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2.05
二十年前的國片「黑皮與白牙」,以及盲人歌手史提夫汪達和保羅麥卡尼在1982年合作的名曲「Ebony and Ivory」,同時以黑白對比來呈現創作概念。Ebony and Ivory一曲,後來甚至成為宣揚摒除種族隔離、岐視的代表性歌曲。
台北時間今日上演的美式足球年度大戲超級盃,由印城小馬出戰芝加哥熊隊,出現NFL聯盟史上兩名黑人教練在超級盃交鋒的首例,加上NBA明星賽近在眉梢,不得不令人再度談論起北美四大職業運動中的種族問題。
這是個已經被談爛的問題,但是它也將一而再、再而三被談論下去,因為它會是永遠無法被解決、也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
小馬隊鄧吉(Tony Dungy)和熊隊史密斯(Lovie Smith)之所以成為超級盃焦點之一,自然是因為黑人教練在NFL中的獨特性。事實上,雖然美式足球的黑白比例還算和諧,但教練這個職位基本上還是白人的玩意。
即使將目光擴大至北美四大職業運動,黑人教練都是少數。深究原因,並不難了解。因為,「白人比黑人聰明」,是白人主掌的北美生活圈中既定俗成而深入人心的大眾想法,只是大家嘴巴不說而已。
白人不得不承認「Black is beautiful」,黑人的體能和運動天賦硬是比白人好上太多,然而黑人的智慧和領導統御能力,始終在不知不覺中,若有似無的被質疑著。這也就是為什麼,黑人教練、經理,甚至老闆,在北美職運中都是稀有品。
或許因為籃球運動的基本特性,NBA在種族平衡問題上,可以說是腳步走得最快的聯盟之一。1950年,波士頓塞爾提克在第二輪選秀圈選庫柏(Chuck Cooper),寫下黑人登上選秀榜首例。同一年,克里夫頓(Nat Clifton)成為首名簽約黑人球員,洛伊德(Earl Lloyd)則成為首名在NBA上場的黑人球員。
在時間上,NBA突破種族藩籬的時間點只僅次於大聯盟職棒。1947年,傑奇羅賓森(Jackie Robinson)成為首名黑人大聯盟球員,如今已是傳誦千古的經典。至於不屬於傳統黑人運動的冰球NHL,雖在1958年出現首名黑人球員歐瑞(Willie O’Ree),第二名黑人卻遲至1974年才現身。從1958-1974年的16年間,也不過出現18名黑人球員。
美國球迷也很瘋的NCAA大學籃球,則以1966年為種族藩籬的分界點。西德州學院(Texas Western)當年以五名黑人先發球員,擊敗不可一世、清一色白人球員構成的肯塔基大學,解構了大學籃壇的種族偏見,該役也被喻為大學籃壇史上最重要的一戰。很有趣的是,西德州學院的教練哈斯金斯(Don Haskins),還是個不折不扣的白人。
話題再拉回NBA。它在北美職業運動中具有很微妙的地位,在球場上,NBA幾乎是由黑人主宰的聯盟,NBA所帶動的次文化,也是非常黑人的文化。NBA簡直可以形容為北美白人社會的反轉,在這裡,白人反而感受到自己像是美國社會中的少數民族。黑人球員即使只有身高、只會扣籃,好歹能靠體能撐久一點,沒有身高又沒有準頭的白人,馬上就會被無情的刷掉。
有什麼辦法呢?上一個美國白人希望大鳥博德,早已解甲歸田。曾經被形容為「下一個白人希望」的球員們,最後只帶給球迷絕望和失望。至於當今NBA中最具鋒芒的白人,上從奈許、諾威斯基,下至加索、吉諾布里,優則優矣,諷刺的是沒有一個是美國人。
所以我們不難了解,為什麼向來以大嘴聞名的活塞前鋒華勒斯(Rasheed Wallace),有一次在媒體前抓狂,公開怒斥NBA黑人球員遭白色管理、經營階層「剝削」(exploitation),卻激不起太多的浪花,反而變成笑話一場,惹來許多白人球員的反唇相譏。
在教練部份,NBA一向很自豪它在黑人教練數量上的成就,甚至不惜以新聞稿公開對外宣傳NBA黑人教頭比例居四大聯盟之冠。只不過,每一次有黑人教頭被炒魷魚,就會有關心種族問題的美國籃球記者(多半為黑人)跳出來暗示,「R-word」(意指種族岐視racism)可能是關鍵。聲稱白人管理階層總是對黑人教練較無耐心,只要小小連敗都可能丟掉烏紗帽。
有不少的案例也顯示,去職的NBA黑人教頭,總會遭受「和球員人際關係佳,但戰術素養和臨場反應不足」的指控。換句話說,關鍵再度回到白人和黑人的智慧上打轉。
鄧吉和史密斯的黑人身份,在超級盃的新聞大戰中成為焦點。你可以確定的是,這只會是另一個來得快、去得快的話題。種族這個敏感議題,在運動場上永遠不會是一個「政治正確」的話題,許多事件背後的真正原因,也像是達文西密碼一樣,會被永遠守護著,沒有人會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