna簽約。三年後,他練就了內外全能的球技,加上壯碩的體格,下一季可能又會成為馬刺的奇兵。他也將是阿根廷本屆世錦賽的頭號主力。
控球後衛的來頭也不小,畢業於美國Temple大學的Pepe Sanchez(193cm),球風穩健,防守紮實,目前效力於希臘的Panathinaikos。Sanchez在台灣應該會有不少人認識。小前鋒則由1979年次的Andres Nocioni擔綱,目前他效力於西班牙的Tau Victoria,據形容是潛力十足,曾以一記在KG頭上的扣籃震驚全場,明年鐵定名列NBA選秀首輪。
阿根廷的鋒線好手如雲,206cm的Luis Scola同樣在西班牙Tau Victoria,身材壯碩,球風只能以「坦克車」來形容,在日本世青賽上狠狠的出了名,不過他可能會以第六人的身份上場。207cm的Fabrico Oberto和206cm的Ruben Wolkowyski也是悍將,Wolkowyski曾待過超音速。
防守強度是阿根廷的強勢,同時,他們的二、三號球員體能條件十分突出,最喜歡打後場抄截的快攻。弱點則在於身高略矮,幾名主力鋒線都不超過6呎9吋,遭遇天龍部隊可能會吃虧。此外,他們也缺乏純射手,如果遇上區域防守好的隊伍,會很難打。
但無論如何,今年是阿根廷情勢相當好的一年,縱然無法和美國、南斯拉夫爭強鬥狠,打進四強也絕對是他們的目標。如果在四強之前就出局,就是令人失望的結果。
■俄羅斯
俄羅斯近年來實力有下滑的趨勢,他們在1994、1998年歐錦賽都拿下亞軍,去年卻只拿下第五名,在最後關頭以78-73險勝法國,吊車尾擠進本屆世錦賽。今年,他們的希望就繫在全隊最年輕的Andrei Kirilenko身上。
Kirilenko在爵士隊表現令人驚艷,但對於熟悉歐洲籃球的人來說,這個名字早已不陌生。他在歐錦賽中平均攻下19.2分,命中率超過六成,是俄羅斯的靈魂人物。另一名主力則是197cm的得分後衛Serguei Tchikalkin,他效力於義大利的Benneton Treviso,歐錦賽中平均每場砍進17分,也是俄隊陣中少數「放洋」的球員。
其他值得注意的球員還有195cm的後衛Zakhar Pachoutine(歐錦賽平均10.8分),203cm的前鋒Serguei Panov(歐錦賽平均10.7分),隊長Evgeni Pashoutine則是隊中的老大哥,扮演精神領袖成分居多。
平心而論,俄羅斯在近幾年來除了一個Kirilenko,就沒製造出一個星字號的人物,有點青黃不接的現象。不過它稱得上是傳統籃球強權,而且好歹排名歐洲第五,會有一定的實力。我想,俄羅斯要在本屆世錦賽打出好成績,並不是不可能,但Kirilenko一定得有突破性、主宰性更勝歐錦賽的表現才行。否則俄隊不但腳步跟不上前面的國家,恐怕也會被實力逐漸成長的其他國家一一超越。
■委內瑞拉
委內瑞拉並沒有挑戰一級強隊的本事,但它並不如一般想像的弱。在美洲錦標賽中,委內瑞拉以106-92勝巴拿馬,拿下第五名,也搶下美洲晉級世錦賽的最後一張門票,搭上末班車。
委隊陣中由兩名老將領軍,一個是34歲的195cm鋒衛Victor Diaz,另一個是36歲的206cm中鋒Carl Herrera,曾打過NBA的火箭、馬刺等隊。Diaz早就是美洲聞名的得分好手,也是委內瑞拉國家隊仰賴已久的好手。委隊主力陣容平均年齡有點大,但是肯纏肯拼的風格,或許能讓他們爆出冷門也不一定。
委隊的特色是主力球員得分平均,以美洲錦標賽而言,共五人平均得分兩位數。除了Diaz,209cm的Richard Lugo平均17.4分、9.1籃板、2阻攻,上季曾效力中國大陸的甲A聯賽,195cm鋒衛Oscar Torres平均12.7分,在火箭隊表現得還不差。控球後衛為186cm的Diego Guevara平均12.3分,我曾看過他在夏洛特大學打球,球風十分慓悍。Herrera平均也有12.3分。
■紐西蘭
紐西蘭向來不以籃球聞名,我們認識的是他們的橄欖球。藉著過去幾年的瓊斯盃,才讓台灣球迷對紐西蘭有了初步的認識。當然,紐西蘭不是沒打過世錦賽,但那卻是1986年西班牙世錦賽的事了,恐怕還在多數人的記憶之外。
紐西蘭多年耕耘,今年得到了令人振奮的成果。他們在大洋洲資格賽中,以2勝1負擊敗大洋洲的萬年強權澳洲,不但獲得1978年以來對澳首勝,也再度跨進世錦賽。有人會說,紐西蘭2000年也有參加雪梨奧運,只是對硬頸的紐西蘭佬來說,那並不值得驕傲。兩年前躋身奧運,完全是因為澳洲是地主,紐國才能以大洋洲代表身份參賽,否則是連門兒都沒有。
紐西蘭今年有幾名不錯的長人,包括曾經待過NBA暴龍的208cm前鋒Sean Marks,曾經來台參加瓊斯盃的Tony Rampton(212cm,Iowa State大學畢業,曾獲瓊斯盃MVP)和Robert Hickey(210cm),以及畢業於Canisius學院的210cm中前鋒Edward Book。但要說起該隊的精神領袖,則非200cm的壯漢Pero Cameron莫屬。Cameron是紐西蘭聯賽的最佳球員,雖然體重不輕,看來滿身肥油,球風卻是紮實好用。
真正讓紐西蘭實力進步的,應該是後場。187cm的控球Mark Dickel,在美國念大學時曾是UNLV主控,倒也名噪一時,有速度、有頭腦。195cm的Kirk Penney,當年來瓊斯盃時還是個Wisconsin大一的二楞子,後來也逐漸進步。
紐隊較具戰力的球員,仍屬幾個曾在美國NCAA打過球的球員,在NBA算是小腳中的小腳的Sean Marks,是鋒線上的第一把刀,熱身賽中表現得相當不錯。印象中曾聽說,曾混過NBA的198cm鋒衛Willie Burton有意歸化紐西蘭,進入國家隊效力,現在人倒不知跑那兒去了,或許紐西蘭不喜歡用歸化這一招。
如願以償獨力打進世錦賽,紐西蘭的下一步是,如何靠著「捨得一身寡,敢把皇帝拉下馬」的精神,爆幾個冷門、弄幾場勝利來提昇信心。經過歐洲熱身賽磨鍊之後,一切仍得靠臨場表現決定。
Sunday, August 25, 2002
世錦賽C組賽前鳥瞰
就分組預賽的情勢而言,C組的出線情勢應該算是相當明朗,寫起preview來,似乎有點乏善可陳。美國一枝獨秀,德國次之,中國大陸排第三,首度打進世錦賽的阿爾及利亞則墊底。如果到時候分組排名不如上述,就算是爆冷門。
■美國
坦白說,美國隊大家都知之甚詳了,似乎沒有什麼再分析的必要。很可惜的一點是,Jason Kidd和Ray Allen都因傷退出,我認為他們是夢幻陣中最穩定的球員之一,加上了Baron Davis和Jay Williams(目前也有可能因傷退出),年紀較輕的小伙子碰上了國際賽中的老江湖,多少會吃點虧。
值得一提的是,地主溜馬隊今年為世錦賽貢獻了兩枚明星:Reggie Miller和Jermaine O'Neal,勢必在家鄉父老面前全力卯上。我想,這也會是Miller生涯最後一次在國際賽獻身,偉大射手的告別之作,萬萬不可錯過。
我個人認為,美國最必須小心的,仍在於本身的心態。雖然在雪梨奧運差點被立陶宛給射翻,心驚膽跳的經驗並不保證能存在於每個球員的心中,畢竟,NBA球員會有他們本身的優越感和超強自信,嘴上說不敢小看任一個對手,心裡是不是這麼想,並不能保證。
夢幻隊沒拿到金牌,就算失敗,畢竟,有NBA球員參賽的國際賽中,美國目前維持53戰全勝的紀錄。但世錦賽是短期的比賽,進入八強之後又採單敗淘汰制,一不小心輸了一場,就和冠軍絕緣。美國即使擁有地主優勢,壓力也相當大。以國際現勢來看,在一敗即死的賽制之下,不見得沒有隊伍足以扳倒美國。
美國隊名單在變動之後,雖有人認為星光黯淡,既沒有Kobe、Shaq和Duncan等巨星,連Kidd、Allen都因傷退賽,卻也有人認為,如此一來爭風吃醋、搶出風頭的情況反而會減少,說不定在團隊搭配上,會有優於前一屆夢幻的表現。
分析?免了吧,夢幻隊還有誰不清楚呢?我比較有興趣的是,提前看看今年選秀榜眼Jay Williams的表現,看看NBA最佳防守球員Ben Wallace,是否仍能殺遍國際戰場。
美國隊最重要的關鍵,或許是他們的外線,特別是在Ray Allen退出之後,陣中除了高齡人瑞Reggie Miller之外,沒有一支穩定的外線。而在國際比賽中,外線往往是打破僵局、改變戰局的重點。擁有兩名以上的神準射手,對美國原就不差的內線將更為有利。
■德國
德國在歐洲籃球中,不能說強,但也不算弱。一般而言,德國在本屆世界盃被視為Nowitzki的「一人球隊」,實際情況或許沒有這麼誇張,但德國也確實不是令人望之生畏的隊伍。
德國以職業聯盟冠軍隊ALBA Berlin為核心,此隊有五人入選最後名單,包括曾混過NBA的Henrik Rodl、頗受矚目的23歲200cm鋒衛Stefano Garris和Mithat Demirel(181cm)、Marco Pesic(198cm)等,全隊有三支211cm以上的長人,但是落差很大,202-205cm者僅一人。
去年的歐錦賽中,德國在準決賽最後關頭遭土耳其Turkoglu一記三分球追平,進而在延長賽中以78-79落敗。銅牌戰中,Nowitzki獨得43分,但德國仍以90-99不敵西班牙,最後只拿下第四。這個戰果,加上Nowitzki在整個歐錦賽平均28.7分的事實,多少可以印證「一人球隊」的說法。
很難想像,赴美前還待在德國二級聯盟的「挪威司機」,如今竟成為頭號巨星。憑他在NBA裡鍜鍊出來的神射本事和對抗性,Nowitzki仍會是德國的攻堅主力,自然,也會是各隊的防堵重點。同樣效力西班牙巴塞隆納的7呎中鋒Patrick Femerling和6-8前鋒Ademola Okulaja(出自北卡大),是鋒線的另外兩員大將。原本要為德國出賽的小牛7-6中鋒Shawn Bradley,並未列在最後名單上。
較令人擔心的部份在後場,Marco Pesic、Mithat Demirel和Pascal Roller並不十分出色。當然,德國能在歐錦賽打進四強,絕對有一定的實力,但如果只靠鋒線打天下,後場未能提供適時的火力支援,勢必陷入苦戰。
德國隊教練團充滿著國際化的影子,他們的總教練Henrik Dettman,就是個芬蘭人,95-96年間曾帶過芬蘭國家隊,97年至今則轉至德國。而小牛隊的助理教練Rolando Blackman,也應聘前來擔任助教。
■中國
同樣的,我相信台灣球迷對大陸隊也有一定的了解,這是為什麼C組分析令人頭痛的原因。所以我們跳過該有的基本隊型介紹,直接談談我對中國隊的想法。
衝擊八強是大陸對本屆世錦賽的期許─雖然他們也知道這並不容易,特別是在土耳其「迷你世界盃」被一棒敲醒之後。中國歷年來在世界性賽事最好的成績,就是第八名,一次出現在1994年世錦賽,一次為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但是在1997年亞錦賽落至第三,失去98年世錦賽參賽權,2000年雪梨奧運則落至第10。如今好不容易培養出「移動長城」,目標當然要往上修正。
「三塔」原是中國的優勢,不過中途鬧出了大郅滯美不歸問題。直到現在,大陸籃壇高層尚未對大郅歸隊點頭,似乎是鐵了心要將王治郅三振出局。多數人的想法是,王治郅出賽與否,會直接影響到中國隊的進攻,因為他可能是大陸陣中最具進攻威脅性的球員之一。
中國隊最明顯的問題在後場上,這應該算是公開的秘密。劉煒、郭士強似乎都不是理想的控球人選,有時候以胡衛東來控,攻勢傳導還算有組織一點。問題是,胡衛東年華老去,體力不再,同時也不可能擔任全職控球。感覺上,中國隊在場上是各自找機會。
姚明會是眾所矚目的焦點,全球球迷都希望親眼得見NBA選秀狀元的球技,他的壓力會很大。鋒線上的劉玉棟、鞏曉彬,打亞洲球隊是一把刀,提升到世界層級,日子可能沒那麼好過了,進攻防守上都會有matchup的麻煩。
看大陸隊本屆的名單,我的感覺是他們有意補進新血,但是又想兼顧成績,在許多比賽中,新秀小將上場時間不多,也補不上老大哥的缺,這樣下來,有補等於沒補,還是靠老將和姚明、巴特爾在打。
熱身賽打完,中國和夢幻仍有30分的差距,對德國,贏球機率也不太高,唯一有把握的是阿爾及利亞。因此進入12強是不成問題的,再接下來,麻煩就大了。要再次打進八強,我認為希望並不太大。
■阿爾及利亞
阿爾及利亞在第21屆非洲錦標賽爆冷殺進冠軍戰,雖然以68-78不敵安哥拉,仍拿下該國史上第一張世錦賽門票,是不折不扣的「非洲灰姑娘」。然而以他們的實力而言,難和其他各國匹敵,首度參賽還是抱著「入圍就是得獎」的心態,比較實際一點。
阿隊在本組想擠進12強的唯一希望,就是在預賽幹掉中國,不過以Efes Pilsen世界盃的表現看來,中國兩勝阿爾及利亞,有一場還是狂勝,阿隊想宰掉中國並不容易。
阿爾及利亞的長處在於攻擊點平均,弱點則在於身高不夠好,全隊最高僅6-9,而且主力戰將多已老化。雪上加霜的是,192cm的控球Ali Bouziane和195cm後衛Yoncef Ouldyassia,均因為曾在法國青年代表隊出賽,而失去代表祖國出賽的資格。阿國籃協因此還為此事大表不爽,聲稱法國籃協在遴選代表隊之前未徵詢阿國意見,導致阿國人才無法為祖國效力。
坦白說,籃球的世錦賽和足球世界杯其實差不多,首度出賽的國家,能夠拿下一、兩勝就值得偷笑了,阿爾及利亞正是最好的例子。
■美國
坦白說,美國隊大家都知之甚詳了,似乎沒有什麼再分析的必要。很可惜的一點是,Jason Kidd和Ray Allen都因傷退出,我認為他們是夢幻陣中最穩定的球員之一,加上了Baron Davis和Jay Williams(目前也有可能因傷退出),年紀較輕的小伙子碰上了國際賽中的老江湖,多少會吃點虧。
值得一提的是,地主溜馬隊今年為世錦賽貢獻了兩枚明星:Reggie Miller和Jermaine O'Neal,勢必在家鄉父老面前全力卯上。我想,這也會是Miller生涯最後一次在國際賽獻身,偉大射手的告別之作,萬萬不可錯過。
我個人認為,美國最必須小心的,仍在於本身的心態。雖然在雪梨奧運差點被立陶宛給射翻,心驚膽跳的經驗並不保證能存在於每個球員的心中,畢竟,NBA球員會有他們本身的優越感和超強自信,嘴上說不敢小看任一個對手,心裡是不是這麼想,並不能保證。
夢幻隊沒拿到金牌,就算失敗,畢竟,有NBA球員參賽的國際賽中,美國目前維持53戰全勝的紀錄。但世錦賽是短期的比賽,進入八強之後又採單敗淘汰制,一不小心輸了一場,就和冠軍絕緣。美國即使擁有地主優勢,壓力也相當大。以國際現勢來看,在一敗即死的賽制之下,不見得沒有隊伍足以扳倒美國。
美國隊名單在變動之後,雖有人認為星光黯淡,既沒有Kobe、Shaq和Duncan等巨星,連Kidd、Allen都因傷退賽,卻也有人認為,如此一來爭風吃醋、搶出風頭的情況反而會減少,說不定在團隊搭配上,會有優於前一屆夢幻的表現。
分析?免了吧,夢幻隊還有誰不清楚呢?我比較有興趣的是,提前看看今年選秀榜眼Jay Williams的表現,看看NBA最佳防守球員Ben Wallace,是否仍能殺遍國際戰場。
美國隊最重要的關鍵,或許是他們的外線,特別是在Ray Allen退出之後,陣中除了高齡人瑞Reggie Miller之外,沒有一支穩定的外線。而在國際比賽中,外線往往是打破僵局、改變戰局的重點。擁有兩名以上的神準射手,對美國原就不差的內線將更為有利。
■德國
德國在歐洲籃球中,不能說強,但也不算弱。一般而言,德國在本屆世界盃被視為Nowitzki的「一人球隊」,實際情況或許沒有這麼誇張,但德國也確實不是令人望之生畏的隊伍。
德國以職業聯盟冠軍隊ALBA Berlin為核心,此隊有五人入選最後名單,包括曾混過NBA的Henrik Rodl、頗受矚目的23歲200cm鋒衛Stefano Garris和Mithat Demirel(181cm)、Marco Pesic(198cm)等,全隊有三支211cm以上的長人,但是落差很大,202-205cm者僅一人。
去年的歐錦賽中,德國在準決賽最後關頭遭土耳其Turkoglu一記三分球追平,進而在延長賽中以78-79落敗。銅牌戰中,Nowitzki獨得43分,但德國仍以90-99不敵西班牙,最後只拿下第四。這個戰果,加上Nowitzki在整個歐錦賽平均28.7分的事實,多少可以印證「一人球隊」的說法。
很難想像,赴美前還待在德國二級聯盟的「挪威司機」,如今竟成為頭號巨星。憑他在NBA裡鍜鍊出來的神射本事和對抗性,Nowitzki仍會是德國的攻堅主力,自然,也會是各隊的防堵重點。同樣效力西班牙巴塞隆納的7呎中鋒Patrick Femerling和6-8前鋒Ademola Okulaja(出自北卡大),是鋒線的另外兩員大將。原本要為德國出賽的小牛7-6中鋒Shawn Bradley,並未列在最後名單上。
較令人擔心的部份在後場,Marco Pesic、Mithat Demirel和Pascal Roller並不十分出色。當然,德國能在歐錦賽打進四強,絕對有一定的實力,但如果只靠鋒線打天下,後場未能提供適時的火力支援,勢必陷入苦戰。
德國隊教練團充滿著國際化的影子,他們的總教練Henrik Dettman,就是個芬蘭人,95-96年間曾帶過芬蘭國家隊,97年至今則轉至德國。而小牛隊的助理教練Rolando Blackman,也應聘前來擔任助教。
■中國
同樣的,我相信台灣球迷對大陸隊也有一定的了解,這是為什麼C組分析令人頭痛的原因。所以我們跳過該有的基本隊型介紹,直接談談我對中國隊的想法。
衝擊八強是大陸對本屆世錦賽的期許─雖然他們也知道這並不容易,特別是在土耳其「迷你世界盃」被一棒敲醒之後。中國歷年來在世界性賽事最好的成績,就是第八名,一次出現在1994年世錦賽,一次為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但是在1997年亞錦賽落至第三,失去98年世錦賽參賽權,2000年雪梨奧運則落至第10。如今好不容易培養出「移動長城」,目標當然要往上修正。
「三塔」原是中國的優勢,不過中途鬧出了大郅滯美不歸問題。直到現在,大陸籃壇高層尚未對大郅歸隊點頭,似乎是鐵了心要將王治郅三振出局。多數人的想法是,王治郅出賽與否,會直接影響到中國隊的進攻,因為他可能是大陸陣中最具進攻威脅性的球員之一。
中國隊最明顯的問題在後場上,這應該算是公開的秘密。劉煒、郭士強似乎都不是理想的控球人選,有時候以胡衛東來控,攻勢傳導還算有組織一點。問題是,胡衛東年華老去,體力不再,同時也不可能擔任全職控球。感覺上,中國隊在場上是各自找機會。
姚明會是眾所矚目的焦點,全球球迷都希望親眼得見NBA選秀狀元的球技,他的壓力會很大。鋒線上的劉玉棟、鞏曉彬,打亞洲球隊是一把刀,提升到世界層級,日子可能沒那麼好過了,進攻防守上都會有matchup的麻煩。
看大陸隊本屆的名單,我的感覺是他們有意補進新血,但是又想兼顧成績,在許多比賽中,新秀小將上場時間不多,也補不上老大哥的缺,這樣下來,有補等於沒補,還是靠老將和姚明、巴特爾在打。
熱身賽打完,中國和夢幻仍有30分的差距,對德國,贏球機率也不太高,唯一有把握的是阿爾及利亞。因此進入12強是不成問題的,再接下來,麻煩就大了。要再次打進八強,我認為希望並不太大。
■阿爾及利亞
阿爾及利亞在第21屆非洲錦標賽爆冷殺進冠軍戰,雖然以68-78不敵安哥拉,仍拿下該國史上第一張世錦賽門票,是不折不扣的「非洲灰姑娘」。然而以他們的實力而言,難和其他各國匹敵,首度參賽還是抱著「入圍就是得獎」的心態,比較實際一點。
阿隊在本組想擠進12強的唯一希望,就是在預賽幹掉中國,不過以Efes Pilsen世界盃的表現看來,中國兩勝阿爾及利亞,有一場還是狂勝,阿隊想宰掉中國並不容易。
阿爾及利亞的長處在於攻擊點平均,弱點則在於身高不夠好,全隊最高僅6-9,而且主力戰將多已老化。雪上加霜的是,192cm的控球Ali Bouziane和195cm後衛Yoncef Ouldyassia,均因為曾在法國青年代表隊出賽,而失去代表祖國出賽的資格。阿國籃協因此還為此事大表不爽,聲稱法國籃協在遴選代表隊之前未徵詢阿國意見,導致阿國人才無法為祖國效力。
坦白說,籃球的世錦賽和足球世界杯其實差不多,首度出賽的國家,能夠拿下一、兩勝就值得偷笑了,阿爾及利亞正是最好的例子。
Monday, August 19, 2002
NCAA大戰國(7)
■Shawn Finney
日前美國Tulane大學Shawn Finney應NIKE之邀,來台作了一個教練講習,順便花了五天10個小時指導中華隊。他的教學內容和精神,令人印象十分深刻。或許是年輕,他那種言談中的熱情,似乎相當具有感染力,和年紀較大的教頭有所不同。
Finney是何許人也?他於1962年9月20日出生於西維吉尼亞州,大學就讀Fairmont State,也打校隊,但是沒打出什麼名堂。1985年畢業之後,85-86球季他在馬里蘭州的Garrett Community College擔任助理教練一年,86-87在肯塔基州的Pikeville JC擔任助理教練,87-89年再轉到維吉尼亞州的Randolph Mason College擔任助理教練。1990年,他獲得時任Tulsa大學教練的J.D. Barrett青睞,被該校聘為助理教練。
後來Barrett離職,Tubby Smith接任,把Finney留了下來,從此開啟他和Smith的師徒情緣。90-96年間,Finney在Tulsa,96-97隨Smith到Georgia,98-2000年再隨Smith轉戰Kentucky,並於1998年贏得NCAA冠軍。2000年,38歲的他正式接任了Tulane的總教練。
Finney師承Smith,自是以壓迫防守見長,這一次來台他除了在講習中講解基礎訓練,指導中華隊則以籃板為主,並未能充分展現長才,有點可惜。
但這並不是我所要說的重點。屈指一算,Finney在總教練之前,已經在助理教練的職位上磨了15年之久,以38歲的年齡能夠接掌NCAA第一級大學的總教練,其實都算是青年才俊。Finney自己就說,在32歲到39歲之間能成為總教練的,都被視為young coach;像Missouri的Quin Snyder或Florida的Billy Donovan者,畢竟是少數。
NCAA的教練世界裡,欲修成正果,必先嘗苦果,歷經「爬梯子」的過程,一步一腳印,廣結善緣,再加上一點好運氣,才有登上總教練位置的一天。?一旦成為總教練,另一段苦日子才剛要開始,搞不好的話,一兩年就被殺頭。
看看台灣籃壇,有多少資歷不夠、專業不足就成為國中、高中、大學、甲組乃至國家隊總教練的教練?這也就算了,在教練職位上還不知虛心求教,強迫自己進步、學習。這樣下來,要誤了多少台灣球員?
我們的教練老愛說:美國練的那一套和我們還不是差不多。我不是教練,但我認為,「差不多」是正常的。籃球就是籃球,又不是什麼玄學,很多理論、基礎是放諸四海皆準。但他們沒看到的是,「差不多」當中的「強度」是否不同,「要求」是否不同,「標準」是否不同。
看了Shawn Finney的講習和對中華隊的指導,再想想國內籃壇,你會發現,台灣教練進步的幅度真的跟不上球員資質成長的幅度,而這絕對會是阻礙台灣籃球發展的主因之一。
■時機歹歹
全球經濟有多差?已經差到運動產品大廠NIKE都不得不刪減預算!據報導,NIKE已經不再贊助Kansas大學校隊的球衣裝備,同時也撤除了對部份學校的產品贊助,以節省開支。景氣,真是夠差了。
NIKE在1997年和Kansas簽下四年贊助合約,每年除提供該校所有校隊(含籃球、美式足球、曲棍球...等)的球衣裝備之外,另贊助10萬5000美元現金以及20000美元的社區發展基金。2001年到期之後,合約雖延長一年,但已經縮水,10萬5的現金沒了。今年,嘿嘿嘿...請自購。
NIKE應該不是退出所有校隊的贊助,或許籃球、美式足球等大項還將保留,而NIKE和KU教頭Roy Williams的個人合約也不受影響。但確定的是,像曲棍球、棒球等這種「小腳」的運動項目,校隊裝備從今後得要KU自掏腰包。
印象中,北卡大也和NIKE簽有all-sport的贊助約,是否比照KU辦理,不得而知。不過打從一年多以前開始,球鞋廠商的贊助就逐漸減少,不僅是NCAA,NBA更是如此,各廠牌除了守住「明牌」球星,大幅縮減其他的簽約球員,導致自己買鞋穿的球員大增。
球鞋廠商主導高中球員選就讀大學的消息(受邀參加adidas ABCD Camp的球員,傾向於選擇就讀adidas贊助的學校;參加NIKE All-American Camp者,則傾向於選擇NIKE贊助的學校),一直鬧得風風雨雨,只是苦無實證,無法調查。如今球鞋廠商勢力如能慢慢在校園中削減,也好。或許,能夠讓大學體育的常態多一點,亂象少一點。雖然,這似乎是個不太可能的或許。
■Tamir Goodman
或許有人還記得,我以前寫過一個被稱為「猶太人喬丹」(Jewish Jordan)的球員Tamir Goodman。
這個信奉猶太教而始終戴著小瓜帽的小子,身高6-3,高中時代被球探發掘之後,一度聲名大噪,還獲得馬里蘭大學的獎學金。但後來因為信奉宗教規定,安息日(Sabbath)不得打球,加上其他因素,黯然離開馬里蘭,改念Towson大學。結果經過兩季,Goodman又因為聲稱遭教練Hunt在休息室中丟椅子、受到侮辱,再度離開了Towson。
最新消息是,Goodman已經回到老爸老媽的「祖國」以色列,和以色列職籃的萬年強隊Maccabi Tel Aviv簽下了三年約。值得慶幸的是,他的合約中註明「安息日得不上場」,往後不會再起爭端了。不過以當年「Jewish Jordan」的匪號,今日流落以色列,無人注意,真不知是Goodman自己不爭氣,還是該怪媒體、球探搞不清楚狀況,將球員亂捧一通...。
日前美國Tulane大學Shawn Finney應NIKE之邀,來台作了一個教練講習,順便花了五天10個小時指導中華隊。他的教學內容和精神,令人印象十分深刻。或許是年輕,他那種言談中的熱情,似乎相當具有感染力,和年紀較大的教頭有所不同。
Finney是何許人也?他於1962年9月20日出生於西維吉尼亞州,大學就讀Fairmont State,也打校隊,但是沒打出什麼名堂。1985年畢業之後,85-86球季他在馬里蘭州的Garrett Community College擔任助理教練一年,86-87在肯塔基州的Pikeville JC擔任助理教練,87-89年再轉到維吉尼亞州的Randolph Mason College擔任助理教練。1990年,他獲得時任Tulsa大學教練的J.D. Barrett青睞,被該校聘為助理教練。
後來Barrett離職,Tubby Smith接任,把Finney留了下來,從此開啟他和Smith的師徒情緣。90-96年間,Finney在Tulsa,96-97隨Smith到Georgia,98-2000年再隨Smith轉戰Kentucky,並於1998年贏得NCAA冠軍。2000年,38歲的他正式接任了Tulane的總教練。
Finney師承Smith,自是以壓迫防守見長,這一次來台他除了在講習中講解基礎訓練,指導中華隊則以籃板為主,並未能充分展現長才,有點可惜。
但這並不是我所要說的重點。屈指一算,Finney在總教練之前,已經在助理教練的職位上磨了15年之久,以38歲的年齡能夠接掌NCAA第一級大學的總教練,其實都算是青年才俊。Finney自己就說,在32歲到39歲之間能成為總教練的,都被視為young coach;像Missouri的Quin Snyder或Florida的Billy Donovan者,畢竟是少數。
NCAA的教練世界裡,欲修成正果,必先嘗苦果,歷經「爬梯子」的過程,一步一腳印,廣結善緣,再加上一點好運氣,才有登上總教練位置的一天。?一旦成為總教練,另一段苦日子才剛要開始,搞不好的話,一兩年就被殺頭。
看看台灣籃壇,有多少資歷不夠、專業不足就成為國中、高中、大學、甲組乃至國家隊總教練的教練?這也就算了,在教練職位上還不知虛心求教,強迫自己進步、學習。這樣下來,要誤了多少台灣球員?
我們的教練老愛說:美國練的那一套和我們還不是差不多。我不是教練,但我認為,「差不多」是正常的。籃球就是籃球,又不是什麼玄學,很多理論、基礎是放諸四海皆準。但他們沒看到的是,「差不多」當中的「強度」是否不同,「要求」是否不同,「標準」是否不同。
看了Shawn Finney的講習和對中華隊的指導,再想想國內籃壇,你會發現,台灣教練進步的幅度真的跟不上球員資質成長的幅度,而這絕對會是阻礙台灣籃球發展的主因之一。
■時機歹歹
全球經濟有多差?已經差到運動產品大廠NIKE都不得不刪減預算!據報導,NIKE已經不再贊助Kansas大學校隊的球衣裝備,同時也撤除了對部份學校的產品贊助,以節省開支。景氣,真是夠差了。
NIKE在1997年和Kansas簽下四年贊助合約,每年除提供該校所有校隊(含籃球、美式足球、曲棍球...等)的球衣裝備之外,另贊助10萬5000美元現金以及20000美元的社區發展基金。2001年到期之後,合約雖延長一年,但已經縮水,10萬5的現金沒了。今年,嘿嘿嘿...請自購。
NIKE應該不是退出所有校隊的贊助,或許籃球、美式足球等大項還將保留,而NIKE和KU教頭Roy Williams的個人合約也不受影響。但確定的是,像曲棍球、棒球等這種「小腳」的運動項目,校隊裝備從今後得要KU自掏腰包。
印象中,北卡大也和NIKE簽有all-sport的贊助約,是否比照KU辦理,不得而知。不過打從一年多以前開始,球鞋廠商的贊助就逐漸減少,不僅是NCAA,NBA更是如此,各廠牌除了守住「明牌」球星,大幅縮減其他的簽約球員,導致自己買鞋穿的球員大增。
球鞋廠商主導高中球員選就讀大學的消息(受邀參加adidas ABCD Camp的球員,傾向於選擇就讀adidas贊助的學校;參加NIKE All-American Camp者,則傾向於選擇NIKE贊助的學校),一直鬧得風風雨雨,只是苦無實證,無法調查。如今球鞋廠商勢力如能慢慢在校園中削減,也好。或許,能夠讓大學體育的常態多一點,亂象少一點。雖然,這似乎是個不太可能的或許。
■Tamir Goodman
或許有人還記得,我以前寫過一個被稱為「猶太人喬丹」(Jewish Jordan)的球員Tamir Goodman。
這個信奉猶太教而始終戴著小瓜帽的小子,身高6-3,高中時代被球探發掘之後,一度聲名大噪,還獲得馬里蘭大學的獎學金。但後來因為信奉宗教規定,安息日(Sabbath)不得打球,加上其他因素,黯然離開馬里蘭,改念Towson大學。結果經過兩季,Goodman又因為聲稱遭教練Hunt在休息室中丟椅子、受到侮辱,再度離開了Towson。
最新消息是,Goodman已經回到老爸老媽的「祖國」以色列,和以色列職籃的萬年強隊Maccabi Tel Aviv簽下了三年約。值得慶幸的是,他的合約中註明「安息日得不上場」,往後不會再起爭端了。不過以當年「Jewish Jordan」的匪號,今日流落以色列,無人注意,真不知是Goodman自己不爭氣,還是該怪媒體、球探搞不清楚狀況,將球員亂捧一通...。
Thursday, August 15, 2002
垃圾場雜記(24)
■我看中國隊
最近討論區中對中國隊的討論很熱,憑良心說,我對中國籃球的感覺,是相當複雜而矛盾的。
源源不絕、前仆後繼冒出來的長人,讓許多人─包括我在內─對中國籃球前景感到樂觀。經常看見「XX省發現一15歲210公分小巨人」的消息,就讓我想起昔日大陸常有「XX省工作大隊發現一直徑1米的大南瓜」之類的新聞報導。
但是經過甲A聯賽、東亞運、亞洲盃和土耳其Efes Pilsen World Cup的觀察,中國籃球除了所謂的「移動長城」之外,如何讓人樂觀得起來?特別是,如果我們將中國隊拉到世界舞台上,和世界列強比較的話。(和亞洲國家比,是有點委屈他們了...)
首先,我的感覺是,大陸球迷、媒體往往在事前對本身實力有著過份的樂觀,如果表現不佳,事後又不遺餘力的大批特批。從足球世界盃和土耳其的籃球「迷你世錦賽」,你都可以看出這個現象。或許這種現象是各國皆然,只是我覺得大陸特別嚴重。
再談球隊。我對中國隊的疑問有三個:第一、什麼樣的戰情搜集,讓大陸對衝擊八強如此樂觀?第二、大陸國家隊的教練水準在那裡?我看不出來。第三、如果能有這麼強的鋒線,又為什麼會有如此之差的後場?我知道,這三個疑問會引起激辯,但這確實是我個人的想法。
大陸始終期待在94年世錦賽和96年奧運之後,再度擠進世界八強。觀察了很久,中國隊一直沒有作敵情搜集,只是光憑某某年曾經擊敗巴西、雪梨奧運曾經擊敗義大利這種案例來作戰情評估,當然要吃大虧。以中國隊的實力,何以會輸沒有Hilario的巴西三十來分?何以在八隊中只能排第六?以這項比賽敲醒中國隊,或許也不是件壞事。
看曾到達拉斯取經的王非執掌大陸隊這麼久,還真看不出來王非到底學了些什麼,又教給了球員什麼。團隊防守如果拉掉姚明的內線嚇阻力,還剩下什麼?由新浪邱大宗在甲A獲得好評,我們多少能了解,大陸的教練水平大概和台灣相差不大...
後場將會是中國隊最大的痛。大陸媒體和籃壇人士都知道這個問題,重點是要如何改進。我害怕的是,在出了三支高塔之後,中國籃球陷入「追高」迷思,真把籃球看成有長人就能贏的遊戲。那麼,中國籃球將走上錯誤的方向。
即將開打的世界錦標賽,在C組裡面,大陸隊打敗阿爾及利亞進入12強是不成問題的,12搶8的複賽開始,每一場都將是嚴酷的考驗,祝他們好運了。突然覺得,照這樣走下去,中國籃球想要揚威世界舞台,和NBA選秀會出一個中國狀元的機率,好像是差不多的...
至於在亞洲,我相信,從訓練強度、傳統、教練來看,南韓仍會是最有機會幹掉大陸的亞洲隊伍,但是以大陸的優勢身高,加上南韓近年來外線砲火的持續減退,難度仍是不低─除非南韓請世足賽那個厄瓜多籍的裁判來吹籃球。
純屬個人觀感,無意嘲諷,也絕對不是酸葡萄心理作崇...
■密西根、KG、Webber
曾經有一陣子,密西根大學的球衣是台灣最流行的NCAA產品。到現在我還不知道,究竟這是純粹和廠商的進貨選擇有關,還是「Fab 5」(Chris Webber、Jalen Rose、Juwan Howard、Jimmy King、Ray Jackson)的魅力真的如此之大。總之,我只知道好友艾迪(順便恭賀小艾迪的出生)有好幾件上面繡著個大「M」的球衣、褲子和外套。
密西根大學一向在我的NCAA記憶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一環。除了Fab 5之外,我可能已經說過好幾次,1989年的Glen Rice,是我印象中NCAA錦標賽裡最準的射手。此外,他們那套皇家藍和錦黃色搭配得恰到好處的球衣,可能也是我對Michigan一向有好感的原因之一。
21日將來台的KG,也和密西根有點關係。當年他有意進入Michigan,但據說因為成績不佳,加上本身行情不錯,最後乾脆跳過大學,直接投入選秀。如果當年KG真進了Michigan,恐怕M大在台灣受歡迎的程度還會更高。
不過,最近幾年來和Michigan扯上關係的,都不是什麼好新聞。Michigan不但戰績不佳,還被抖出「Ed Martin事件」,頭痛得不得了。此事件簡而言之,Ed Martin是密大校友會的台柱,十年來曾經給過許多球員為數不少的「零用金」。Martin向法庭坦承,他曾給過四名球員616,000美元的零用金,其中Chris Webber就多達28萬美金。我的印象中,收錢的球員還有Jalen Rose、Robert Traylor、Louis Bullock等人。
麻煩的問題是,Webber去年出庭時曾向陪審團表示未曾收受任何不當金錢。其實,如果Webber承認自己當年拿錢,頂多是違反NCAA規定,倒楣的是密西根大學,結果這下事情大條了,對最不能忍受說謊的老美來說,作偽證是滔天大罪,目前檢察官似乎準備起訴Webber,相關的情形還在發展中。最慘的狀況,CW搞不好要吃牢飯。
這讓我想起一個故事。媒體在討論NCAA是否該付球員薪水時,曾有媒體寫道,Webber和他的隊友為Michigan賺進大把鈔票(包括打進六十四強決賽的分紅和Michigan商品銷售)的同時,卻因為NCAA堅持的「純業餘」規定,有時連一個4塊美金的漢堡都買不起...
回頭看這個故事,簡直是笑話一椿。打打算盤,28萬美元相當於980萬台幣,你說Webber買不起漢堡,鬼才相信。
這也告訴我們,NCAA確實立意良善,定出了一大堆的規定、by-law,希望為學校體育塑造出一塊清新無污染的園地,建立學生運動員(student-athlete)的典範。但是憑良心說,很多規定有執行上的困難,甚至是不可能執行,再不然就是不切實際。誰都知道,NCAA─特別是為學校賺錢的美式足球和籃球,早就是一塊「重污染」的區域了。Webber的例子,只是千萬個案例中之一。
回到Chris Webber,我覺得,你從他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那種似乎天真無邪的內心、對籃球的真正熱愛。但有太多時候,他並沒有為自己的人生作出好的選擇。無論是名聞中外的NCAA冠軍賽「不存在的暫停」、在巫師時的吸大麻事件、拒絕到國王報到...等等。我不確信原因為何,可能是宿命,可能是誤交匪類,也可能是一時衝動。
如果再加上今年季後賽他頻頻被裁判吹進攻犯規修理、經常犯規纏身的慘狀,C-Webb確實是我在NBA中所見過「最不該悲情」的悲情人物。
最近討論區中對中國隊的討論很熱,憑良心說,我對中國籃球的感覺,是相當複雜而矛盾的。
源源不絕、前仆後繼冒出來的長人,讓許多人─包括我在內─對中國籃球前景感到樂觀。經常看見「XX省發現一15歲210公分小巨人」的消息,就讓我想起昔日大陸常有「XX省工作大隊發現一直徑1米的大南瓜」之類的新聞報導。
但是經過甲A聯賽、東亞運、亞洲盃和土耳其Efes Pilsen World Cup的觀察,中國籃球除了所謂的「移動長城」之外,如何讓人樂觀得起來?特別是,如果我們將中國隊拉到世界舞台上,和世界列強比較的話。(和亞洲國家比,是有點委屈他們了...)
首先,我的感覺是,大陸球迷、媒體往往在事前對本身實力有著過份的樂觀,如果表現不佳,事後又不遺餘力的大批特批。從足球世界盃和土耳其的籃球「迷你世錦賽」,你都可以看出這個現象。或許這種現象是各國皆然,只是我覺得大陸特別嚴重。
再談球隊。我對中國隊的疑問有三個:第一、什麼樣的戰情搜集,讓大陸對衝擊八強如此樂觀?第二、大陸國家隊的教練水準在那裡?我看不出來。第三、如果能有這麼強的鋒線,又為什麼會有如此之差的後場?我知道,這三個疑問會引起激辯,但這確實是我個人的想法。
大陸始終期待在94年世錦賽和96年奧運之後,再度擠進世界八強。觀察了很久,中國隊一直沒有作敵情搜集,只是光憑某某年曾經擊敗巴西、雪梨奧運曾經擊敗義大利這種案例來作戰情評估,當然要吃大虧。以中國隊的實力,何以會輸沒有Hilario的巴西三十來分?何以在八隊中只能排第六?以這項比賽敲醒中國隊,或許也不是件壞事。
看曾到達拉斯取經的王非執掌大陸隊這麼久,還真看不出來王非到底學了些什麼,又教給了球員什麼。團隊防守如果拉掉姚明的內線嚇阻力,還剩下什麼?由新浪邱大宗在甲A獲得好評,我們多少能了解,大陸的教練水平大概和台灣相差不大...
後場將會是中國隊最大的痛。大陸媒體和籃壇人士都知道這個問題,重點是要如何改進。我害怕的是,在出了三支高塔之後,中國籃球陷入「追高」迷思,真把籃球看成有長人就能贏的遊戲。那麼,中國籃球將走上錯誤的方向。
即將開打的世界錦標賽,在C組裡面,大陸隊打敗阿爾及利亞進入12強是不成問題的,12搶8的複賽開始,每一場都將是嚴酷的考驗,祝他們好運了。突然覺得,照這樣走下去,中國籃球想要揚威世界舞台,和NBA選秀會出一個中國狀元的機率,好像是差不多的...
至於在亞洲,我相信,從訓練強度、傳統、教練來看,南韓仍會是最有機會幹掉大陸的亞洲隊伍,但是以大陸的優勢身高,加上南韓近年來外線砲火的持續減退,難度仍是不低─除非南韓請世足賽那個厄瓜多籍的裁判來吹籃球。
純屬個人觀感,無意嘲諷,也絕對不是酸葡萄心理作崇...
■密西根、KG、Webber
曾經有一陣子,密西根大學的球衣是台灣最流行的NCAA產品。到現在我還不知道,究竟這是純粹和廠商的進貨選擇有關,還是「Fab 5」(Chris Webber、Jalen Rose、Juwan Howard、Jimmy King、Ray Jackson)的魅力真的如此之大。總之,我只知道好友艾迪(順便恭賀小艾迪的出生)有好幾件上面繡著個大「M」的球衣、褲子和外套。
密西根大學一向在我的NCAA記憶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一環。除了Fab 5之外,我可能已經說過好幾次,1989年的Glen Rice,是我印象中NCAA錦標賽裡最準的射手。此外,他們那套皇家藍和錦黃色搭配得恰到好處的球衣,可能也是我對Michigan一向有好感的原因之一。
21日將來台的KG,也和密西根有點關係。當年他有意進入Michigan,但據說因為成績不佳,加上本身行情不錯,最後乾脆跳過大學,直接投入選秀。如果當年KG真進了Michigan,恐怕M大在台灣受歡迎的程度還會更高。
不過,最近幾年來和Michigan扯上關係的,都不是什麼好新聞。Michigan不但戰績不佳,還被抖出「Ed Martin事件」,頭痛得不得了。此事件簡而言之,Ed Martin是密大校友會的台柱,十年來曾經給過許多球員為數不少的「零用金」。Martin向法庭坦承,他曾給過四名球員616,000美元的零用金,其中Chris Webber就多達28萬美金。我的印象中,收錢的球員還有Jalen Rose、Robert Traylor、Louis Bullock等人。
麻煩的問題是,Webber去年出庭時曾向陪審團表示未曾收受任何不當金錢。其實,如果Webber承認自己當年拿錢,頂多是違反NCAA規定,倒楣的是密西根大學,結果這下事情大條了,對最不能忍受說謊的老美來說,作偽證是滔天大罪,目前檢察官似乎準備起訴Webber,相關的情形還在發展中。最慘的狀況,CW搞不好要吃牢飯。
這讓我想起一個故事。媒體在討論NCAA是否該付球員薪水時,曾有媒體寫道,Webber和他的隊友為Michigan賺進大把鈔票(包括打進六十四強決賽的分紅和Michigan商品銷售)的同時,卻因為NCAA堅持的「純業餘」規定,有時連一個4塊美金的漢堡都買不起...
回頭看這個故事,簡直是笑話一椿。打打算盤,28萬美元相當於980萬台幣,你說Webber買不起漢堡,鬼才相信。
這也告訴我們,NCAA確實立意良善,定出了一大堆的規定、by-law,希望為學校體育塑造出一塊清新無污染的園地,建立學生運動員(student-athlete)的典範。但是憑良心說,很多規定有執行上的困難,甚至是不可能執行,再不然就是不切實際。誰都知道,NCAA─特別是為學校賺錢的美式足球和籃球,早就是一塊「重污染」的區域了。Webber的例子,只是千萬個案例中之一。
回到Chris Webber,我覺得,你從他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那種似乎天真無邪的內心、對籃球的真正熱愛。但有太多時候,他並沒有為自己的人生作出好的選擇。無論是名聞中外的NCAA冠軍賽「不存在的暫停」、在巫師時的吸大麻事件、拒絕到國王報到...等等。我不確信原因為何,可能是宿命,可能是誤交匪類,也可能是一時衝動。
如果再加上今年季後賽他頻頻被裁判吹進攻犯規修理、經常犯規纏身的慘狀,C-Webb確實是我在NBA中所見過「最不該悲情」的悲情人物。
Friday, August 09, 2002
記NBA導師Chick Hearn
還記得,1990年魔術強森感染HIV病毒、自NBA退休的消息,讓大學時期的我痛了好久。要接受我的偶像居然是個sex animal,已經不容易,真正痛苦的卻是,在球場上見不到Magic的身影。
今天,我有同樣的心情,而且心痛不下於當年。
被喻為「湖人之音」的湖人球賽電視播報員Chick Hearn,由於日前在家中跌倒,腦部大量出血,雖緊急動了兩次手術,仍於台灣時間8月6日清晨辭世,享年85歲。魔術強森在床上經常創下「大三元」,得病倒也怪不了別人,Chick Hearn的辭世,卻讓人無比錯愕。
對於習慣收看中文轉播的球迷而言,這個名字應該不會太熟悉,經常收看英文轉播的人,卻不會不知道他的名字。他不是球員,卻同樣是NBA的傳奇人物,足以流傳後世。
就像童年好友、青梅竹馬,Chick Hearn的去世讓我們知道,nothing lasts forever,世上終究沒什麼事是永恆的。
■湖人傳奇
Hearn的電視轉播生涯長達42年,自1961年起就開始擔任湖人轉播的play-by-play播報員。他堪稱是轉播界的鐵人瑞普肯,從1965年11月20日起,連續轉播湖人的3338場球賽,從未缺席,直到2001年12月心臟手術,才不得不讓鐵人紀錄畫下休止符。
缺席56場球之後,他在今年4月9日湖人對魔術一役再度復出。復出當天,球賽結果如何全成了小事,Hearn成了當天最大的焦點,也是洛城球迷瘋狂喝采的對象,他在洛杉磯的重要地位,可見一斑。可惜的是,日前在家中的一摔,讓Hearn陷入昏迷,緊急動了兩次腦部手術,仍無法挽回他的生命。
連續3338場轉播,有多不可思議?如果你以一季82場來算,Chick Hearn相當於將近41個球季全勤,你說可不可怕?無論是生病、大風雪、或是塞車、交通事故,沒有任何事能阻擋他。Shaq在Hearn連續第3000場轉播時說得好:「我想我這一輩子還沒有什麼事是連續作過3000次以上的」。
靠著鐵人般的連續播報場次、數十年如一日的金嗓子和幽默、深度兼具的播報風格,Hearn入選了籃球名人堂和運動播報員名人堂,並不是件奇怪的事。
Hearn的死訊,在全美─特別是南加州─成為極受矚目的新聞事件。對許多人來說,他就是湖人隊的象徵,是湖人隊的不二招牌、神主牌。在各大體育網站、報章雜誌,更是當天的頭條新聞。如果不是他特殊的成就,你能想像一個「只」是個播報員的人,能夠登上全美的頭條新聞嗎?
■NBA啟蒙
Chick是個傳奇人物,但他創下了什麼樣的光榮紀錄,並不是我真正要說的重點。我之所以對他的去世感觸特別深刻,是因為他幾乎可說是我在場外的NBA導師(場內導師是曲自立先生─曲爺),是引我入門的「慈祥阿公」。
是巧合嗎?我的NBA啟蒙,和Chick Hearn有著不可分的關係。我大約是自1984年起開始踏進NBA的世界,在那個年代,台灣的NBA迷大概只有兩種人,一類是塞爾提克迷,另一類是湖人迷,我屬於後者。
在那個資訊缺乏的年代,平面資料除了每天報紙的外電報導之外,非常稀少,電視轉播就更不用提了。幸運的是,我有個住在洛杉磯橘郡的阿姨,而且表弟也喜歡看籃球。於是我央求阿姨一家人,藉看球賽的同時將比賽錄下來,如有親友回台,託他們轉帶回來。我那可憐的老媽,則莫名其妙的負責出錄影帶錢(同時我也請阿姨訂閱HOOP雜誌,照例,哀求老媽出錢,條件是以成績單作交換)。
國中時期,我的NBA知識和英文都必須從零作起。逐漸累積的錄影帶,成了很好的管道。由於帶子是從洛杉磯錄回來,理所當然都是湖人的球賽轉播,一邊看球賽,一邊藉著原音轉播學習英文,讓剛開始接觸、沈迷NBA的我,對老爸老媽有所交代,可以正大光明的浸淫在NBA世界中。
Chick Hearn和他的搭擋Stu Lantz,在此時進入了我的世界。隨著籃球知識和英文力的累積,慢慢的,我發現自己可以聽得懂球賽轉播的比例愈來愈高;愈來愈能聽懂Chick Hearn的連珠砲究竟在說些什麼東西。
Hearn的轉播速度有如機關槍,和湖人的閃電快攻似是最佳搭配。雖然速度飛快,但是字正腔圓,聲音亮而清晰,字字聽得一清二楚,最重要的是,你不會覺得他「吵」。
Chick Hearn是個不折不扣的湖人迷,但在我的觀察中,他卻不像支持的Boston的Tom Heisohn或Johnny Most一樣「偏激」的一面倒。正因為他一年到頭都和湖人隊員相處,他對湖人有獨到的了解,如果湖人球員打混、不認真,他絕對會是第一個跳出來指責湖人的人。
最讓當年的我佩服的是,他極能掌握球賽節奏。數不清有多少次,湖人表現不佳時,他會說「The Lakers need a timeout」,接下來就真的見到教練喊暫停,或是「Riley may wants to get XXX in the game」,接下來Riley就真的將該名球員調上場。可以說,兼任電視和廣播轉播的Hearn,用他的眼睛替球迷在觀察著球賽的脈動和所有細節,讓視聽者有如親臨現場。
Chick Hearn和我─相信也和很多老球迷─的NBA記憶相連,即使到後來,台灣已經有ESPN、緯來等電視台的全中文轉播,他的轉播仍讓我回味不已。當年的我從來未想到是,這位老先生對籃球竟有如此大的影響....
■Chick語錄
一個播報員能對籃球運動有什麼影響?你信不信,以下的名詞全是Chick Hearn「發明」,隨後獲得全美、甚至全球籃壇人士採用的?Slam Dunk、Air Ball、Finger Roll(挑籃)、No-look Pass、Triple-Double(大三元)、Garbage Time(垃圾時間)...
Chick Hearn獨特的幽默感和籃球智慧,使許多他的轉播內容進而成為球迷耳熟能詳的名言,甚至成為「業界」通行的標準。他的名言,甚至被封為「Chick-ism」─「Chick語錄」、「Chick主義」。除了以上提到的,簡述如下:
─Dribble Drive:指運球切入
─Alley-oop:空中接傳扣籃,這個名詞應該沒有人不知道吧
─Give-and-go:給球後切走
─Picked his pocket:指抄走某人手中的球,就如同小偷在偷東西一般
─Ticky-tack foul:指輕觸到對手就被吹犯規、無關緊要的犯規
─Four point switch:指一方錯失輕鬆得分的機會,隨即又遭對手攻下兩分,來回形同四分的差距
─Defense on vacation:防守者休假去了,意指防守在打混
─Can't throw a pea in the ocean:無法把一顆花生投進海裡,意指投籃命中率低落,連簡單的投籃也投不進,另一種說法叫can't throw a pie in an oven(無法將一個派丟進烤箱內)
─Fake him into the popcorn machine:popcorn,爆米花是也。此句意指進攻者利用投籃假動作,將防守者騙起,跳在空中的動作彷彿爆米花機器一樣,極為傳神
─No harm, no foul; no blood, no ambulance:沒有人受傷就不算犯規,沒有人流血就不用叫救護車。意思夠清楚吧,就是說只要沒有人受傷、裁判沒響哨,球賽就繼續進行
─Building a house:老美管籃外空心叫「磚塊」(brick),蓋房子的意思就是說有很多磚塊,也就是多次投籃不進之意
─In and out, heart-brrrreak!!!:指原本要進籃卻又滾出來的涮鍋球,心痛啊!
─Swing left, shoot right:專門用來描述中鋒Kareem Abdul-Jabbar的投籃動作
其他的Chick語錄還有很多很多,這只是其中一環,但我們不能不介紹最有名的一句。每當比賽終了前,湖人已經以大差距領先對手,或是大勢底定,他就會用他那連珠砲式的聲音說:「The game's in the refrigerator, the door's closed, the light's out, the eggs are cooling, the butter's getting hard, and the jello's jiggling」(這場比賽已經進了冰箱,冰箱門關上了,燈熄了,蛋開始冷了,奶油開始硬了,果凍開始搖晃了...)。意思就是說,湖人已經贏定了。
你能說他的轉播不引人入勝、不精彩有趣嗎?可惜,以後再也無緣得見了!
* * * * *
無疑的,Chick Hearn為往後的籃球轉播員設下了一個難以超越的高標。如果以他的標準來看,說難聽點,國內的球賽轉播可能沒有一個是及格的。國內的球賽轉播,不是太吵、哇啦哇啦亂聊一通,就是把球賽搞得像殯儀館,靜得不像話。而大部份play-by-play man對球賽、球隊、球員的了解也不夠,再怎麼聊也只能鬼扯淡。BBS和各大討論板上,每到NBA球季就充斥著一片幹譙之聲,也就不稀奇了。
不過,這是另一個面向的問題了。今天,我只想說,Chick,rest in peace,沒有了你的NBA,仍將繼續下去,但是卻永遠不同了。
今天,我有同樣的心情,而且心痛不下於當年。
被喻為「湖人之音」的湖人球賽電視播報員Chick Hearn,由於日前在家中跌倒,腦部大量出血,雖緊急動了兩次手術,仍於台灣時間8月6日清晨辭世,享年85歲。魔術強森在床上經常創下「大三元」,得病倒也怪不了別人,Chick Hearn的辭世,卻讓人無比錯愕。
對於習慣收看中文轉播的球迷而言,這個名字應該不會太熟悉,經常收看英文轉播的人,卻不會不知道他的名字。他不是球員,卻同樣是NBA的傳奇人物,足以流傳後世。
就像童年好友、青梅竹馬,Chick Hearn的去世讓我們知道,nothing lasts forever,世上終究沒什麼事是永恆的。
■湖人傳奇
Hearn的電視轉播生涯長達42年,自1961年起就開始擔任湖人轉播的play-by-play播報員。他堪稱是轉播界的鐵人瑞普肯,從1965年11月20日起,連續轉播湖人的3338場球賽,從未缺席,直到2001年12月心臟手術,才不得不讓鐵人紀錄畫下休止符。
缺席56場球之後,他在今年4月9日湖人對魔術一役再度復出。復出當天,球賽結果如何全成了小事,Hearn成了當天最大的焦點,也是洛城球迷瘋狂喝采的對象,他在洛杉磯的重要地位,可見一斑。可惜的是,日前在家中的一摔,讓Hearn陷入昏迷,緊急動了兩次腦部手術,仍無法挽回他的生命。
連續3338場轉播,有多不可思議?如果你以一季82場來算,Chick Hearn相當於將近41個球季全勤,你說可不可怕?無論是生病、大風雪、或是塞車、交通事故,沒有任何事能阻擋他。Shaq在Hearn連續第3000場轉播時說得好:「我想我這一輩子還沒有什麼事是連續作過3000次以上的」。
靠著鐵人般的連續播報場次、數十年如一日的金嗓子和幽默、深度兼具的播報風格,Hearn入選了籃球名人堂和運動播報員名人堂,並不是件奇怪的事。
Hearn的死訊,在全美─特別是南加州─成為極受矚目的新聞事件。對許多人來說,他就是湖人隊的象徵,是湖人隊的不二招牌、神主牌。在各大體育網站、報章雜誌,更是當天的頭條新聞。如果不是他特殊的成就,你能想像一個「只」是個播報員的人,能夠登上全美的頭條新聞嗎?
■NBA啟蒙
Chick是個傳奇人物,但他創下了什麼樣的光榮紀錄,並不是我真正要說的重點。我之所以對他的去世感觸特別深刻,是因為他幾乎可說是我在場外的NBA導師(場內導師是曲自立先生─曲爺),是引我入門的「慈祥阿公」。
是巧合嗎?我的NBA啟蒙,和Chick Hearn有著不可分的關係。我大約是自1984年起開始踏進NBA的世界,在那個年代,台灣的NBA迷大概只有兩種人,一類是塞爾提克迷,另一類是湖人迷,我屬於後者。
在那個資訊缺乏的年代,平面資料除了每天報紙的外電報導之外,非常稀少,電視轉播就更不用提了。幸運的是,我有個住在洛杉磯橘郡的阿姨,而且表弟也喜歡看籃球。於是我央求阿姨一家人,藉看球賽的同時將比賽錄下來,如有親友回台,託他們轉帶回來。我那可憐的老媽,則莫名其妙的負責出錄影帶錢(同時我也請阿姨訂閱HOOP雜誌,照例,哀求老媽出錢,條件是以成績單作交換)。
國中時期,我的NBA知識和英文都必須從零作起。逐漸累積的錄影帶,成了很好的管道。由於帶子是從洛杉磯錄回來,理所當然都是湖人的球賽轉播,一邊看球賽,一邊藉著原音轉播學習英文,讓剛開始接觸、沈迷NBA的我,對老爸老媽有所交代,可以正大光明的浸淫在NBA世界中。
Chick Hearn和他的搭擋Stu Lantz,在此時進入了我的世界。隨著籃球知識和英文力的累積,慢慢的,我發現自己可以聽得懂球賽轉播的比例愈來愈高;愈來愈能聽懂Chick Hearn的連珠砲究竟在說些什麼東西。
Hearn的轉播速度有如機關槍,和湖人的閃電快攻似是最佳搭配。雖然速度飛快,但是字正腔圓,聲音亮而清晰,字字聽得一清二楚,最重要的是,你不會覺得他「吵」。
Chick Hearn是個不折不扣的湖人迷,但在我的觀察中,他卻不像支持的Boston的Tom Heisohn或Johnny Most一樣「偏激」的一面倒。正因為他一年到頭都和湖人隊員相處,他對湖人有獨到的了解,如果湖人球員打混、不認真,他絕對會是第一個跳出來指責湖人的人。
最讓當年的我佩服的是,他極能掌握球賽節奏。數不清有多少次,湖人表現不佳時,他會說「The Lakers need a timeout」,接下來就真的見到教練喊暫停,或是「Riley may wants to get XXX in the game」,接下來Riley就真的將該名球員調上場。可以說,兼任電視和廣播轉播的Hearn,用他的眼睛替球迷在觀察著球賽的脈動和所有細節,讓視聽者有如親臨現場。
Chick Hearn和我─相信也和很多老球迷─的NBA記憶相連,即使到後來,台灣已經有ESPN、緯來等電視台的全中文轉播,他的轉播仍讓我回味不已。當年的我從來未想到是,這位老先生對籃球竟有如此大的影響....
■Chick語錄
一個播報員能對籃球運動有什麼影響?你信不信,以下的名詞全是Chick Hearn「發明」,隨後獲得全美、甚至全球籃壇人士採用的?Slam Dunk、Air Ball、Finger Roll(挑籃)、No-look Pass、Triple-Double(大三元)、Garbage Time(垃圾時間)...
Chick Hearn獨特的幽默感和籃球智慧,使許多他的轉播內容進而成為球迷耳熟能詳的名言,甚至成為「業界」通行的標準。他的名言,甚至被封為「Chick-ism」─「Chick語錄」、「Chick主義」。除了以上提到的,簡述如下:
─Dribble Drive:指運球切入
─Alley-oop:空中接傳扣籃,這個名詞應該沒有人不知道吧
─Give-and-go:給球後切走
─Picked his pocket:指抄走某人手中的球,就如同小偷在偷東西一般
─Ticky-tack foul:指輕觸到對手就被吹犯規、無關緊要的犯規
─Four point switch:指一方錯失輕鬆得分的機會,隨即又遭對手攻下兩分,來回形同四分的差距
─Defense on vacation:防守者休假去了,意指防守在打混
─Can't throw a pea in the ocean:無法把一顆花生投進海裡,意指投籃命中率低落,連簡單的投籃也投不進,另一種說法叫can't throw a pie in an oven(無法將一個派丟進烤箱內)
─Fake him into the popcorn machine:popcorn,爆米花是也。此句意指進攻者利用投籃假動作,將防守者騙起,跳在空中的動作彷彿爆米花機器一樣,極為傳神
─No harm, no foul; no blood, no ambulance:沒有人受傷就不算犯規,沒有人流血就不用叫救護車。意思夠清楚吧,就是說只要沒有人受傷、裁判沒響哨,球賽就繼續進行
─Building a house:老美管籃外空心叫「磚塊」(brick),蓋房子的意思就是說有很多磚塊,也就是多次投籃不進之意
─In and out, heart-brrrreak!!!:指原本要進籃卻又滾出來的涮鍋球,心痛啊!
─Swing left, shoot right:專門用來描述中鋒Kareem Abdul-Jabbar的投籃動作
其他的Chick語錄還有很多很多,這只是其中一環,但我們不能不介紹最有名的一句。每當比賽終了前,湖人已經以大差距領先對手,或是大勢底定,他就會用他那連珠砲式的聲音說:「The game's in the refrigerator, the door's closed, the light's out, the eggs are cooling, the butter's getting hard, and the jello's jiggling」(這場比賽已經進了冰箱,冰箱門關上了,燈熄了,蛋開始冷了,奶油開始硬了,果凍開始搖晃了...)。意思就是說,湖人已經贏定了。
你能說他的轉播不引人入勝、不精彩有趣嗎?可惜,以後再也無緣得見了!
* * * * *
無疑的,Chick Hearn為往後的籃球轉播員設下了一個難以超越的高標。如果以他的標準來看,說難聽點,國內的球賽轉播可能沒有一個是及格的。國內的球賽轉播,不是太吵、哇啦哇啦亂聊一通,就是把球賽搞得像殯儀館,靜得不像話。而大部份play-by-play man對球賽、球隊、球員的了解也不夠,再怎麼聊也只能鬼扯淡。BBS和各大討論板上,每到NBA球季就充斥著一片幹譙之聲,也就不稀奇了。
不過,這是另一個面向的問題了。今天,我只想說,Chick,rest in peace,沒有了你的NBA,仍將繼續下去,但是卻永遠不同了。
Wednesday, July 24, 2002
NCAA大戰國(6)
■新球季
Maryland擊敗Indiana的冠軍戰,好像已經是幾百年前的往事了。每年從六月到十月這段時間,是籃球迷最難挨的時光,特別是NCAA迷。如果你也不太注意recruiting方面的消息,這段日子更是生不如死。
但預測永遠是件快樂的事,特別是在熱到快抓狂的台灣夏天,你盡可以躲在冷氣房裡,去排你的2002-03六十四強。好處是,現在沒人能說你錯。
放眼下一季,去年進入四強的Maryland、Indiana、Oklahoma和Kansas各有損失,其中以冠亞軍Maryland和Indiana損失較為慘重。Maryland一口氣少掉Juan Dixon、Lonny Baxter和Chris Wilcox三人,主力只剩控球Steve Blake,下一季要重新來過。而失去Jared Jeffries的Indiana,更是沒有搞頭。比較起來,Kansas雖然跑了「黑魔王」Drew Gooden,但「白魔王」Nick Collison還在,穩健的後衛Kirk Hinrich再加上一票不錯的低年級球員,大有可為,Oklahoma實力也還在水準之上。
Arizona也相當被看好,目前被ESPN列為下一季的全美排名第一。Arizona以全能前鋒Luke Walton,以及大二就要落跑、沒想到最後要打完四年的控球Jason Gardner為核心,搭配表現不差的後場Salim Stoudamire、Will Bynum和前場Channing Frye、Rick Anderson,陣容出奇堅強,夏天又到澳洲去訪問比賽,下一季確實前途看漲。
上季在錦標賽中表現不錯的Texas和Pittsburgh,Texas陣中的小艾佛森T.J. Ford,下季將扮演吃重角色,Pitt的控球Brandin Knight,也還會是全隊的靈魂人物,都值得關注。
當然不能不談幾所名校,Duke經過這波大失血,下一季將由Chris Duhon操盤,率領幾名大一新鮮人奮戰,可以確信的是,Duke戰績不致太差,在錦標賽能走多遠,則視球季中戰力培養而定。上一季悲到最高點北卡,兩名頭號大將Jason Capel、Kris Lang都畢業,射手Brian Morrison轉學,唯一有看頭的僅剩升大二的Jawad Williams。同樣的,北卡希望寄託在三名大一新鮮人身上:Sean Dockery、Sean May(前Indiana大學名將Scott May之子)和Rashad McCants,如果打不出來,之前還被拱為北卡救世主的教練Matt Doherty,飯碗可能危險。
■NIKE/adidas Camp
七月份最令人矚目的籃球新聞,應該要算是在印地安那波里斯、由NIKE主辦的NIKE All-American Camp,以及在新澤西州、由adidas主辦的adidas ADBC Camp兩大籃球營。長久以來,這不但是兩大廠商鎖定新星的地方,更是各校評估、爭奪高中球員的最佳場合。
NIKE和adidas的競爭,由這兩個籃球營就可以看得出來。兩個營的日期刻意選在同時,逼球員選邊站,而且還比那一方的陣容比較堅強,參與球員較多。
過去幾年來,ABCD Camp所邀到的球員似乎占上風。先別提別的,去年的LeBron James夠紅了吧,現在應該沒有人不認識他了吧。今年James由於手傷未參賽─其實他也紅到不用參加了─兩個營都去晃了一下,而NIKE和adidas也都待以上賓,只巴望著他明年能夠點頭簽字。
今年,輪由NIKE Camp冒出一個怪腳,14歲,身高6-9、體重286磅的小巨獸Derrick Caracter,只是個八年級(國二)生,換句話說,他要等到2006年才升大一, 但他卻是所有人討論的焦點。
原因沒有別的,因為Caracter有可能再長。如果以他現在的身材比例,未來有可能成為....下一個Shaq!這當然會是每一所大學,甚至每一支NBA球隊夢寐以求的球員。
現在recruiting已經注意到14歲的球員,真是可怕。插句題外話,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據說Arkansas大學已經向一名11歲的小朋友保證,給予他四年全額獎學金。這個小朋友叫作Fred Gulley,據形容,「Iversona會的crossover運球,他全都會,而且花招更多」。Arkansas教練Stan Heath當然是否認這項說法。
此外,中國大陸16歲的6-11、220磅中鋒易建聯,在ABCD Camp頗受好評,可望成為下一個被鎖定的「移動長城」。易建聯展現出來的禁區對抗性、鉤射等技巧,都贏得球探青睞。早在年初於德國進行的Albert Schweitzer錦標賽(歷史悠久,均由各國頂尖青年、高中隊參加的比賽,魔術強森等NBA明星都曾打過),就有兩、三個歐洲記者和球探寫e-mail給我,打探易建聯的背景。說實話,當時我還不曉得他是誰,只得回信說sorry。幾個月不到,易建聯果然大放異采。
易建聯是繼去年唐正東、張慶鵬之後,第三個參加ABCD Camp的大陸球員,或許台灣也該下工夫,把幾個條件不錯的球員弄過去亮亮相、學點東西回來。
Maryland擊敗Indiana的冠軍戰,好像已經是幾百年前的往事了。每年從六月到十月這段時間,是籃球迷最難挨的時光,特別是NCAA迷。如果你也不太注意recruiting方面的消息,這段日子更是生不如死。
但預測永遠是件快樂的事,特別是在熱到快抓狂的台灣夏天,你盡可以躲在冷氣房裡,去排你的2002-03六十四強。好處是,現在沒人能說你錯。
放眼下一季,去年進入四強的Maryland、Indiana、Oklahoma和Kansas各有損失,其中以冠亞軍Maryland和Indiana損失較為慘重。Maryland一口氣少掉Juan Dixon、Lonny Baxter和Chris Wilcox三人,主力只剩控球Steve Blake,下一季要重新來過。而失去Jared Jeffries的Indiana,更是沒有搞頭。比較起來,Kansas雖然跑了「黑魔王」Drew Gooden,但「白魔王」Nick Collison還在,穩健的後衛Kirk Hinrich再加上一票不錯的低年級球員,大有可為,Oklahoma實力也還在水準之上。
Arizona也相當被看好,目前被ESPN列為下一季的全美排名第一。Arizona以全能前鋒Luke Walton,以及大二就要落跑、沒想到最後要打完四年的控球Jason Gardner為核心,搭配表現不差的後場Salim Stoudamire、Will Bynum和前場Channing Frye、Rick Anderson,陣容出奇堅強,夏天又到澳洲去訪問比賽,下一季確實前途看漲。
上季在錦標賽中表現不錯的Texas和Pittsburgh,Texas陣中的小艾佛森T.J. Ford,下季將扮演吃重角色,Pitt的控球Brandin Knight,也還會是全隊的靈魂人物,都值得關注。
當然不能不談幾所名校,Duke經過這波大失血,下一季將由Chris Duhon操盤,率領幾名大一新鮮人奮戰,可以確信的是,Duke戰績不致太差,在錦標賽能走多遠,則視球季中戰力培養而定。上一季悲到最高點北卡,兩名頭號大將Jason Capel、Kris Lang都畢業,射手Brian Morrison轉學,唯一有看頭的僅剩升大二的Jawad Williams。同樣的,北卡希望寄託在三名大一新鮮人身上:Sean Dockery、Sean May(前Indiana大學名將Scott May之子)和Rashad McCants,如果打不出來,之前還被拱為北卡救世主的教練Matt Doherty,飯碗可能危險。
■NIKE/adidas Camp
七月份最令人矚目的籃球新聞,應該要算是在印地安那波里斯、由NIKE主辦的NIKE All-American Camp,以及在新澤西州、由adidas主辦的adidas ADBC Camp兩大籃球營。長久以來,這不但是兩大廠商鎖定新星的地方,更是各校評估、爭奪高中球員的最佳場合。
NIKE和adidas的競爭,由這兩個籃球營就可以看得出來。兩個營的日期刻意選在同時,逼球員選邊站,而且還比那一方的陣容比較堅強,參與球員較多。
過去幾年來,ABCD Camp所邀到的球員似乎占上風。先別提別的,去年的LeBron James夠紅了吧,現在應該沒有人不認識他了吧。今年James由於手傷未參賽─其實他也紅到不用參加了─兩個營都去晃了一下,而NIKE和adidas也都待以上賓,只巴望著他明年能夠點頭簽字。
今年,輪由NIKE Camp冒出一個怪腳,14歲,身高6-9、體重286磅的小巨獸Derrick Caracter,只是個八年級(國二)生,換句話說,他要等到2006年才升大一, 但他卻是所有人討論的焦點。
原因沒有別的,因為Caracter有可能再長。如果以他現在的身材比例,未來有可能成為....下一個Shaq!這當然會是每一所大學,甚至每一支NBA球隊夢寐以求的球員。
現在recruiting已經注意到14歲的球員,真是可怕。插句題外話,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據說Arkansas大學已經向一名11歲的小朋友保證,給予他四年全額獎學金。這個小朋友叫作Fred Gulley,據形容,「Iversona會的crossover運球,他全都會,而且花招更多」。Arkansas教練Stan Heath當然是否認這項說法。
此外,中國大陸16歲的6-11、220磅中鋒易建聯,在ABCD Camp頗受好評,可望成為下一個被鎖定的「移動長城」。易建聯展現出來的禁區對抗性、鉤射等技巧,都贏得球探青睞。早在年初於德國進行的Albert Schweitzer錦標賽(歷史悠久,均由各國頂尖青年、高中隊參加的比賽,魔術強森等NBA明星都曾打過),就有兩、三個歐洲記者和球探寫e-mail給我,打探易建聯的背景。說實話,當時我還不曉得他是誰,只得回信說sorry。幾個月不到,易建聯果然大放異采。
易建聯是繼去年唐正東、張慶鵬之後,第三個參加ABCD Camp的大陸球員,或許台灣也該下工夫,把幾個條件不錯的球員弄過去亮亮相、學點東西回來。
垃圾場雜記(23)
■度小月
「豪華稅」恐怕是現在NBA最紅的字眼,各隊老闆都怕球員薪資過高而觸發豪華稅機制,搞到最後要交一比一的稅金。像小牛、尼克、拓荒者這種團隊薪資老早就高得離譜的球隊倒也罷了,既然已經超過上限,反正花的錢還是要花,但是對那些團隊薪資在觸發豪華稅底限邊緣的球隊來說,能省則省。
最新出爐的塞爾提克、超音速五人交易,是說明這個現象的最好例子。所以,今年夏天如果出現許多讓你摸不著頭緒的交易,各位可以查查球員薪資、合約年限與球隊薪資的相對關係,或許可以從其中找出交易產生的脈絡。
另外和「錢」字有關─但是和「錢」一飛無關─的幾項消息...由於今年球員薪資並未超過「籃球相關收入」(BRI, Basketball Related Income)的61.1%,球員可以從先前第三方託管的10%中拿回5%。以NBA整體而言,球員可以從先前被託管的1億5300萬美元中拿回7700萬,不少人可以過個揮霍的夏天。
但我認為最重要的新聞,還是在薪資上限下降這件事上。下季的薪資上限經公布為4027萬,比上季的4250萬還少,是史上首度下跌。為什麼呢?主要是因為籃球相關收入少了。更精確的說,是電視轉播權利金少了。餅變小了,各隊分到的自然也少。
NBA在上一季結束了和NBC長久的合作關係,改和ABC/ESPN簽下新約,不過NBA球賽顯然已經不是熱門商品,光是第一年的權利金就少了一億美元。其中原因,和低迷的收視率不脫關係。顯然的,湖人王朝事實上還不是王朝,而NBA目前雖然勉強稱得上「百家爭鳴」,卻缺少像90年代中後期如Jordan般的天王巨星,加上球賽水準的下降(這當然是和以前的NBA作比較),球迷和觀眾的反應,很自然的反映在收視率上面,隨之而來的,則是廣告績效的不振。職業運動,原本就是一環扣一環的商業機制。
別人我不知道,但即使是我自己(季後賽不算),都很難坐在電視機前看完一場NBA球賽。
因此,NBA確實該正視這個還在潛藏中的嚴重危機。如何透過球員資格限制、與小聯盟和NCAA的合作、規則修改,來提高球賽的可看性。否則,收入持續減少,團隊薪資就跟著下跌,大家就跟著度小月,惡性循環下去,遲早會出現像大聯盟職棒的雙城、博覽會這種三不五時就傳出撐不下去的球隊。我想,在未來的數年之內,NBA會是資方發牌的市場。不過,NBA如果有意進行某種程度的革新,還必須要過球員工會這一關,不是件容易的事。
而大家雖然都樂見大鳥柏德在夏洛特重出江湖(包括我在內),但是這第30支球隊的出現,是不是會再稀釋NBA的球員素質呢?
最後,NBA球員是否值得動輒千萬、甚至2000萬的年薪,則是另一個層次的問題,也是我心中時常有的問號。
■發音教室
隨著NBA的全球化,來自各國球員的姓名發音可能會讓很多老美頭皮發麻,至於我們,大部份時間也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以今年來說,狀元姚明我們當然會念,不過老美還是不忘註解,姚明的「姚(Yao)」念起來和「wow!」押韻。以下我們來開個發音課,看看今年這些老外的名字怎麼念。先說清楚,這不是我胡爛,全是查證過的。
大家最有興趣的,應該是首輪金塊挑上的兩個球員。來自喬治亞的Nikolos Tskitishvili,應該念成(knee-ko-Los Skeet-ish-vee-lee),總之,姓的第一個T不發音。來自巴西的Maybyner "Nene" Hilario,則要念成(Neh-nay Hill-A-Ree-o)。在葡萄牙語中,Nene是baby的意思,不過這個寶貝可不小,有6呎11吋高。
除了姚明,火箭選上的另一個斯洛維尼亞前鋒Bostjan Nachbar,得念成(Boast-yan Knock-bar)。拓荒者選上的專科學院小前鋒Qyntel Woods,名字則要念成 (Quinn-tell),和Intel押韻。
熱火的兩個Butler,Caron Butler名字念成(KA-ron),Rasual Butler的名字得念成(RAH-sool)。
接下來是幾個外籍球員...勇士選上的Jiri Welsch,名字念成(YEAR-ee);籃網選上的南斯拉夫中鋒Nenad Kristic,念成(NEY-nad KRIS-tich);小牛在第二輪選的南斯拉夫小前鋒Mladen Sekularac,念成(Ma-La-den SHOCK-u-LAR-ac)。
選秀會摃龜,但是被金塊簽下的夏威夷大學得分後衛Predrag Savovic,念成(PED-ja SA-va-vitch),Predrag是南斯拉夫人常見的名字。2000年第二輪被選,但今年才和快艇簽約的Marko Jaric,姓得念成(YA-rich)。據傳有可能到溜馬的義大利前鋒Gregor Fucka,可別照字母念他的姓,很難聽,實際上應該念成(FOOCH-ka)。
此外,去年的最佳新秀Pau Gasol得念成(Pow[砲] ga-Sol),他的姓,重音在第二音節。
如果有錯,歡迎來信指正。不過外國人的名字念法眾家各有不同,像Vlade Divac的姓,到底要念成DEE-vats還是DEE-vach?我的印象應該是前者正確,但現在很多人念成後者,好像也沒個準。除非能問到老狄本人,否則喜歡怎麼念就怎麼念吧。
「豪華稅」恐怕是現在NBA最紅的字眼,各隊老闆都怕球員薪資過高而觸發豪華稅機制,搞到最後要交一比一的稅金。像小牛、尼克、拓荒者這種團隊薪資老早就高得離譜的球隊倒也罷了,既然已經超過上限,反正花的錢還是要花,但是對那些團隊薪資在觸發豪華稅底限邊緣的球隊來說,能省則省。
最新出爐的塞爾提克、超音速五人交易,是說明這個現象的最好例子。所以,今年夏天如果出現許多讓你摸不著頭緒的交易,各位可以查查球員薪資、合約年限與球隊薪資的相對關係,或許可以從其中找出交易產生的脈絡。
另外和「錢」字有關─但是和「錢」一飛無關─的幾項消息...由於今年球員薪資並未超過「籃球相關收入」(BRI, Basketball Related Income)的61.1%,球員可以從先前第三方託管的10%中拿回5%。以NBA整體而言,球員可以從先前被託管的1億5300萬美元中拿回7700萬,不少人可以過個揮霍的夏天。
但我認為最重要的新聞,還是在薪資上限下降這件事上。下季的薪資上限經公布為4027萬,比上季的4250萬還少,是史上首度下跌。為什麼呢?主要是因為籃球相關收入少了。更精確的說,是電視轉播權利金少了。餅變小了,各隊分到的自然也少。
NBA在上一季結束了和NBC長久的合作關係,改和ABC/ESPN簽下新約,不過NBA球賽顯然已經不是熱門商品,光是第一年的權利金就少了一億美元。其中原因,和低迷的收視率不脫關係。顯然的,湖人王朝事實上還不是王朝,而NBA目前雖然勉強稱得上「百家爭鳴」,卻缺少像90年代中後期如Jordan般的天王巨星,加上球賽水準的下降(這當然是和以前的NBA作比較),球迷和觀眾的反應,很自然的反映在收視率上面,隨之而來的,則是廣告績效的不振。職業運動,原本就是一環扣一環的商業機制。
別人我不知道,但即使是我自己(季後賽不算),都很難坐在電視機前看完一場NBA球賽。
因此,NBA確實該正視這個還在潛藏中的嚴重危機。如何透過球員資格限制、與小聯盟和NCAA的合作、規則修改,來提高球賽的可看性。否則,收入持續減少,團隊薪資就跟著下跌,大家就跟著度小月,惡性循環下去,遲早會出現像大聯盟職棒的雙城、博覽會這種三不五時就傳出撐不下去的球隊。我想,在未來的數年之內,NBA會是資方發牌的市場。不過,NBA如果有意進行某種程度的革新,還必須要過球員工會這一關,不是件容易的事。
而大家雖然都樂見大鳥柏德在夏洛特重出江湖(包括我在內),但是這第30支球隊的出現,是不是會再稀釋NBA的球員素質呢?
最後,NBA球員是否值得動輒千萬、甚至2000萬的年薪,則是另一個層次的問題,也是我心中時常有的問號。
■發音教室
隨著NBA的全球化,來自各國球員的姓名發音可能會讓很多老美頭皮發麻,至於我們,大部份時間也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以今年來說,狀元姚明我們當然會念,不過老美還是不忘註解,姚明的「姚(Yao)」念起來和「wow!」押韻。以下我們來開個發音課,看看今年這些老外的名字怎麼念。先說清楚,這不是我胡爛,全是查證過的。
大家最有興趣的,應該是首輪金塊挑上的兩個球員。來自喬治亞的Nikolos Tskitishvili,應該念成(knee-ko-Los Skeet-ish-vee-lee),總之,姓的第一個T不發音。來自巴西的Maybyner "Nene" Hilario,則要念成(Neh-nay Hill-A-Ree-o)。在葡萄牙語中,Nene是baby的意思,不過這個寶貝可不小,有6呎11吋高。
除了姚明,火箭選上的另一個斯洛維尼亞前鋒Bostjan Nachbar,得念成(Boast-yan Knock-bar)。拓荒者選上的專科學院小前鋒Qyntel Woods,名字則要念成 (Quinn-tell),和Intel押韻。
熱火的兩個Butler,Caron Butler名字念成(KA-ron),Rasual Butler的名字得念成(RAH-sool)。
接下來是幾個外籍球員...勇士選上的Jiri Welsch,名字念成(YEAR-ee);籃網選上的南斯拉夫中鋒Nenad Kristic,念成(NEY-nad KRIS-tich);小牛在第二輪選的南斯拉夫小前鋒Mladen Sekularac,念成(Ma-La-den SHOCK-u-LAR-ac)。
選秀會摃龜,但是被金塊簽下的夏威夷大學得分後衛Predrag Savovic,念成(PED-ja SA-va-vitch),Predrag是南斯拉夫人常見的名字。2000年第二輪被選,但今年才和快艇簽約的Marko Jaric,姓得念成(YA-rich)。據傳有可能到溜馬的義大利前鋒Gregor Fucka,可別照字母念他的姓,很難聽,實際上應該念成(FOOCH-ka)。
此外,去年的最佳新秀Pau Gasol得念成(Pow[砲] ga-Sol),他的姓,重音在第二音節。
如果有錯,歡迎來信指正。不過外國人的名字念法眾家各有不同,像Vlade Divac的姓,到底要念成DEE-vats還是DEE-vach?我的印象應該是前者正確,但現在很多人念成後者,好像也沒個準。除非能問到老狄本人,否則喜歡怎麼念就怎麼念吧。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