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今年的選秀名單,我的第一個感覺是:大家都瘋了嗎?Hidayet Turkoglu第16順位?Dalibor Bagaric第24?Iakovas Tskalidis第25、Premoz Brezec第26?Darius Miles第3?
到什麼時候,NBA球隊才會認清長人不見得是勝利的保證,特別是歐洲長人?到何時他們才會認清,不是每個棄學的高中生都是KG和Kobe?如果我是NBA球隊的GM,不見得不會選歐洲球員,但是絕對不會用第一輪的選秀權來賭。
當然,現在的NBA流行著這種論調:連第一輪前五順位都像是在下注了,其他順位更何嘗不是?所以賭美國人和賭歐洲有什麼差別?根據這個論調,也有人引申:連選大四球員都是賭了,把注押在一個18歲的高中生上,又有什麼差別?
這正是現在的選秀和以前的選秀最大的差別,現在流行的名詞叫作「未來性」。以往的選秀─特別是第一輪─是在「驗收」一名球員在大學磨鍊的成果,換句話說,首輪新秀被期待著能帶來即戰力。現在不一樣,現在的球隊期望的是下一個Kevin Garnett、Kobe Bryant、Tracy McGrady,最差也要是下一個Rashard Lewis。
話題拉回來,我看不出歐洲長人有什麼未來性。他們可能有歐洲職業球隊的合約要解決,太陽隊就必須先花一筆錢去「buyout」 Tsakalidis在希臘AEK的約。他們可能至少還得在歐洲待上個二、三年才轉到美國發展。他們可能在NBA靠砍個中距離、撿撿垃圾球得個10分不成問題,但是防守可能會丟20分,更別說碰上O'Neal這種不像人的怪獸。
過去的例子還不夠瞧嗎?Luc Longley被笑得還不夠嗎?Stepenia、Nesterovic、Dino Radja.....?和高中生的例子一樣,要犧牲多少個Longley,才會出現一個Sabonis和Divac?即使Toni Kukoc算得上是一「腳」,但他的防守卻始終停留在很抱歉的地步。
其實防守是這其中的關鍵,Radja想當初一場可以得19分,但是他的對手大概可以砍上25分;今年異軍突起的國王鋒衛Stojakovic也有類似的問題。再想想,為什麼湖人願意眼睛都不貶一下的賣掉Glen Rice?為什麼大狗Robinson每年20來分的績效,卻是最沒有人提起的狀元(你還記得他是狀元吧,1994年的)?
此外,歐洲長人其實是無所顧忌的,NBA雖然也是他們的夢,卻不是唯一的夢,即使被釋出,老臉拉下來回歐洲,在祖國仍是一把大刀,薪水照樣有好幾百萬,而且還是籃球英雄、萬人迷。因此,在NBA是不是成功倒沒有那麼重要,積極度、拼戰慾望低於平常球員,也就是自然的結果。
所以,大家都瘋了嗎?放著一票至少會是不錯替補的大四球員、美籍球員沒人選,卻進場搶標歐洲人和毛頭小伙子,有點走火入魔的味道。套句Michael Jordan的話(雖然他當總裁後也飽受批評):我寧願選一個被選進NBA球隊就歡天喜地、每天練球都當作在打仗、每天練球五個小時就為了擠上第十二人的無名小卒,也不要選一個名氣響亮、態度不佳的明牌球員。
我認為大家都瘋了的另一個原因是,部份球隊完全不按牌理出牌,沒有按照球隊需求在選。這有幾個理由可以解釋,可能是為了接下來的交易(如公牛、尼克、拓荒者),也可能是老早打算靠自由球員來補。公牛總管Jerry Krause這個老詐砲一直說Fizer和Brand可以打大小前鋒或是中鋒/大前鋒,搞不好是在放提前消毒的煙霧彈,其實暗地裡早已計劃好交易也說不定。
不過,選秀的基本特質還真的是個「賭」字。就像打麻將一樣,有人亂打也會自摸,有人聽三、六、九筒,聽了十幾手聽不到也就罷了,最後還放槍。如果亂選選到一個奇才,大家都會認為你是個老謀深算、洞燭機先的諸葛孔明。
只是,至少也得湊到聽牌的程度,才有參賽權吧。一味在歐洲球員身上下注,就像一直留著沒用的牌一樣,我懷疑這些球隊到什麼時候才會「聽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