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了陳信安這麼多,卻不能不承認,就體能條件而言,他是台灣籃壇百年難得一見的奇才。林書豪的條件不差了吧,陳信安的體能條件應該至少是他的一倍半。
陳信安差的,是運氣。而運氣,又是一般人在評價球員時最容易忽略的一點。運氣女神,好像也一直站在陳信安的對角線。
損了陳信安這麼多,卻不能不承認,就體能條件而言,他是台灣籃壇百年難得一見的奇才。林書豪的條件不差了吧,陳信安的體能條件應該至少是他的一倍半。
陳信安差的,是運氣。而運氣,又是一般人在評價球員時最容易忽略的一點。運氣女神,好像也一直站在陳信安的對角線。
從陳信安18歲開始看到他33歲退休,15年過程和我的記者生涯差不多重疊。他在他的行業中慢慢成長,我也在自己的職業中摸索。想起來,有一種獨特而巧妙的趣味。
說起記者,這個身份理應是第三者、觀察者,有時卻會不由自主的想成為參與者,甚至是粉絲,這是人性,更是這個行業無可避免的終極試煉。對體育記者而言,尤其如此,特別是在近身採訪國內運動的時候。
看18歲的陳信安,實在很難掩蓋住心中的悸動。當時他的身材,即使尚未經過密集重量訓練的淬鍊,在高中生之中就是讓人流口水的好。看他每一次起跳,都怕他跳得「太高」;看他每一次殺入禁區,那種肢體伸展,那種彷彿能讓時間凝結的扭腰拉竿,都讓人感覺到籃球的美好。每一場比賽,都有見證新星昇起的感受。
寫NBA最令人受不了的事之一,就是得知一個你從他的大學,甚至高中時期就開始注意的球員,竟然從NBA退休了。身為一個體育記者就更慘了,你得開始回顧他的傳奇,寫上個幾千幾萬字,等到寫完,心裡那一絲感傷也消失了。
尤其是Michael Jordan,這傢伙讓我寫了兩次退休,曾經在一個上午幹掉七八千字,上窮碧落下黃泉,用盡腦袋裡所有的形容詞,寫得差點口吐白沫。那是在聯合晚報的時候。
陳信安,去年11月16日突如其來的退休了。還沒來得及反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又來個同名同姓烏龍上酒店案,實在是很黑色幽默。
每次經過福和橋下籃球場,最讓人感到神奇的不是場上滿滿的人,或是一隻貓都沒有,而是籃框上有網子。
籃框,在加拿大人James Naismith於1891年冬天發明籃球(當時稱為basket ball,不是basketball)之時,應該被稱為籃桶,因為最原始的籃框其實就是個桃桶(peach basket),每次投籃進桶之後,還得有人爬上木梯把球弄出來。後來演變為籃框後,籃網就在江湖上出現了。
兄弟象要賣了。坦白說,我還蠻無感的,一方面是因為一向是個籃球迷大於棒球迷,其次則是因為,如果抽離感情成分,從sportsbusiness的角度來看,這其實是好事一椿,洪家抽身,如果ownership的轉換慎選,球員說不定能找到個更好的東家。職業運動換老闆是常有的事,不要當作亡國滅種來看。
私底下有點高興的部分是,兄弟終於可以換球衣了。兄弟那套上黃下黑的球衣,曾被大學好友形容為「穿西裝褲打棒球」,形容得還真好咧。是啊,為什麼會有人穿西裝褲打棒球呢?是因為球隊管理只帶了黃色上衣、黑色球褲,所以湊和著穿嗎?
前陣子馬尼拉亞錦賽期間,菲律賓媒體不知怎的,突然對這個Asia-Pacific Region的決定哇哇叫。坦白說,我也到那時才發現有這個維新計畫。
我想,或許亞太區這個設計只是針對世界盃來的,而非永久的設計。攤開世界地圖,你會發現FIBA Asia和FIBA Oceania合併之後的所謂「亞太區」範圍有多大,東邊已經跨越太平洋中線,西邊到達波斯灣和中東地區,和一般定義中的亞太地區差距實在太大。如果未來真有亞太籃總這個組織,它要如何運轉還真是件瘋狂的事。
是的,第N度的累格了,這一次是接下來國際籃壇會發生的大變動。全球性的東西就先不談了,縮小來看,它將會為亞洲籃球開拓出一個新的面向──亞太區域(Asia-Pacific)的籃球架構。很有趣,籃球似乎也不可避免的跟著政治和經濟在走。我們已經有了APEC,現在也將張開雙手迎接Asia-Pacific basketball的到來。
不過在正式進入主題之前,必須先提一下國際籃總在2012年11月11日發出的新聞稿,介紹了今後幾年的變革,重點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