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17, 2007

從姚易談中國熱

(本文為中國時報專欄)

是我的錯覺嗎?從球季初至今,NBA的許多話題始終繞著中國打轉,再加上本季首度的姚明vs.易建聯大戰,形容NBA充斥著一股中國熱應不為過。

NBA對中國的興趣,純粹是市場使然,而總裁史騰也從不掩飾這一點。中國的13億人口,只要有百分之一對NBA有興趣,那就是1300萬人。對一項職業運動來說,這是個多麼可怕的數字。也因此,無論前方有什麼樣的障礙,NBA這條中國之路是非走不可。

於是乎,我們見到NBA的「中國賽」,它更利用中國經濟開放和崛起的契機,在打進中國市場的同時,也盡全力引進中國企業的贊助商。近來的許多報導更指出,史騰計劃以NBA的力量,在中國建立一個職業聯盟。換句話說,NBA和中國市場正在跳的這一曲雙人黏巴達,簡直是黏到不行。

中國市場的影響力有多大?從詹姆斯幾年前一支廣告被控有「辱華」之嫌,最後還必須暫停播出,耗費力氣去作解釋,便可略知一二;因為中國市場是得罪不起的,也是不容忽視的。

NBA未來更向中國市場貼近,是可以預期的,事實上連國際籃總也開始在這麼作,日前特別由秘書長領軍造訪中國。台灣市場和球迷被邊緣化,是事實,也是情勢使然,或許這是小市場的宿命。

中國球員在NBA裡的表現和效應,自然也是這波浪潮中的一環。我們可以追溯到2002年的姚明,也可以從易建聯的「易團隊」在選秀會前後的種種算計,以及公鹿隊抓到手就不放人的堅決,很明顯看出雙方的盤算。

但是,讓我們來看看另一個面向,中國球員在場上的表現,無論如何是商業化算計不到的部份。在先行者王治郅和巴特爾的「挫敗」之後,姚明和易建聯能夠讓美國人對中國球員充滿想像(有人形容為「過度想像」),也就不難理解。

姚明本季平均22.3分、10.8分,加上火箭季初戰績一飛沖天的背景,已經基本具備角逐本季MVP的條件。至於易建聯,在簽約前搞得密爾瓦基烏煙瘴氣的不快,隨著11.6分、5.6籃板的表現,也已經讓球迷迅速失憶。

公鹿隊總經理哈瑞斯(Larry Harris)形容易建聯為全聯盟機動性最強、速度最快的七呎長人,顯然沒有將賈奈特(Kevin Garnett)看在眼裡,也有點稱讚過頭。然而,易建聯的天賦和潛力都是擺在眼前的事實。

觀察姚明、易建聯加上許多歐陸長人,你會發現很有趣的一點。也不知道為什麼,「國際長人」的投籃手感、傳球意識、高位作戰能力,已經很難在美國本土長人身上發現。而以往美國長人至少還有低位戰力一項大利多,近年來卻也很難找到低位單打腳步夠好的球員。

我想大膽的說,美國長人的技藝正在迅速的消逝中,如果不是NBA多少還具備著「美國優先」的心態,以及美籍和非美籍中鋒在文化、語言、體能上的基本差異,諸如霍華(Dwight Howard)、史陶德邁爾(Amare Stoudemire)可能已經擠不上先發。

回到NBA的中國熱,如果姚和易大鳴大放,中國籃壇未來說不定會面對「被掏空」的危機,也就是類似中華職棒目前面臨的人才大量出走問題。此外,中國目前能夠引起NBA興趣的,是數量多如牛毛的長人。在中國無論是長人或鋒衛,都能讓NBA球隊感興趣的一天,才會是中國籃球真正能和世界接軌的一天,也才會是中國有希望打進世界八強的一天。

再回過頭來思考台灣,再過五百年,NBA也不可能有「台灣熱」,但從姚和易的例子,以及王建民之於美國職棒大聯盟的例子,我們絕對可以體會到「指標人物」的重要性。當NBA颳起中國熱,而台灣去NBA「try一下」的記憶已如風中往事,我們除了為台灣籃壇唏噓、為台灣的孩子們投以期待,還能作些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