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06, 2007

當機會來敲門

(本文為中國時報專欄)

John Salmons
(Source: Yahoo Sports)

實力比潛力重要,能夠掌握適當時機發揮實力,又比實力重要。這個簡單的概念適用於當年取代凱文布朗,升上大聯盟並適時站穩腳步的王建民,也適用於目前正在利用主力傷兵成群的時機,試圖尋求一席之地的NBA球員。

對二、三線球員而言,沒有什麼時機是比主力球員受傷更好的。教練手上沒有其他牌可打,再怎麼不願意,也只好將二線推上火線頂一下。教練或許無奈,對苦無機會的球員來說,則是天外飛來的大禮。

也難怪有人會說,當二線球員在練球或比賽中見到本隊的先發球員受傷,表面上同感悲哀,其實心裡已經爽到不行,暗自叫好。

國王隊的沙蒙斯(John Salmons),是季初最令人驚艷的球員之一,由於畢比(Mike Bibby)受傷加上亞泰斯特(Ron Artest)禁賽,沙蒙斯幾乎篤定可以獲得大量的上場時間,目前交出18分、7.5籃板、5.5助攻的全能成績,姑且不論球隊戰績,實力已不言可喻。

勇士隊前鋒阿薩布奇(Kalenna Azubuike),取代被禁賽的傑克森(Stephen Jackson)先發,竟然交出令人咋舌的22分、5籃板佳績。頂替傷兵狀元歐登(Greg Oden)先發的拓荒者中鋒普里斯畢拉(Joel Przybilla),目前有7.5分、7籃板的績效。頂替熱火球星韋德(Dwyane Wade)先發位置的戴維斯(Ricky Davis),也有18分和8.5籃板。

一向被批為不夠積極的巫師中鋒海伍德(Brendan Haywood),由於先發中鋒湯馬斯(Etan Thomas)心臟病開刀,再度獲得表現的機會,目前有平均10分、12.5籃板的雙十成績。

其他如暫代丹皮爾(Erick Dampier)先發的小牛中鋒賈普(Desagana Diop),頂替布蘭德(Elton Brand)先發的快艇前鋒派特森(Ruben Patterson),也都在場上奮戰中。

別以為這個理論只適用於球員,教練有時也常因為莫名其妙的機緣,而得到一展長才的機會。1979-80球季,時任湖人教練的麥金尼(Jack McKinney)由於騎自行車出了車禍受傷,助理教練韋斯亥德(Paul Westhead)緊急上場救援,沒想到該季就率領魔術強森和賈霸拿下冠軍,好運來了真是無法擋。

本季季前,威克森林大學的教頭普羅瑟(Skip Prosser)在跑步後心臟病發驟逝,也使助理教練高迪歐(Dino Gaudio)因此接下總教練職務。當然,這是個令人感到遺憾的案例。

近年來最有名的例子,則可能發生在2003年的西雅圖超音速。該季由於先發得分後衛艾倫(Ray Allen)受傷停賽,只好由名不見經傳的莫瑞(Flip Murray)頂上,沒想到莫瑞的表現可圈可點,動輒20分的表現,使NBA瞬間爆出「誰是莫瑞」的討論。

儘管莫瑞最後只贏得十幾場的先發機會,終究也未能取代艾倫,但他獲得的是多數二線球員的夢想──「被看到」(Be seen)。他在NBA留了下來,轉戰騎士和活塞,至今仍在場上奮戰。如果不是積極掌握住當年的大好時機,那就很難說了。

職業球員努力很重要,實力很重要,但掌握「機運」同樣重要。畢竟,不是每一名球員都是天縱英才的超級球星,球隊不可能一再給你機會。對絕大多數力爭上的球員而言,只有在機會之窗開啟的剎那,奮力將自己擠進那扇窗,才會有接下來的故事。教練和球隊對於未能掌握機會的球員,再怎麼樣也只能露出無奈表情,愛莫能助。

普普藝術家安迪渥荷說,每個人都有他的十五分鐘,意思是說,每個人終其一生總有一段發光發熱的短暫時機。對這些NBA球員而言,他們很可能只是灰姑娘,當午夜鐘聲響起的一刻,終究要恢復原型,但即使只有十五分鐘的短暫榮耀,而非就此大紅大紫,或許也已足夠。

許多球員終其一生求一次機會而不可得,當機會自己來敲門,又怎能不好好把握?


Random NBA Mumbling

Kobe Bryant
(Source: Yahoo Sports)

-- 沙加緬度國王隊教頭Reggie Theus可能是大學教練當慣了,據說開始實施客場宵禁,而私下也已經有球員反彈了,即使沒有反彈,至少也不看好,就看Theus這一招能撐多久。

不禁想起有一年瓊斯盃在高雄的採訪經驗,一個晚上約莫11點多,在大廳遇上南韓尚武隊的教練秋一勝(名字不知是否記錯),由於他在比賽場地不太接受採訪,趕快掌握機會聊個幾句。當時秋教練是背向大門,我則是面向大門。聊沒幾句,就見到兩三個南韓球員拎著大包小包的塑膠袋,裡面裝著啤酒小菜,偷偷摸摸的經過我眼前,從秋一勝背後潛入,朝電梯飛奔上樓。

樂觀一點來看,南球員既無法到外面去喝,在飯店房間喝也算是件好事...

球員打客場在夜店玩樂,當然不是好事。不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是自古以來即有的明訓,下禁令是一回事,球員會不會照辦又是另一回事。照國王目前的戰績以及Theus菜鳥教頭的身份看來,管得愈嚴可能只會獲得反效果。

-- Yahoo Sports的Adrian Wojnarowski在專欄NBA's Anti-Kobe中寫的,讓人心有戚戚焉。他說:

Kobe Bryant is always talking about how no one wants to win more than him, about how all his angst and acrimony comes out of an unparalleled devotion to victory. Well, three years ago, he had a chance to make it so the Los Angeles Lakers wouldn't have to choose between paying Shaquille O'Neal or paying him to keep the championship core together. He never did open his mind to a creative solution.

What Bryant wanted is what he has: All the money and all the shots.


Kobe Bryant的求勝慾望和意志力或許強烈,但他始終未能作到的,是像Tim Duncan(甚至Al Jefferson!!)一樣,願意為球隊而犧牲個人利益,少領一點薪水,讓球隊能擁有多一點薪資空間,簽下好一點的自由球員。Wojnarowski文中也提到,KG也沒有堅持要簽Maximum。同樣的,以往的魔術強森和Charles Barkley,也都曾作過相同的犧牲。

他所想要的只是所有的錢和所有的投籃機會...很簡單的一句話,但我覺得這是對Kobe最大的羞辱了。

-- Gilbert Arenas鮮明的個人色彩和寫作技巧,讓前陣子在blogsphere紅極一時的Paul Shirley相形失色。可以確定的是,Arenas的blog是目前最紅的球員部落格,不要說球迷,甚至連球評記者也都得讀上一讀。其中他惡整菜鳥的幾篇文章,實在是爆笑到一個程度。

不過,Agent Zero也很喜歡在部落格上「嗆」。嗆不是不好,但也要有個程度,這陣子他回憶起當年選秀會前測試,因為沒辦法赴塞爾提克測試,聲稱Jim O'Brien從那時開始就對他有成見,進而嗆聲巫師本季首度對上波士頓,絕對要在波士頓讓塞爾提克的三劍客難看,要在波士頓拿下客場勝。結果巫師並沒贏。

Arenas大概是嗆聲已經嗆成習慣,也很享受那種「媒體效應」,動不動就要嗆說對某某隊要拿下幾分,如果對上杜克大學(夢幻隊教頭K教練的球隊,Arenas最後被K教練刷掉而無緣夢幻)一場可以拿下85分等等。

嗆聲是一種心理戰,偶一為之對個人、隊友和球隊都有好處,這一招在季後賽中最常見到。但嗆聲嗆久了...it gets old...而且踢到鐵板的機率畢竟大得多,實在是不值得鼓勵,至少我很不喜歡。


Sunday, November 04, 2007

Friday, November 02, 2007

史上最偉大的一戰:The game that changed the game (下)

TeamTrophy.10.26.05

(本文發表於2007年11月美國職籃聯盟雜誌)

The Game
西德州學院的組成,12名球員中有7名黑人、4名白人,還有一名拉丁裔球員,肯塔基大學則是清一色的白人,這種鮮明的對比,註定要引起注意。

冠軍戰之前,哈斯金斯排定先發名單,他決定以較矮小的陣容迎戰肯塔基,所以要求5呎6吋的後衛渥斯利取代6呎8吋的謝德先發。渥斯利主要的防守位置將是高位,防守對象是比他高9吋的康利(Larry Conley)。

riley_pat_mug事實上,例行賽時哈斯金斯已經數度祭出五名黑人的先發陣容,然而這是第一次在全美冠軍賽中出現五黑vs.五白的戲碼。大家自然很想知道,究竟是黑人打得好,還是以全美明星萊里(Pat Riley)、丹皮爾(Louie Dampier)為首的白人勝出。由於肯大教練是全美重量級教頭洛普(Adolph Rupp),很正常的,賽前無人看好西德州學院,連哈斯金斯的老師艾巴也看好肯塔基。

比賽開始,第二次攻守就出現震撼性的畫面,拉丁在萊里頭上狠狠的灌籃。而整場球賽的關鍵點,則是希爾利用優異速度,兩度在外圍直接抄走肯塔基傳球上籃得分。西德州在中場以34-31領先,肯大雖在下半場一度將差距縮小到一分,西德州最後仍穩穩獲勝。

希爾全場攻得20分,亞提斯15分、8籃板,拉丁16分、9籃板,渥斯利和凱爵各8分,佛羅諾依2分,謝德3分;肯塔基丹皮爾19分、9籃板,萊里19分。

此役透露出幾個很有趣的現象,一般人印象總是黑人喜歡打快、較無組織,當時被俗稱為「黑人球」(Nigger ball),白人的攻守則較有紀律,但西德州學院秉持全季貫徹的「緊守慢攻」打法,反而是被暱稱為「洛普矮子樂」(Rupp’s Runts)的肯塔基,喜歡一抓到機會就快攻,完全顛覆傳統看法。

此外,除了西德州學院的球員之外,全場包括裁判、工作人員、球迷、記者在內,幾乎全是白人,確實傳達出黑人「獨力對抗全世界」的意象。

第三,如今我們注目的「黑白大戰」,儘管當年也引起注意,但是在球員之中並不被視為大事。拉丁事後就曾表示,包括萊里在內的肯大球員,全場都未曾辱罵或詆毀黑人,雙方都只是認真打球,全力爭冠而已。

就這樣,西德州學院在當時堪稱全美設備最好的馬里蘭大學主場Cole Field House,悄悄的寫下了歷史。當時這場球並未全國電視轉播,也未引發全美熱烈的討論,大多數的人都未曾意識到,歷史已經寫下新頁。

冠軍之後的風暴
連哈斯金斯自己也未曾預料,這場球賽會有如此豐富的歷史意涵,更不認為自己是打破種族藩蘺的宗師。他說,他只是派出五名最好的球員上場而已,也一向如此。事實上,該役上陣的七名西德州球員全都是黑人。

冠軍戰後一週,西德州學院的體育組辦公室開始湧入俗稱為「恨信」(hate mail)的大量信件,來自全美各地、詆毀辱罵的郵件如雪片般飛來,對哈斯金斯、西德州學院和黑人大肆抨擊。突然間,西德州學院成為歷史上最不被祝福的全美冠軍。

原本被期待主持公道、傳達正義的媒體,也沒讓西德州學院有好日子過。知名的「運動畫刊」雜誌毫不留情的在文章中修理該校,甚至到80年代初期,還有作家在書中表示,西德州學院贏得1966年冠軍,是「大學籃球史上最被誤導的卑鄙故事」。

肯塔基的教頭洛普,也不是個有風度的輸家,聲稱西德州學院的球員並非正牌學生,而且成績有問題。令人難以想像的是,NCAA總部也隨即派人南下發動調查,結果查無實據,這些不實指控不攻自破。

另一場風暴也在默默的展開。原本不太願意招收黑人球員的大學,見到西德州學院的成功案例,開始主動積極招收黑人球員。這股風潮再由籃球延燒到美式足球,在往後的十餘年內,全美各校陸續門戶大開。慢慢的,黑人球員獲得接受,籃球舞台上得到發光發熱的機會,時至今日反而成為主流。

根據統計,1966年美國大學籃球平均各隊的黑人球員數為2.7人,這項數據到1985年增加為5.7人,今日更不僅於此。

你不認識的偉大教練:哈斯金斯
011206_HaskinsLEDE有關此役的故事,絕大多數都會強調哈斯金斯的份量,事實也應該如此。但哈斯金斯一向抱持「這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態度,不認為他自己締造了多麼偉大的里程碑,只是一再的強調「我只想贏球,我將最好的球員擺在場上」。

當年的助理教練艾巴(Moe Iba)也半開玩笑的證實這個說法,他說:「如果球隊上最好的五名球員是火星人,哈斯金斯也會讓他們先發。」

眾人不了解的是,這座冠軍在某方面來說成了哈斯金斯的噩夢,那些恨信和後來的各界指控,對他產生不小的傷害。他曾經表示,如果未曾贏得這座冠軍,他的人生當然會大有不同,但也會輕鬆、好過一點。

數年後,哈斯金斯曾在一次聚會遇見洛普,他自己的形容是:「保持沈默已是我對他最大的尊重,我不扁他就不錯了。」

哈斯金斯來自奧克拉荷馬州小鎮,綽號「大熊」(Bear),註冊商標是在場邊拿著捲成桶狀的筆記紙遊走邊線咆哮。他的人生故事就如同許多競競業業的教練的縮影,在西德州學院一待就是38年(1961-1999),儘管自此未能再闖進四強,卻創下719勝353負的紀錄,其中有32年勝率過半,21次打季後錦標賽,並贏得七次西部體育聯盟( WAC)冠軍。1997年,哈斯金斯獲提名進入籃球名人堂。

長期在UTEP這種小學校奮鬥並不容易,在種族界線打開之後,很少有球員願意到艾爾帕索(El Paso)這種窮鄉僻壤打球,但哈斯金斯還是按步就班,幾十年下來帶出不少後來在職業球壇大放光芒的知名球員,例如巴恩斯(Jim Barnes)、阿奇巴德(Tiny Archibald)和哈德威(Tim Hardaway),以及安東尼奧.戴維斯(Antonio Davis)、佛斯特(Greg Foster)等人。

哈斯金斯唯一一次動了凡心,是獲得底特律大學的邀約,原本已經答應簽約,但不到三天就決定回到艾爾帕索,繼續享受教球、釣魚、打獵的悠閒生活。底特律大學後來聘請的不是別人,就是當今美國大學籃球球評泰斗維泰爾(Dick Vitale)。

遲來的肯定 永遠的評價
無論為了什麼原因,西德州學院這支隊伍,直到四十年後才獲得應有的重視。2006年NCAA冠軍戰中場,西德州學院獲得表揚,出席的球員如今都已年過六旬並各有成就,但最重要的後衛希爾已於2002年因心臟病突發逝世。

glory road-06

迪士尼公司籌拍的「勇闖禁區」,也在2006年上映,第一次以畫面而非口述的方式,讓這段故事能夠傳誦下去。值得一提的是,獲得迪士尼公司30萬美元權利金的哈斯金斯,決定將這筆權利金和球員平分(球員每個人僅獲數萬美元不等),他說:「因為球員才是主角」。

2007年9月,該隊獲選入名人堂,在入堂儀式上,謝德手持希爾的巨幅照片出席。他說,西德州學院永遠是一體的,希爾已逝,但他希望無論到何處去,全隊都一起出席。因此,無論是演講或接受表揚,謝爾都會帶著希爾的照片隨行。

回顧過往,逝者已矣。據說洛普直到入土之前,都還為這場敗仗念念不忘。而長久以來,洛普的籃球智慧備受肯定,對於他是種族主義者的指控卻未曾少過──雖然他的大弟子萊里聲稱洛普絕非種族主義者。洛普直到執教的最後一年(1972年),才首度招收一名黑人球員。

一般人很容易忽略的是,西德州學院的白人球員,在當時的時代環境下,對黑人球員的出頭亦毫無怨懟,完全服從哈斯金斯的安排,他們是標準的「色盲」(colorblind),願意為團隊勝利犧牲個人,誠屬不易。他們的偉大,不少於黑人球員一絲一毫。

我個人會認為,這個揮之不去的成見,使贏得的四座NCAA冠軍盃的洛普在我心中失去某種地位。

西德州學院是每一名籃球迷都應該知道的故事,哈斯金斯和每一名球員都是真正的英雄。當然,種族問題並未就此消失,時至今日,它還有如幽靈一般,潛藏在社會和地球的許多角落。但至少有那麼一個夜晚,我們知道,再根深蒂固的岐視也有被打破的一天。

當年的所有人恐怕都未曾想到,如今的美國籃壇竟是少數由黑人主宰的運動項目,白人反而成了少數和弱勢。會不會有一天,NCAA冠軍戰出現相反的戲碼,由五名白人先發球員擊敗五名黑人,同時傳誦千古呢?

(Photo sources: Glory Road官網, UTEP官網)


史上最偉大的一戰:The game that changed the game (上)

19660319TexasWestern

(本文發表於2007年11月美國職籃聯盟雜誌)

通常有個「最」字的問題,我都不太想回答,例如「世界上你最愛的人是不是我」、「你最喜歡的AV女優」,或是「史上最偉大的NBA球員」,因為這種問題不是想不出答案,就是找架吵而已,沒什麼好處。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美國大學籃球史上最偉大的一戰」,答案絕對沒有問題,甚至你也可以說,這是美國籃球史上最偉大的一戰,也不會有人有疑慮。答案很簡單,就是1966年3月19日的NCAA美國大學冠軍戰,西德州學院(Western Texas College)由五名黑人先發球員上陣,以72-65擊敗五名白人先發球員、聲勢如日中天的肯塔基大學(Kentucky)一役,著毋庸議。

其實,世界上的事就是這樣,不想當英雄的成了英雄,沒想到自己會寫歷史的,創造了歷史。現行校名已改為德州大學艾爾帕索分校(Texas-El Paso)的西德州學院,上從教練哈斯金斯(Don Haskins)下至球員,一點都不想創造歷史,也不知道他們改寫了歷史,他們只是想贏得冠軍而已。但上天自己有自己一套運作的方式,在這一戰之後,美國籃壇的黑白種族藩籬正式被打開,影響了後來成千上萬的黑人籃球員。

我們甚至可以這麼說,有這場球賽才有後來的魔術強森、喬丹、賈奈特,有這場球賽,今日的黑人球員才能在球場上盡情發揮天賦,同時簽下數千萬美元的肥約。所有的後輩,都欠西德州學院這些前輩和開路者一聲「謝謝」。

很奇怪的是,在這歷史性一戰的40年之後,這個富有革命性意義的故事才被拍成電影「Glory Road」(台灣譯名為「勇闖禁區」);41年之後,西德州學院才在今年9月,以團隊的身份被選入籃球名人堂。雖然,這早就是一個所有籃球迷都該知道的故事。

60年代籃球氛圍

059-GRC-C175-20

我們首先應該了解的,是1960年代的美國籃壇背景。當時是黑人民權運動風起雲湧,黑白平權的概念正在和傳統價值拉鋸、鬥爭的年代。特別是在美國南方,無論是交通、就學、飲食或就業等等,黑人的生活和白人幾乎完全受到區隔。

1963年,多達20萬人在華盛頓示威抗議,要求民權,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也在該年發表名留千古的「I have a dream」演說。1964年,美國總統詹森(Lyndon Johnson)簽署人權法案,但多數地區並未落實。1967年,美國最高法庭才出現第一名黑人大法官,而在1968年,金恩博士遇刺身亡。

籃球也處在這種氛圍之中,1966年,效力塞爾提克的比爾羅素(Bill Russell)成為NBA史上第一名黑人教練。然而在大學籃壇,黑白之間仍有明顯的分野。有些南方大學球隊完全不招收黑人,即使收了,人數也不多。當時的「順口溜」是「在家兩個、出外三個,落後四個」,意指主場球賽頂多讓兩名黑人先發,客場增加到三個,如果大幅落後,就讓四名黑人上去收拾殘局。

以大西洋海岸聯盟(ACC)、東南聯盟(SEC)和西南聯盟(SWC,目前已解體)三個主要的南方校際聯盟為例,在1966年時,全部的籃球和美式足球員都是白人。這或許難以置信,卻是事實。

也就是說,少數黑人球員即使被大學校招收,只被拿來作為「樣板」,上場時間有限。多數都就讀專為黑人設立的、規模較小的「黑人學院」。當時籃壇普遍充斥的想法是,黑人球員體能好,但是也只有體能而已,頭腦不夠靈光。即使教練派出四名黑人上場,控球後衛也一定是白人,因為白人「理論上較聰明,也才能控制場上的狀況」。

西德州學院傳奇
Haskins1962.10.26.05地處美墨邊境邊陲、鳥不生蛋地帶的西德州學院,卻是極少數早已打破種族藩籬的學校之一。當然,他們也未曾想到,1966年的這座冠軍,成為該校史上最值得驕傲的成就之一。

1961年,年僅31歲的哈斯金斯為了成為大學教練,自願放棄薪水較高的高中教練職務,來到西德州學院。他的第一批球員中已經有三名黑人,其中一人叫理查森(Nolan Richardson);理查森後來成為阿肯色大學教頭,拿下1994年NCAA冠軍,他也在今年美錦賽擔任墨西哥隊教練。

哈斯金斯大學就讀奧克拉荷馬農工大學(Oklahoma A&M,現已改名為奧克拉荷馬州大Oklahoma State),教練是美國籃壇知名耆老艾巴(Henry Iba)。艾巴治軍嚴格宛如海軍陸戰隊,每天練球三次,而且不給球員水喝,練球中途也不休息,簡直是操死人不償命。

哈斯金斯原封不動將這套訓練方法帶到西德州學院,事實證明有效,該校在1963、1964年都打進NCAA錦標賽,1965年則打進國家邀請賽(NIT)。球員招收方面,哈斯金斯不分黑白,但透過關係從北方選進了幾名在其他學校不會有太多機會的黑人球員,這些人後來成為冠軍隊的骨幹。

1966年,西德州學院從一開季就勢如破竹,寫下23連勝,例行賽最後一戰才敗給西雅圖大學,以23勝1負高掛全美第三名。出身底特律的控球希爾(Bobby Joe Hill),以平均15分在全隊排名第一,6呎6吋的拉丁(David Lattin)以14分居次,接下來分別是12.6分的亞提斯(Orsten Artis)、10.6分的謝德(Nevil Shed)、8.3分的佛羅諾依(Harry Flournoy)、8分的渥斯利(Willie Worsley)和分的凱爵(Willie Cager)。

錦標賽中,西德州學院連連過關斬將,在三度延長後才擊敗堪薩斯(Kansas),繼續挺進四強。準決賽中,再以85-78力克明星球員錢伯斯(Jerry Chambers)領軍的猶他大學,將在冠軍戰中迎戰全美排名第一、在準決賽中擊敗杜克的超強肯塔基。

(Photo sources: Glory Road官網, UTEP官網)


Monday, October 29, 2007

2007-08 NBA球季異言堂(下)

(本文發表於2007年11月美國職籃戰國風雲錄2007-08 NBA PREVIEW)

wallpaper
(Source:Celtics.com)

●重返江湖
今年急需證明自己的球員很多,具有這種心態的球員,通常都非常值得注意。例如先前提到的上季MVP諾威斯基,例如離開費城之後新聞性迅速降低的艾佛森(Allen Iverson),也例如上一季因傷提前結束的「零號探員」亞瑞納斯(Gilbert Arenas)。

本季是艾佛森進入金塊的第一個完整球季,在離開費城之後,原本和費城那種工人性格結合得相當好的艾佛森,似乎必須重新一次尋找自己。或者說,他和丹佛之間必須能夠找到彼此,才能建立起球隊的個性和靈魂。否則,沒有個性和靈魂的艾佛森,不過是一個球技很好的後衛,而非昔日人們所了解的戰神。

諾威斯基絕不希望自己如同賈奈特一樣,被稱為「前三節的超級巨星」,因為這個綽號實在太過損人。然而,小牛連續兩年在廣被看好的情況下出局,05-06球季總冠軍戰在2-0優勢下,連敗四場將冠軍拱手讓給熱火,上一季更悲慘,遭第八種子勇士在首輪掃地出門。

至於亞瑞納斯,行徑怪誕、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功力的確令人咋舌,有時好笑、有時驚人。上一季出現得不是時候的傷勢,使他和巫師兩受其害。但哈拉歸哈拉,亞瑞納斯仍有待在球場上紮實的證明自我實力,帶領球隊更進一步,才會邁向下一個層次。

其他重出江湖、任重道遠的球員,還包括黃蜂的塞爾維亞射手史托亞克維奇(Peja Stojakovic),以及西班牙的加索(Pau Gasol)。復出NBA的希爾(Grant Hill)、「一分錢」哈德威,以及可能復出的休斯頓(Allan Houston),一旦成功,都會是很撫慰人心的故事。

●新兵單兵徒手基本教練
搞了半天,喧騰一時的新人雙響砲歐登(Greg Oden)、杜蘭(Kevin Durant)之爭,因為歐登全季掛傷號而出現重大轉變,只剩杜蘭一個人唱獨角戲。

歐登一場球都還沒打,就引來「第二個比爾華頓(Bill Walton)」、「第二個包依(Sam Bowie)」之譏,波特蘭以往的斷腿中鋒歷史,被老實不客氣的拿出來重溫一番,實在是始料未及,對歐登而言也是不可承受之重。

所以,所有的目光都會在杜蘭身上。舞台已經架設完畢,機會就在那裡等著他,只看他是否能夠迎接這個挑戰。超音速據說審慎的考慮讓他主挑得分後衛,這確實是比較適合杜蘭身材和球路的選擇,卻不見得保證成功,因為得分後衛和鋒線的考驗截然不同。

為了迎接杜蘭,同時重新打造隊伍,超音速先後告別艾倫和路易斯(Rashard Lewis),這很可能是杜蘭的幸運,因為眾人目前對超音速已無太大的期望,換言之,杜蘭要作的和一般新秀沒有兩樣,就是盡量衝高自己的數字表現。

目前看來,杜蘭的天份和努力沒有問題,但他的位置和球路有點令人擔心,儘管他從小是打後衛出身,但NBA最怕的就是卡在鋒不鋒、衛不衛的困境,無論是改變位置或改變自己的球路,都必須作出一個最佳的解決方案。

●中鋒的論辯
這是老梗了,卻會是持續值得討論的議題。尤其是在看完美錦賽各國中鋒的表現之後,你不得不去質問:NBA和美國籃球,對中鋒的訓練和看法是否出現了某種程度的偏差,導致中鋒這個角色在美國籃球的體系中成為現在這個樣子?

當然,我們還有歐尼爾,今年也適時冒出了一個近年來難得一見、願意混籃下的正牌中鋒歐登,但是從霍華(Dwight Howard)和史陶德邁爾(Amare Stoudemire)的身上,不由得不令你第N度為美國中鋒擔心。

在NBA和美國籃球體系中,他們混得很好,也受我們崇拜。但跨出美國國境和外籍中鋒一比,你似乎發現美國中鋒除了擁有過人體能,其他沒有什麼值得吹噓的本事;上至高位作戰能力,下至基本動作,那些從十四、五起就開始在青年隊每天照三頓操課的「老外」,好像都比老美好上一截。

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我在看過美錦賽之後更加相信,美國是否能夠在北京奧運奪金,關鍵將繫於內線中鋒。而這一個部份,我們可以在本季NBA更細心的去留意和觀察,究竟美國和外籍的中鋒,在打球風格和概念上有著什麼樣細緻的不同。

還值得觀察的一點是,美國本身黑人和白人年輕中鋒的不同,例如霍華、史陶德邁爾與史威夫特(Robert Swift)、凱曼(Chris Kaman)、霍斯(Spencer Hawes)等等。

●NBA版孟母三遷
隨著NBA各隊營運成本日漸高漲,相對而來的也是節節高升的票價,以及必須藉由新場館吸引票房的壓力。本季超音速因場館老舊和租約因素,醞釀出走說,將美國城市和NBA球隊之間的關係再度搬上檯面。

超音速由於經營權易主,新東家出身奧克拉荷馬市,有意將球隊遷至該市,也是很正常的道理。西雅圖球迷自是不捨,但為了球隊和政府合資興建新場館要加稅,不情願的也是大有人在,到目前為止,尚未獲得解決方案。

至於黃蜂隊,由於紐奧良水災之故,上季暫用奧克拉荷馬作為主場,成效相當不錯,但本季又將遷回紐奧良。早在黃蜂由夏洛特遷至南方的紐奧良之前,就有人質疑紐市以區區100萬人口,要如何撐得起一支NBA球隊。畢竟,不是每座城市都有沙加緬度的熱情,場場人滿為患。即使以馬刺戰績如此傲人,小小的聖安東尼奧市,仍被NBA官方「非正式」的視為總冠軍戰票房毒藥,其中的奧妙可見一斑。

從近代NBA各隊的遷徙史可以看出,一支NBA球隊要落腳某處,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灰熊黯然離開溫哥華,搬進孟斐斯,籃網隊計劃撤出新澤西,前進大紐約市的布魯克林區,都是很好的例子。而賭城拉斯維加斯千算萬算,就是算不到被唐納吉的黑哨事件「掃到颱風尾」,經營多時的NBA球隊夢,恐怕也是暫時腰斬。

NBA球隊和所在城市之間的關係,往往被球迷忽略。一般球迷不感興趣是正常的,但對於「進階球迷」或是對運動行銷、經營有興趣的人來說,就是很值得細細品味的一門學問了。

●NBA的「老大」哲學
攤開來說,NBA的「老大哲學」很簡單,意謂著大城市以及擁有光榮傳統的老球隊,表現必須在水準以上,才能撐起整個聯盟。和美國遠隔重洋的我們,往往很難體會,但只要你想想,紐約、芝加哥、洛杉磯等城市球隊最強之時,是不是很巧的都被喻為「NBA盛世」?

這個現象的原因在於,一般來說,大規模的城市更能夠帶動人氣、買氣和商業行為。至於擁有悠久歷史和光榮傳統的球隊,由於更能結合、保有球迷的記憶和代代傳承,也更加利於球隊紮下厚實的基礎。

目前看來,在此類型的城市和球隊中,洛杉磯有布萊恩撐著,休士頓有姚明和麥格雷迪,芝加哥雖無超級巨星,但行將走出90年代公牛王朝的陰影,重新起飛。底特律戰力還能維持,綠衫軍波士頓,本季因為三巨頭的結合,使新英格蘭區重燃希望、欣欣向榮。

至於費城,還在尋找自我,而亞特蘭大…算了,因為爛得太久所以沒有人抱太高期望。

當然不能忘了紐約,這座天子腳下的城市。尼克戰績如果不惡,透過大紐約區廣大的民眾,以及紐約媒體的強力放送,NBA行情鐵定是有漲無跌。從外界猜測總裁史騰在1985年選秀舞弊,隻手將尤英(Patrick Ewing)送給紐約,就可以了解紐約對NBA的重要性。

很可惜的是,尼克近年來戰績不佳也就罷了,最近更是鳥亂成一團,總教練湯馬斯因涉及性騷擾和言論岐視上了法庭,最後連老闆多蘭(James Dolan)也被拖下水,使尼克不但被判一千餘萬美元賠償金,還被強烈砲轟為內部完全失控的NBA球隊。

這當然不是好事。

●吾皇史騰
因此,最後一點絕對要提到平常在球季間總被大家遺忘的NBA皇帝史騰。史老先生自1983年接掌NBA總裁,二十餘年來將瀕臨危機的NBA經營為全球最成功的職業運動之一,老早已被列為傳奇人物。沒想到2007年竟是史騰犯太歲的本命年,連續被裁判、打架事件和球隊內部高層搞得印堂發黑。

有觀察家指出,史騰在權力穩定的背景下,對球員總是不假辭色,動輒祭以重罰,甚至對當初被視為離經叛道的小牛「過動兒」老闆庫班,也是「強力鎮壓」。奇怪的是,史老在面對裁判判決失當、吹黑哨,以及湖人老闆酒醉駕車、尼克球團內部亂七八糟的連續事件時,竟顯得出奇軟弱、保守和逃避。

這是史騰明顯有著兩套標準,還是他年紀大了,反應不如以往?無論答案為何,我認為目前的NBA在場內場外,都迫使史騰要隨著時代前進、隨著公眾的意見主流,去作出適當的決策。

也就是說,史騰在屆退之年,必須再捲起袖子,展現他那以往被人讚不絕口的運作手腕,使NBA不致於面臨另一個危機。否則,很可能就是史騰必須走人的時刻。

就這樣,我們突然很奇妙的發現,不僅是布萊恩、姚明、諾威斯基的領導能力受到考驗,連「吾皇史騰」,都得跳下來認真幹活啦!2007-08的NBA球季,我們也認真看球讀新聞吧!



2007-08 NBA球季異言堂(上)

102607-MC-Callout
(Source: NBA.com)

(本文發表於2007年11月美國職籃戰國風雲錄2007-08 NBA PREVIEW)

拜美國職業運動聯盟的「巧妙」安排,看王建民投球和看NBA,基本上不會衝突。建仔球季結束了,NBA熱身賽也已浩浩蕩蕩的拉到歐洲開打,中國賽即將進行,就在台灣天氣逐漸轉涼之時,NBA終於又熱了起來。

建仔的季後賽演出雖然令人遺憾,但NBA很快會讓我們忘記這不完美的結束。明年的王建民,也肯定會像今年NBA的諾威斯基(Dirk Nowitzki),成為「man on a mission」,試圖再度證明自己。

NBA看久了,其實你會知道每年的開季就是那個樣子,有人可能會拒絕到訓練營報到,有人到訓練營快開始了連一份合約都沒有,一大堆新秀對NBA處女秀充滿無限希望。開季之後,會有大黑馬神奇的連勝,或許也會有隊伍莫名其妙的連敗。

很奇怪的是,你還是會期待,因為一切都是新的。馬刺到目前為止是零勝零敗,老鷹也是零勝零敗,球隊、球員和球迷都一樣,都享有無限的希望。

NBA令人著迷的另一點是,它不完全是只能談論球賽內容的一項運動。事實上,在勝負和數字之外的內容和趨勢,是更值得觀察和討論的一環。以下,和大家共同分享今年的十個開季觀察:

●波士頓的GAP
賈奈特(Kevin Garnett)、艾倫(Ray Allen)和皮爾斯(Paul Pierce)的三巨頭組合,無疑是這個稍嫌冷清的NBA offseason之中,最為令人關注和振奮的新聞。有人說,它的另一項「副作用」是適時冷卻了晴天霹靂的裁判黑哨事件;就這一點來說,塞爾提克的安吉(Danny Ainge)是值得總裁史騰(David Stern)頒贈「惠我良多」扁額一塊。

已經有許多球迷急著為這三巨頭取綽號,其中我最喜歡的是「GAP」,取Garnett、Allen、Pierce的頭一個字母組合而成。集三名球星於一堂,塞爾提克是否真能填補自1986年至今的冠軍盃空缺「gap」?

帳面上來看,波士頓藉由此交易一舉多得,不但安撫了有意出走的皮爾斯,暫時保住安吉遭受外界的質疑,更完完全全的吸引了球迷的目光,同時將綠衫軍的季後賽希望一舉推上最高峰。

儘管如此,我一向不敢對所謂的「巨星組合」抱持太過樂觀的想法;特別是生涯都正當巔峰的球星組合。不為什麼,只因為失敗的前例很多。當時湖人歐尼爾、布萊恩、馬龍(Karl Malone)和培頓(Gary Payton)的組合不夠嗆嗎?姚明和麥格雷迪(Tracy McGrady)的組合不也轟動一時?

至於塞隊教頭瑞維斯(Doc Rivers)的功力,就更值得令人懷疑了。很抱歉,或許我對他一直有著成見,正如同我對尼克教頭湯馬斯(Isiah Thomas)一樣。

球總是要打了才知道,所謂的「紙面戰力」不見得能充分反映在場上。雖然我曾是個不折不扣的綠衫軍hater,卻也非常希望見到這支偉大的球隊再度找回過去的光榮。看在大鳥柏德和「紅頭」奧拜克(Red Auerbach)的份上,我力挺他們打進東區冠軍戰。

●裁判黑哨風暴後續
今年夏天最轟動的事件,不是NBA選秀,也不是美錦賽,竟然是唐納吉(Tim Donaghy)遭調查的裁判黑哨事件,總裁史騰恐怕夜裡都會作惡夢嚇醒。任何人都知道,黑哨事件牽涉的並不只是裁判本人的道德,或是裁判檢核制度的完善與否,而在於整個聯盟和競賽的「誠信」和「公信」。

美國就是美國,針對正在調查中的事件,不會有太多爆料或是無來由的揣測。到目前為止,風暴就鎖在唐納吉一人身上,被當作「特殊的個案」來作冷處理,儘管有風聲指出,老唐打算扯出一卡車的黑哨裁判,但也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即使最後只有老唐一人扛下責任,也無法平息太陽迷針對唐納吉在去年太陽、馬刺系列戰執法而發出的「還我冠軍來」呼聲。NBA迅速聘請專家,針對裁判檢控重新作出全盤規劃,試圖挽回裁判的公信力。

有趣的是,上一季刻意卯上鄧肯(Tim Duncan)而遭停權的裁判克勞福(Joey Crawford),日前已再度獲得啟用。

史騰和裁判都很清楚,至少在這一季,裁判的哨音會被空前嚴格的檢視。事實是,我們也確實會睜大眼睛來看裁判的每一個判決。畢竟,如果連裁判都淪陷了,NBA還有什麼可以相信的?

黑哨事件凸顯的另一個面向是,NBA似乎在本身的內部制度和系統上,以及規則上,也有「年久失修」的毛病。在嚴重程度上,這和球員打群架、球員道德淪喪並沒有什麼不同,只是NBA太久沒有自己照鏡子而已。

●主流/非主流之爭
這是長久以來我和朋友之間經常討論、爭辯的問題,特別是在例行賽和季後賽開打之前。尤其是近年來太陽隊和尼爾森(Don Nelson)主政之下的小牛所主打的快速攻防飽受歡迎,上一季勇士隊又在尼爾森掌兵之下締造老八傳奇,勇挫第一種子小牛,在NBA各隊一向是有樣學樣的跟風之下,這種快速打法勢必會更受歡迎,更可能成為主流。

在天平的另一端則是馬刺,這支在過去九年拿下四座冠軍的球隊。另外,還有著2004-05連續兩年打進總冠軍戰的活塞。這些球隊以防守為基礎的球風,顯然不是很受歡迎,但事實證明,季後賽依然是靠防守和半場進攻決定勝負的比賽。

所以,這種人見人愛的球風真的「有用」嗎?所謂的「有用」可能很難定義,因為球迷喜歡看這種比賽,所以它創造收視率和票房是有用的。只不過,在太陽隊拿下西區冠軍之前,要如何說服我這種風格是NBA未來的潮流?只因為球迷愛看?

其實任何事都是「程度」的問題。如果防守真的守過了頭,或是教練的控制狂發作,執意於慢工出細活的打法,例如90年代初期的克里夫蘭,那自然是過份誇張。另一方面,像80年代初期丹佛金塊,就是和你比進攻的打法,也未曾收到任何實質成效。

許多教練都堅稱,攻守兼顧才是王道。此言確實不假,但這世界可不是完美的。要求一支主打快速攻擊的隊伍,同時要有堅壁清野的防守,和要求一支防守勁旅打出流暢進攻和高比數的比賽,是同樣的荒謬和不切實際。

今年,想必又會有許多有關風格上的論戰,依據往例,也篤定不會吵出任何結果。對我這個偏向「學院派」、至今依然尊崇布朗爺(Larry Brown)的老頭而言,在第一支以進攻轟下冠軍的球隊出爐之前,我在這場論戰中所站的位置,各位應該是十分清楚了。

●陰與陽,易與姚
世上的事就有這麼巧,陰陽是Yin and Yang,易建聯和姚明是Yi and Yao。這個巧合足以讓美國媒體大玩文字遊戲。

一言以蔽之,姚明和易建聯本季都面臨巨大的挑戰。姚明在NBA也混了五、六年,實力已得驗證,但領導能力備受質疑。如果姚明的NBA生涯就此持續下去,很可惜的,也不過如此而已。他現在所要挑戰的,是所有偉大球星都要跨出的重要一步。

至於易建聯,打從選秀會至今所鬧的負面新聞也夠多了,不是希望被交易、簽約delay就是要求保證上場時間,球還沒打到已經惹了一身腥,很少有新秀會火速將公共關係搞到這麼臭的。如果易建聯打不出首輪第六的身價,恐怕會被修理得很慘。

提到兩個中國球員,不由得不想起亞洲其他國家。日本的田臥勇太、韓國的河昇鎮,都只是蜻蜓點水到NBA旅遊了一下。如今,NBA已經有外籍選秀狀元,有德國籍的例行賽MVP,有法國籍的總冠軍戰MVP,除了中國以外的亞洲國家,何時能夠作出重大的突破?理論上來說,這個突破性的球員應該會出自中亞或西亞。

我相信NBA對此也很期待,因為亞洲新興國家的人口眾多,姚明能夠帶動中國的NBA熱,其他國家的球星自然也會有相同的魅力。而唯有亞洲球員能有如同歐洲球員魚貫進入NBA的一天,亞洲實力才會被看重,才會有所提昇。

此外,在NBA大步全球化的今日,所剩下唯一尚未被外籍人士攻佔的處女地,大概只剩教練了,而我相信這一天會很快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