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anuary 11, 2008

SBL委員會有多大?就這麼大

「SBL委員會和籃協是平行單位」,聽到這個claim,簡直快要笑到在地上打滾。更不可思議的是,還有人相信這個理論,開始質疑SBL和籃協的隸屬關係。

先不要把問題搞得太複雜,它為什麼叫SBL委員會呢?因為它是籃協底下數個委員會之一,這些委員會包括青少年籃球委員會等等,所以SBL委員會有多大?這不是很清楚的問題嗎?就這麼大!和青少年委員會一樣大。

如果SBL委員會不是籃協管轄的單位,那它有什麼理由要叫作SBL「委員會」呢?它不是可以叫作SBL「總部」或其他更好聽、更嚇人的名稱嗎?

體委會當初促成SBL,確實有意跨過籃協這個層級,因此直接和各隊討論協商,但它最後終究了解,籃協再怎麼爛,也是台灣籃球的最高主管單位,有許多資源必須透過籃協才得以掌握,例如裁判。

事實是,SBL如果沒有籃協,恐怕也不會是今天這個樣子。如果不是因為籃協,你就很難找到裁判,也不大可能享有場館的優惠。

有球隊喊「獨立」也不是一次兩次了。憑良心說,要搞獨立倒也不是不好,但這就代表著SBL正式向職業邁進。換句話說,以前中華職籃CBA搞過的整個process都要再來一次,包括設立公司、聯盟。也就是說,SBL必須自己養人,包括裁判、紀錄組、文宣行銷等等。場館,必須自己去找,去付費。票房,必須付營業稅、娛樂捐等等名目。球隊,則必須投入更大的支出。

有球隊想作這些事嗎?很明顯的,沒有。各隊為了控制預算,寧願維持有職業之實卻無職業之名的現狀,反正該撈的錢還是一毛都跑不掉,只是有一部份必須分給籃協。

裕隆曾經經過CBA那一段歷史,非常清楚要分家搞職業必須投入的資源和心力,我想這是它一直認為分家不可行的原因。

如果有四支以上的球隊真的下定決心分家,而且劍及履及,到最後還是會有「西瓜偎大邊」的效應。不過,籃協不是省油的燈,它就是抓準了各隊根本沒有全心邁向職業化的可能性和決心,所以也不怎麼擔心害怕。

裁判也是其中的一項因素,目前全台的裁判被籃協一把抓,如果鬧分家,SBL就必須和籃協爭搶裁判。假設協調失敗,很可能演變成裁判必須在SBL/籃協中二選一的情況,和以前CBA時代類似。這時就要看SBL是否願意提供更好的薪資條件和環境,吸引裁判加入。

總之,沒有遠景、信心和決心,一切都是空談。SBL委員會,就是籃協管轄的單位,不用說太多廢話了,再嗆聲也無法改變這個事實。今年五月,頒發SBL冠軍盃和獎金的人,還是籃協理事長王老先生,而不是委員會召集人閻家驊。


Tuesday, January 08, 2008

前CBA洋將Juaquin Hawkins澳洲中風

JH-dailytelegraph
前中華職籃宏福洋將霍克(Juaquin Hawkins, source: Daily Telegraph)

今天無意中看到以下這兩篇文章,嚇了一跳。曾經在中華職籃效力宏福公羊隊,目前征戰澳洲NBL聯盟新球隊Gold Coast Blaze的洋將霍克(Juaquin Hawkins),居然在34歲的年紀發生中風。幸好狀況輕微,但往後的籃球生命已經是打上問號。

Former NBA player suffers stroke
Associated Press

Juaquin Hawkins, who played for the NBA's Houston Rockets in 2002-2003, suffered a stroke and will miss the remainder of Australia's National Basketball League season for the Gold Coast Blaze.

Team officials said Tuesday that Hawkins, 34, is expected to make a full recovery.

Hawkins, who also had four exhibition games with the Milwaukee Bucks in 2004, played in the Gold Coast's win over Townsville on Dec. 31 but did not play against the Melbourne Tigers two days later.

At first Hawkins was thought to be suffering heat stroke and exhaustion, but team officials said further hospital tests indicated he suffered a stroke.

Hawkins, who played in college for Long Beach State, was averaging 13.6 points in 19 games with the NBL's first-year club.

Team officials said Hawkins was resting at his Gold Coast home with his family and has decided to stay in Australia for the rest of the season.

"A stroke is not something you would have predicted especially for such a fit, athletic player like Juaquin," said Blaze chief executive Dave Claxton.

"The facts are that he is out for the season and the doctor is expecting him to make a full recovery. It's a medical thing. Only time will tell."


另外一則:
Stroke threatens Blaze star Juaquin Hawkins' career

Juaquin Hawkins出身於加州的Long Beach State大學,前後曾經和NBA球員Bryon Russell,以及都曾來台打過CBA的漢尼伯(Rod Hannibal)、坎普(Brian Camper)同隊。

Hawkins是個標準的籃球浪人,該混過的地方都混過了,LA夏季聯盟打過無數次,大學初畢業先來台灣的CBA找頭路,之後先後打過哈林籃球隊,小聯盟USBL、CBA、ABA,還去過日本JBL、菲律賓的PBA、和澳洲的NBL。他在2002-03球季快滿30歲之際,才在休士頓火箭初亮相,一圓NBA夢,當時還蔚為話題。

他於1996-97球季在宏福公羊出賽44場,平均12.6分、4.7籃板、2.7抄截,該季贏得扣籃大賽冠軍和抄截王。1997-98球季則只出賽3場,平均1.3分、1.3籃板,從此告別台灣。

Hawkins是一個守優於攻的球員,外線實在很抱歉,但速度和協調性都不錯,身高也夠,具備一名優秀防守球員的條件。印象中,他算是個蠻健談的人,但因為攻守數字不太突出,即使在台灣也稱不上是球星級人物,更不是一般媒體會感興趣的洋將。我還記得之前的宏福球隊經理曾說,霍克一天到晚狂打越洋電話,要球隊付錢。

如果不是讀到這則新聞,我也蠻難得再想起這個球員了。身體健康還是最重要的,對於這個和台灣曾結下緣份的球員,無論他還能不能重拾籃球,都還是祝他好運。

爵士誠久遠 史隆永流傳

Jazz Lakers Basketball
(Source: Yahoo Sports)

(本文為中國時報專欄)

很多時候,許多事都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或是「著毋庸議」,例如穿鞋子之前要先穿襪子、吃泡麵要沖熱水、老婆永遠是對的,還有,史隆(Jerry Sloan)是猶他爵士隊的總教練。

不久前讀到一篇文章後才恍然發現,今年已經是史隆執教爵士隊的第20個年頭。他在1988年12月9日接掌爵士,至今已締造959勝584負的紀錄。

1988年…那時你在作什麼呢?我只知道,那時NBA球員還喜歡穿短得要命的短褲和長到膝蓋的長襪;魔術強森還不知道自己感染HIV;如今被罵到臭頭的尼克教湯馬斯(Isiah Thomas),當時還在活塞挑戰第一座冠軍;喬丹還在忙著突破活塞隊祭出的「喬丹法則」(Jordan Rule);大鳥柏德(Larry Bird)的背還沒廢掉。

此外,近代NBA出現的第一名外籍球員(保加利亞籍),被大家笑到沒力;美國剛在漢城奧運敗給沙波尼斯(Arvydas Sabonis)領軍的蘇聯;中國尚未發生六四天安門事件;台灣人還不能自己選總統;我老婆則剛考上五專。

那在我腦海中簡直是一個記憶已經逐漸模糊的年代,然而在所有的潮來潮往之中,只有一點是不變的:史隆還是爵士隊的總教練。

根據統計,在史隆執掌爵士將近20年的這段期間,NBA各隊更換的總教練達到200人次以上,其中金塊隊就換了12人次,快艇和尼克均為11人次,湖人10次,包括禪師傑克森(Phil Jackson)兩度進出。

這難道還不可怕嗎?但這究竟算是駭人聽聞的一件事,還是值得珍惜的一項紀錄?我也不太能確定了。

史隆始終被歸類為老式學院派教練,脾氣大概只比火爆教頭奈特(Bob Knight)好上那麼一點點。事實上這個觀察也是正確的,他就和所有的舊式教練一樣,自己的主觀想法十分強烈,球員只要不聽話,小則進狗屋坐板凳坐到感冒發燒,大則走路。現代教練講究的「人性化管理」,和球員搏感情那一套,實在很難在史隆身上見到任何蹤跡。

去年前NBA球員阿馬奇(John Amaechi)出櫃之後,曾經指出史隆在球員休息室裡是如何發表岐視同性戀者的言論,用來激勵球員的「男子氣概」。史隆的言論自然是不妥的,但也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剛烈性格。

近年來舊派教練逐漸式微,從布朗(Larry Brown)和萊里(Pat Riley)身上可以看得很清楚。不僅是NBA,連大學籃球甚至台灣籃球亦都吹起此風。始終「守舊」的我也不禁感嘆,所謂「鐵血教頭」的年代或許真已遠去,該是跨進新世代的時刻了。然而,只有史隆年復一年的還在為這個即將遠颺的世代作最後努力。

一般認為,新世代的球員,實在已不適合用舊式的心態和方式來管理。很奇妙的是,近20年來,無論什麼樣的球員到史隆手上,史老總能將他們的球技在符合團隊原則的前提下,再次向上提昇。而爵士始終不惡的戰績,也成為史隆手上的王牌和最佳的本錢。

這也是為什麼,當季初基里蘭柯(Andrei Kirilenko)抱怨上場時間、教練使用他的方式,嗆聲希望球隊將他交易出去時,我不禁啼笑皆非的原因。基里蘭柯簡直是在太歲頭上動土,視史隆的戰績與爵士老闆米勒(Larry Miller)對史隆信任於無物。AK-47亂嗆聲的結果,只有死路一條。事實證明,小基仔還是得乖乖的回來打球。

如果NBA是一條時光之河,我在這之中既看到隨時跟著時代改變調整的鬼才尼爾森(Don Nelson),也看到堅持自我信念、不輕易動搖的史隆。他始終是既讓我佩服又景仰的一名教練,我很想知道,史隆的這曲「My Way」爵士樂還能吹奏多久。

說不定,好友奧斯卡的兒子開始學打籃球時,還能從電視見到史隆大聲幹譙板凳上的爵士球員,那個場面勢必會讓我既激動又感傷。

Monday, January 07, 2008

區域防守遐想



(Source:fvsports.com)

這兩天剛好讀到一篇文章,描述前幾天太陽對超音速一役,太陽如何破解超音速的zone defense,而P.J. Carlisemo並沒有適時的調整防守,導致區域一再被破卻無技可施。

Suns Overcome Deficit by Crushing Sonics 2-3 Zone
The Suns just picked apart the Sonics 2-3 zone with 3-point shooting, ball reversal, offensive rebounding, underneath, penetrating the gaps. You name it, they did it. It was beautiful to watch, take a look for yourself and then you can read my thoughts below.

As I mentioned above, the Suns did all the things you need to do to beat zones. I won't show all of them but this sequence is perhaps one of my favorite ways to beat the zone because it combines at least 3 of the fundamental zone concepts:

1. Ball reversals and skip passes force the zone to shift and morph
2. Penetrate the gaps to force the defense to collapse
3. Run a player or 2 underneath the zone where they can't see

作者描述了太陽隊以4-out 1-in的陣勢去對付超音速的zone defense,其中躲在zone後面(或下方,看你想怎麼形容)的人是Grant Hill,這個好處是防守球員無法看見他的去向。

其他的內容就麻煩各位自己看,總之,破區域的主要原則是利用傳球或切入,去攻擊區域防守中的縫隙(gap),也就是位於兩名防守者之間的地帶,進而造成二守一或是防守球員必須離開自己原本負責的位置去補防(因為防守球員如果彼此默契和溝通不佳,會不知道究竟該由誰去守),這麼一來,zone defense的陣勢就崩解(collapse)或變形(morph)了。

採用區域防守的隊伍,基本心態就是「堅守禁區,迫使對手以外線來打敗我們」。如果對手在這場球外線剛好準得和鬼一樣,那麼zone就絕對不管用,必須調整成人盯人或其他陣勢,等待對手作改變之後,再視狀況是不是要調回來繼續守zone。作者的質疑就在Carlisemo明明知道區域被破,卻全場未曾改變陣勢。

很巧的,最近不少媒體報導也在形容SBL的台灣大的zone defense是多麼精彩,我也觀察了一下。台灣大選擇以區域為主,是有其背景,因為他們缺乏長人,整體高度較差。實際觀察的結果,他們外圍的後衛rotation很積極,這是他們zone defense破壞力的來源。

但是台灣大的zone真的這麼傑出嗎?好像不是這麼回事。就數據上來看,他們平均失分66.7分確實是全聯盟最低,但本身平均得分也只有64.6分。至於籃板部份,整體籃板33.2吊車尾,防守籃板24.4排第四,都稱不上很好。有幾場球,他們的外線簡直是被達欣和台啤射爆。

不是說台灣大的區域有多爛,只是覺得並沒有那麼的好而已。話說回來,SBL裡能夠破區域破得漂亮的球隊還真是沒有幾支,大部份台灣球員面對區域還是有「以傳球代替運球」的錯誤觀念,可說是自尋死路。

另外,說「鄭志龍率領台灣大重尋區域防守」的形容也有點誇張,區域防守在台灣從來就沒有消失過,只是很少有人守得好,會破的人更少罷了。至少,以曾經打過中華男籃的球員來說,zone是他們在國際賽中必定使用的。

Sunday, January 06, 2008

裕隆vs.台啤判決 抓狂的閻家驊


(Source: UDN.com)

說真的,從第四節一度領先15分打到輸,不怪自己還能怪誰?不過,我已經開始要求自己習慣於只要台啤一輸球,總教練閻家驊就準備扁裁判的畫面。

台啤最後一節完全是敗給了陳志忠,而終場前39.9秒陳信安底線拉竿進算加罰的一球,則是爭議的焦點。裁判將犯規給了何守正而非吳岱豪,確實是有點奇怪,不過再怎麼說,以連續動作來解釋都還說得過去。

更何況,陳信安連得3分之後,比數也不過就是75-75平手,閻家驊的發飆,一口氣丟掉兩次罰球和一個控球權,對台啤的傷害反而更大。

事實上,後來吹判台啤對楊哲宜的犯規為shooting foul,其實還比較有可議之處和抗議空間。如果該次犯規不是shooting foul而賠上兩罰,這場球可能還很有得玩。

總之,閻家驊在場上的發飆,我覺得是值得兩次technical出場的,裁判只給了一次已經算客氣了。賽後還走到旁邊想去踹人,那就太誇張了,聯盟應該罰款處分。

But wait...閻總不就是SBL委員會的召集人嗎?要他自己罰自己只怕比登天還難。台灣既然有擁有球隊的籃協理事長,再出一個不會自己處分自己的SBL委員會召集人,那也不稀奇了。

台灣的裁判大家都很清楚,判決確實不是那麼consistent,水準和心態也都有待提昇,但但坦白說他們也沒有那麼不堪,不堪到每一次輸球都可以解釋成「被裁判搓掉」。要說起來,FIBA的比賽裡裁判主導的程度才更可怕。

強烈建議下次亞錦賽讓閻總去帶看看,如果他敢嗆FIBA的裁判,我就說他是條漢子。

==
(Jan. 7 update)
這"最嚴"到底有多嚴,就等著看了...禁賽兩場?
台啤總教練怒踹裁判 籃協將祭最嚴懲處

終場裕隆逆轉獲勝,賽後閻家驊怒氣沖沖要找裁判理論,二話不說就出腳踹人,而在轉播畫面左邊,台啤球隊管理林玠禾甚至直接跳下走道,出拳毆打裁判,造成裁判人心惶惶醞釀罷吹,最壞情況SBL可能被迫停賽。

台灣啤酒不但輸球,運動精神也徹底淪喪,而這已經是SBL連續第四年爆發球場暴力事件。籃協7日下午將立刻開會,極有可能會祭出史上最嚴厲的禁賽與罰款,以儆效尤。


(Update 2)
籃協嚴懲! 閻家驊禁賽10場、罰10萬

針對昨天台啤和裕隆一戰賽後,台啤總教練閻家驊和球隊管理林玠禾追打裁判一事,SBL主辦單位中華民國籃球協會今天(7日)下午兩點緊急召開技術委員會,會中決定作出懲處,將閻家驊禁賽10場、罰款10萬,林玠禾則是禁賽10場、罰款2萬,並要求公開道歉。
...
至於籃協的懲處,閻家驊則表示不清楚是否要接受,依據他的論點,SBL委員會和籃協屬於平行單位,但由籃協單方面來處分,就變成了籃協在上,似乎說不通,因此他將在本週的SBL委員會議和各球隊領隊進行討論。


==
(Jan. 8 updates)

閻家驊失控紀錄
◎1995年高雄市區運會
男籃季軍賽,終場前90秒,台北市周海容被高雄市洪長青撞倒,裁判未鳴哨,擔任台北市隊長的閻家驊衝進場內,從背後踹裁判吳良民屁股。
◎2002年社甲聯賽
九太對裕隆,終場前3分40秒,擔任九太領隊的閻家驊被判技術犯規,比賽結束找執法裁判熊光興理論,發生肢體衝突。
◎2006年SBL
總冠軍賽期間,透過籃協國際組長恐嚇外籍裁判,籃協向松山分局備案,籃協之後為了雙方和諧而撤案。

SBL脫序史
◎2007年1月12日
東風隊(現璞園隊)簡嘉宏遭達欣隊張智峰暗算,簡嘉宏直接對張智峰揮拳,雙方在底線大打出手,兩隊都接受處分,處罰最嚴重是:簡嘉宏被禁賽4場,罰款5萬。
◎2006年2月24日
台銀隊簡明富和幼敏隊(現璞園隊)呂嘉豪有肢體衝突,兩人都被禁賽2場。
◎2005年3月26日
台啤隊哈孝遠和新浪隊(現璞園隊)在禁區衝突,雙雙被驅逐出場。(source)


台啤教頭嚥不下這口氣
台北火車站東三門外,電視台攝影機一字排開,閻家驊面對麥克風先說:「很抱歉!」獲悉自己被禁賽10場、罰款10萬,閻家驊表示:「處罰是一定要的,我承認我當時火氣很大,但籃協憑什麼處罰我?我是SBL委員會召集人耶!」


受害裁判:說我收錢是人格侮辱

申訴沒效果 籃協永遠對
「籃協和技術委員會都一樣,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閻家驊表示:「上次打裕隆,也是裁判因素讓我們輸球,那晚實在嚥不下這口氣,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
他話鋒一轉,「本來我後悔走上籃球這條路,現在我想競選籃協理事長,找有理想抱負的秘書長,讓台灣籃壇有光明未來!」SBL到底屬於7支球團共有?或是由籃協掌控?這個難題在這次衝突之後,再次浮現到檯面上,閻家驊說:「近日內,我會召集SBL委員會,再決定後續動作。」


陳膺成強調,「昨黑人(台啤行銷總監陳建州)賽後跑來說『我們到底收多少錢』,我覺得這是對人格的一大侮辱,你可以說我吹得不好,但這種發言真的不好。」至於未來台啤的比賽,「只要籃協安排我吹,我不會推辭,」陳膺成說。(source)


SBL》何守正、吳岱豪 到底吹誰?
【聯合報╱記者彭薇霓/台北報導】

根據SBL裁判長黃朝和表示,和執法裁判討論、也看過錄影帶之後認為,當時被判犯規者是籃下的吳岱豪,這球進算沒有問題。

只是重新檢視當時的球賽畫面,裁判的哨音早在何守正接觸陳信安時已經響起,距離吳岱豪還有一段距離,但籃協表示當初就是吹吳岱豪,讓判決更是剪不斷、理還亂。

由於如果是何守正犯規,才會有球進不算的爭議,因此台啤對此說法相當不滿。副領隊「黑人」陳建州說,當初明明就是吹判何守正,現在改說吳岱豪,他們不能接受。

記錄台的大表看不出犯規時間,因此無從查起,電視台的畫面又因閻家驊衝進場內抗議呈現混亂,黃朝和說,在將閻家驊請回板凳區後,他詢問執法陳姓裁判,陳姓裁判表示情況混雜,已記不清楚是哪位球員犯規,「最後他說判定的是吳岱豪。」


Thursday, January 03, 2008

2008新年快樂

各位,2008新年快樂。

正式在這個部落格寫了一年左右的時間,這還是第一次試著寫一些和籃球無關的「心情故事」,我想這或許是有必要的。不是對各位有必要,而是對我個人而言很有必要,算是一個release的管道。畢竟,一天到晚都談籃球,也是有點不合人性的。

這也是blog的好處,可以天南地北,不像雜誌或報紙,有它一定的文章屬性和限制。

無論如何,回顧自退出圓球城市,開始「專心」在自行筆耕的過去這一年,說真的也不是太專心,感覺上就是積極一陣子、放鬆兩陣子,三天打魚、五天晒網,這實在搆不上一個serious blogger的標準。更何況,有許多文章是拿發表在其他刊物的文章來充數,更有違blogging的原則。

不過,工作上實在也非常忙碌。即使心裡總是不時湧出想法,甚至有很多時候是連資料都找好了,卻沒有時間下筆,或是懶得下筆。

基本上,本部落格平均每天維持在100-200個pageviews的慘澹狀態。既然沒有認真經營,又缺少「有力平台」的加持,這種結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倒也不以為意。很開心的是造訪本部落格的網友和留言者,都是相當有心、對籃球也很有熱情與專業的網友。

展望未來的這一年,我希望自己能多寫一點。寫文章和練功夫一樣,太久沒寫是會退步的,那種感覺也是會跑掉的。如果沒有收入,還能樂此不疲的耕耘,那才是真正的愛籃球。


Tuesday, January 01, 2008

迷惑的看台 洋將的迷思

(本文為中國時報專欄)


(Source: ESPN Taiwan)

那天從電視畫面看到SBL球員身後空蕩蕩的座椅,雖然說空蕩的球場在台灣從來不是新鮮事,卻突然有一種熟悉的感受湧上心頭,因為同樣的畫面也曾經出現在以往的中華職籃CBA。

還記得有一年中華職籃季後賽場場滿座,CBA管理者滿心歡喜的邀功、發佈消息,當時我心裡出現的OS是:「拜託,這是季後賽,如果連季後賽都沒辦法滿座,你可以去跳樓了」。

同樣的道理,可以運用到瓊斯盃和今年的SBL開幕戰上。如果連開幕戰滿場都可以被視為「喜訊」,那還真是令人無言以對。

球迷是既聰明又現實的,不到兩個星期,就用空蕩的觀眾席打了SBL好幾槍。或許這還稱不上警訊,卻是值得SBL委員會和各球隊好好思考的。

事實上,從CBA到甲組聯賽再到SBL,台灣籃球的票房模式幾乎就是一個完全相同的循環。球賽只要搬離台北市,幾乎都受到饑渴的各縣市球迷廣大歡迎,但時間一久或場次一多,新鮮感不再,票房就跟著直直落,球隊和轉播單位自然也不願意再付出移動成本。

此外,除了死忠派的迷哥迷姐,球迷也不是笨蛋,既然每一場比賽都有電視轉播,SBL又沒有什麼特別的理由非得到現場去看不可,留在家裡看比賽不是比較輕鬆寫意的享受嗎?

或許在球隊的眼中,票房並沒有那麼重要,電視轉播權利金才是比較實際的金額。但如果一個半職業聯盟會有放棄票房,只重轉播權利金的想法,大概也沒什麼光明的前途了。

再看到米迪亞靠一個洋將桑德斯殺翻天,就竄上聯盟第二的位置,我敢保證,下一季大概又有不少球隊也要弄個洋將來玩玩,台灣籃壇的洋將迷思將再度出現。

所謂的「洋將迷思」,也是個不斷重複的循環。洋將當然比本土球員花錢,又有管理問題,也會壓縮本土球員發揮空間,最簡單的作法就是不用洋將。問題是,從過去的經驗看來,只要擁有一個球技還不太差的洋將,這支球隊簡直就像是用六個人打五個。所以,即使心中有千百個不願,為了戰績和面子,咬著牙也得花這筆錢。

洋將問題其實比票房好解決,就是肯不肯花錢而已。我經常納悶,這些球隊的老闆經營大企業有成,怎麼會不了解沒有投資、沒有好產品,就吸引不了顧客的道理?如果米迪亞沒有好的GPS產品,台灣大沒有好的服務,裕隆沒有好的汽車,達欣工程沒有好的設備,璞園建築沒有好的設計師,台啤沒有「態度」和張惠妹…不是,是好啤酒,如何獲利?

你猜對了,我刻意的忽略台銀。這也是沒辦法的事,錢還是他們家自己印的,可是他們不想花錢。

多數台灣企業只想到,籃球隊是花錢的廢物,他們從沒換算過球隊名字每天出現在媒體上的廣告效益,折合成現金是多少錢,也從沒想過籃球隊「或許」是可以獲利的單位。

這又讓我想起CBA時代的往事。當年在中華職籃搖搖欲墜之時,有一家「銀貂氣血循環機」贊助了一項短期賽事的冠名權。說真的,大家都認為這家公司是笨蛋,也搞不清楚氣血循環機究竟是什麼玩意兒。沒想到贊助效果出奇的好,據說該公司為了應付湧進的大批訂單,被迫招募新業務員。

從空曠的座位可以想到票房,再想到洋將和氣血循環機,這並不是因為想要不負責任的騙取稿費,實在是因為,我們談的是台灣籃球,你知道的──Where amazing happ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