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September 07, 2004

從中國隊在奧運談兩岸籃球

2004年的夏天,台灣的中華隊在自家辦的瓊斯盃拿了冠軍,對岸的中國隊在雅典奧運追平了史上最佳成績,打進前八名。

有趣的是,這個冠軍和第八名「成色」似乎都不太足,兩岸的籃球隊似乎都無法滿足真正關心籃球的人。海峽兩岸的籃球,目前處於什麼狀況?有著什麼問題?未來又該如何走下去?

●貨真價實的第八名?
中國籃協為了這次奧運,可說是相當用心。特別開先例聘請外籍教練,而且一請就是兩個,包括立陶宛的Jonas Kazlauskas和NBA達拉斯小牛隊的Del Harris。奧運前更是參加了不少熱身賽,最低目標就是打進前八名。

孰不料奧運一開打就傻眼了,首役58-83輸西班牙,次役69-62勝紐西蘭,接下來連續以57-82敗給阿根廷,52-89遭義大利砲轟,眼看就要和八強絕緣。沒想到,原本預料一定拼不過的塞爾維亞一役,竟以67-66險勝,擠進八強,也達到了預設的目標。接著,中國再以75-95敗給立陶宛,最後的7、8名之爭,以76-92不敵西班牙。

成績通算,中國在奧運打出2勝5敗,兩場勝仗平均贏4分,五場敗仗的平均輸分卻高達24.6分。當然,擊敗2002年世錦賽冠軍塞爾維亞,也許可以視為一項成就。但今年的塞爾維亞爛得離奇,加上主力球員Peja Stojakovic、Vlade Divac、Marko Jaric等人沒打,打敗這樣的塞爾維亞,真值得中國隊驕傲嗎?

事實上,世界籃壇的觀察家、球隊、球員,包括中國隊本身在內,都藉這一次的奧運對中國籃球實力作了更仔細的一次檢視。答案,顯然並不是太正面。

●中國籃球的問題
請了外籍教練,仍無法在短期內解決中國籃球的問題。自從中國「移動長城」王治郅、姚明、巴特爾在NBA闖出名堂,中國籃壇掀起了一陣「追高熱」,因為長人容易引起NBA注意,而中國絕對不缺長人。

從幾次世界性賽事來看,中國籃球至今最大的問題,仍在於後衛人才的缺乏。中國當然不缺後衛,但是缺乏優秀的後衛,特別是控球後衛。無論是劉煒,或是郭士強,在亞洲還可以,一上到國際賽戰場,是既無法組織、突破,也無法得分。使得中國空有長人,卻打不出該有的團隊攻勢。

再提到長人,中國這幾年來的鋒線身高有明顯的提昇,已經到達NBA水準,但除了到NBA磨鍊過的姚明之外,如果把姚明抽掉,又剩什麼呢?朱芳雨、陳可、莫科、杜峰,大賽經驗也不能說沒有,但成長幅度仍不夠大。在世界舞台上,內不能扛,沒有腳步,外線也無法發揮,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中國隊在奧運上所展現的作戰心態,也是問題之一。對於列強,缺乏和他們拼鬥到底的信心和決心,未戰先輸,也難怪姚明要說重話來刺激隊友。

●中國籃球的未來
因此,中國雖然名列全球八強,但中國籃球的問題其實是全面性的。面對2008北京奧運爭取佳績的強大壓力和目標,恐怕還是要有全面革新的思維和行動才行。

首先,雖然NBA和各國都已逐漸重視中國籃球的存在和勢力,但中國和國際籃球的交流仍不夠多。中國對於自己要走的籃球路線,仍有「北美系」和「歐系」的疑慮。原本朝北美靠攏的決心,在今年奧運歐洲、南美國家打出佳績之後,又開始卻步不前。這是急待早日釐清的一點。

其次,中國必須盡全力加強後衛的培養,試圖訓練出有「靈性」、能夠帶動組織全隊攻勢的控球後衛,同時加強重量訓練和實戰碰撞的意識,多將球員送往美國或歐洲訓練,避免「鎖國政策」。

四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想在2008年奧運打出成績,中國籃球必須在已有的進步上,作出全面的改變,否則2004年的第8名可能只是假象。

●貨真價實的第一名?
以裕隆和達欣為班底的中華白,以全勝戰績贏得今年的瓊斯盃冠軍。中華白的快節奏打法和motion offense,讓不少球迷眼睛為之一亮,彷彿感覺出台灣籃球未來該走的方向。

不可免俗的,也有人質疑這座冠軍盃的成色,有不少人問著,這座冠軍盃代表台灣籃球真正的進步嗎?瓊斯盃畢竟是在台灣舉辦,主隊自然擁有主場優勢,此外,籃協今年邀請到的日本、南韓都是大學生代表隊,菲律賓、德國水準太差,唯一具有挑戰性的,其實只有卡達、澳洲和加拿大。

我們不需要妄自菲薄,中華白擊敗澳洲和卡達,縱有主場優勢,卻贏得相當漂亮。只是在奪冠的同時,倒也不需太過高興。要向國際宣告台灣籃球的復甦,戰場仍在正式的國際賽。

●台灣籃球的問題
和正在努力中的中國籃球比較,台灣籃球自然更令人擔心。我們的人才庫並不如中國充沛,而檯面上的國手,缺乏充夠的對抗和競爭,也缺乏足夠的自我要求,更缺乏合格的教練指點。

缺乏後浪競爭的結果,使台灣籃球員很容易自滿、自大,不思進取。籃球環境的不佳,也讓台灣籃球員很自然的失去求進步的企圖心。從陳信安、田壘、吳岱豪、曾文鼎等年輕球員的身上,可以很清楚的見到這一點。

人才不足、身材吃虧是台灣在籃球場上終究要面對的宿命,又缺乏苦練和競爭的結果,只會讓台灣籃球一再停留在原地,甚至不進反退。在國際賽打不出成績,反過來就無法引起大眾的興趣和參與、廠商企業的投入和注目。

主導國內籃球的最高機關籃球協會,更是缺乏應有的活力、遠見、決心和行動力。

簡單的說,這是一個惡性循環,也是台灣籃球長久以來始終擺脫不了的噩夢。

●台灣籃球的未來
上一季的超級聯賽,在某種程度上被視為台灣籃球的「回春」。值得注意的是,超級聯賽的第二季在整體環境上出現不少變化,是成是敗,尚待觀察。

如果說中國籃球急需在世界舞台上證明自己的實力,台灣籃球還停留在第二個層次:重返亞洲舞台前四名,而非難堪無比的第11名。

瓊斯盃冠軍和SBL處女季的成功,只是第一步,這象徵台灣籃壇仍有教練、球員和人們在一點一滴的努力。但少數人的努力不足以全面改造台灣籃球,環顧現在的高中籃球HBL和大學籃球UBA,固然有廠商投入經營,但水準如何?球員是否培養了正確的觀念?抑或只是藉由籃球商業化和提早成名,而受到更大的傷害?

也許我們需要一個如同棒球的陳金鋒、曹錦輝的帶動和刺激,但我們更需要籃協的全面改革,各球隊捐棄門戶之見,球員認真的面對籃球,才有可能讓台灣籃球再一次成功的跨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