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23, 2007

每年此時,I love this game

每年此時,我總覺得NBA季後賽是一段奇妙又奇怪的時光。奇妙,不只侷限於眼光盯著電視機那小框框的兩個半小時,還在許多不同的地點和場合存在著。奇怪,在於每年此時靠著美國籃球,我才覺得台灣是個所謂的「籃球國家」。

無論是NBA、MLB或是美式足球,季後賽都有著一個詭異特點:無論你是個全程觀看整個例行賽的死硬派球迷,抑或是湊湊熱鬧、趕趕流行的一般球迷,都能找到參與和觀看的樂趣。

差不多每年的四月中旬,e-mail信箱內就開始出現這種朋友來信:「喂,NBA季後賽又要開打了,你猜誰會得冠軍啊?」從學生時代的教室,再到現在的辦公室,也會莫名其妙的出現一張到處傳來傳去的「NBA大猜獎」A4紙,有時是猜單場勝負,有時是猜季後賽各系列的晉級隊伍和比數。

雖然,NBA轉播不像棒球一樣,在檳榔攤和計程車的小電視,或是小吃攤的電視上都能看到,卻經常可以在辦公室和學校中聽見這種對話:「布萊恩昨天最後5秒犯規了啦,裁判是瞎了啊!」

在台灣還有三家晚報和體育報時,也曾每天下午在咖啡廳裡見證,在那裡廝混的業務員和學生,幾乎人手一份報紙,仔細研讀當天的NBA季後賽。坐在我隔壁、手裡沒有報紙的人,眼睛也不時偷瞄我手裡的體育版。

到最近幾年,我甚至可以很樂觀的預測,在NBA總冠軍產生的剎那,台灣某處將會有大學生再度成為溜鳥俠,或是被架到校園中跳湖。

在台灣,NBA季後賽逐漸成為一種「現象」。對一個寫籃球的人來說,是很值得高興的一件事。

季後賽被稱為「第二個球季」(the second season)不是沒有原因的。儘管球隊有種子順位高低,但季後賽中沒有不可能的事,例如0.4秒內投進致勝的最後一擊,例如由1比3落後的劣勢反敗為勝。對球迷來說,每個人都可以當場將例行賽記憶束諸高閣,期待另一個開始,期待奇蹟。

回到球賽本身,我們非常可以預期,在季後賽期間、甚至例行賽末期,各式「陰謀論」理論就會漫天飛舞,例如NBA不希望韋德和詹姆斯在第一輪遭遇,例如NBA希望讓大城市球隊在總冠軍戰中碰頭等等。

很巧的,每年NBA季後賽也總會製造出許多引人入勝的話題,讓許多仇家狹路相逢。以本季為例,一手打造小牛隊的老教頭尼爾森(Don Nelson),如今率領勇士面對老東家;去年打得火熱的布萊恩和太陽後衛貝爾(Raja Bell),今年還要再來一次;而打從離開多倫多就成為該市「全民公敵」的卡特(Vince Carter),今年還得再一次被噓得滿頭包。

拜光頭裁判克勞佛(Joey Crawford)之賜,再加上向來喜歡為裁判打分數的小牛老闆庫班,今年很有可能擁抱金盃,被俗稱為「斑馬」(zebra)的裁判執法,今年所受的注目將只增不減,球迷會有罵不完的話題。

至於球員教練們在媒體上大打口水戰、大放煙霧彈,也是不可錯過的好戲。特別是,如果再有球員形容裁判是三隻老鼠,再有教練形容某隊的冠軍旁邊應該附註星號的話。

對俠客歐尼爾和「Big Shot Bob」歐瑞(Robert Horry)而言,他們「休息」了一整年,季後賽總算是該上工的時候了。

季後賽是屬於男人的世界,是分辨「真偽英雄」的時刻,在所有的週邊話題之外,最終它將回到成王敗寇的範疇。但只要歐尼爾、華勒斯(Ben Wallace)和鄧肯(Tim Duncan)站上罰球線,你就不得不想著:我們怎麼能不love this g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