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30, 2007

就是愛NCAA

(本文刊登於2007年12月美國職籃雜誌)

a_gtownvill_espn
(Source: ESPN.com)

已經記不起生平看的第一場NBA比賽,不過,第一場NCAA籃球賽卻記得非常清楚,那是1985年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出戰維拉諾瓦(Villanova)的全美冠軍戰,終場由維拉諾瓦以66-64爆冷險勝。

我覺得自己很幸運,因為當初愛上、而至今依然喜愛NCAA的原因,幾乎就可以用這一場球來詮釋。

一個還在籃球啟蒙階段的國中生獨自坐在14吋電視前面(由華視轉播,我想應是錄影轉播),看著維拉諾瓦將Stall拖延戰術發揮到極緻,全場投28中22,下半場投10中9;看著控球麥克連(Gary McLain)完美的破解喬治城的全場盯人;看著在肯塔基大學主場滿場的球迷如何的為大學籃球瘋狂。

後來我知道,維拉諾瓦打敗分區第一的密西根(Michigan)、第二的北卡大(UNC)、第五的馬里蘭(Maryland),以及衛冕者喬治城,而且他們是史上第一支敗場數破10的冠軍隊。同時,尤恩(Patrick Ewing)是當年大學籃壇的超級中鋒,篤定在NBA選秀中獲選狀元的大紅人。

在更久之後,從運動畫刊讀到麥克連吸毒的消息,原來,他在冠軍戰中high到最高點的表現,是因為他在比賽前也曾經「get high」。

幾乎可以說,那一場球是我個人的籃球洗禮。從那兩個小時之後,我成為NCAA最忠實的信徒。它滿足了一個小小籃球迷最狂野的想像力,開啟了一個少年最強烈的好奇心。

22年之後,我還在這裡未曾離開。

相對於NBA的風行,台灣並不容易看到NCAA的球賽。很有趣而令人不解的是,現在的轉播場次甚至比以往更少,理由也很簡單,因為收視率實在低到很可憐,沒人敢大量轉播。

然而拜網路之賜,即使只透過網路上片段的highlight,或是文字資料,球迷同樣能夠進入這個世界。多年來,我也始終不停的鼓吹更多球迷投入這個領域。並不是因為我自己喜歡,所以強迫大家也要喜歡,而是因為:

一、在高中、大學球員大量棄學投入NBA之前的年代,這是每一個NBA球員都會經歷的階段。即使目前許多NBA球星都直接由高中跳級NBA,大多數的NBA球員也都曾接受過大學籃球的洗禮。

提前觀察有潛力和未來性的球員,不讓你感到更加興奮嗎?那種感覺,就像你在看HBL時期的陳信安和田壘一樣。當然,「我看過大學時期的艾佛森(Allen Iverson)哦!」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宣言,但它讓你更能了解一名球員發展的過程。對一個冀望「以較為嚴肅和認真的態度follow NBA」的球迷而言,它讓你的觀察更為完整一點。

也有人形容,那種感覺像是自己在當球探「尋找接班人」,可以滿足自己小小的成就感。的確,想起UConn時期的艾倫(Ray Allen)會給我這種感覺,雖然判斷失敗的例子也不少,但這是個有趣的經驗。

二、從維拉諾瓦打敗喬治城的例子,再談到本季至今已經出現的幾椿冷門,包括Gardner-Webb擊敗肯塔基、Mercer擊敗南加大、Belmont擊敗辛辛那提,以及Grand Valley State擊敗密西根州大,你將會發現「爆冷門」(upset)在大學籃球中扮演的關鍵角色。

NBA當然也有upset,去年金州勇士就狠狠給了小牛一棒,但職業和業餘就是有差別,至少在「冷門」的程度上,沒辦法放在同一個天平上去衡量。

爆冷門不僅僅是增加球賽的懸疑和精彩度,它也同時象徵球隊永不放棄的精神,這是大學籃球的根基。實力再怎麼差的弱隊,不會一遇見強敵就豎白旗投降。你將會發現,許多基本的運動精髓,帶大學籃球裡有最真實的體現。

三、雖然NBA近年來也不斷受到世界化的衝擊和影響,然而在球場上和規則上,其實NCAA是和我們熟知的「國際籃球」較為接近。此外,因為它至少在「表面上」還保留業餘的精神,我們可以說它是較為「純淨」的籃球。

至少,它的教練是全隊薪水最高的人,說一是一、說二是二,它的球員不敢耍屌,也不敢耍寶,還會因為學業成績不夠好被停賽。即使球隊的戰績已經是2勝20敗,下一場球還是一樣認真。

四、這是我個人最為享受的一點,透過觀察美國大學籃球,你能看到的不僅止於籃球,或許你還能學學美國的地理,對他們的風土民情、體育文化、大眾文化、大學體育運作等等層面有更多的了解。

很自然的,你也會看到很多黑暗面和愚蠢面。而在全美第一級三百多所大學的無數球員中,你不時可以發現許多感人、荒謬、無奈或不可思議的故事。正如同上面提到麥克連吸毒的例子,就一個球迷的立場而言,了解這些球員的人生故事,同時也豐富了我的人生。

五、最後一點,恐怕也是最基本的原因,任何一個稍微具備常識的籃球迷都不會對「三月瘋狂」這個名詞感到陌生。NCAA錦標賽被形容為美國本土最盛大的單一運動賽事,其瘋狂程度大概只有美式足球的超級盃可以比擬。

三月,正是讓許多人對大學籃球著迷的原因。65隊單敗淘汰的簡單賽制,沒有職業籃球的什麼七戰四勝,也沒有任何球隊保證能夠獲勝,就是純粹的兩軍對決、成王敗寇。台灣的高中和大學籃球都曾經試圖移植所謂的「March Madness」,只不過大家並不夠瘋狂。

接續以上的五大必看原因,許多人會覺得,NBA和MLB光是30隊的編制,已經讓人眼花撩亂,更何況是三百多隊的NCAA男籃,在「茫茫籃海」之中要如何下手?

基本上,這是個不需要操心的問題,因為NCAA怎麼看都行,怎麼看都爽。你可以只看三月的季後錦標賽,和同學或同事湊熱鬧式的在office pool上亂押寶、亂猜,也可以只看明星球員。

要觀察31個聯盟當然是個不可能的任務,所以你也可以只看某幾個或某一個聯盟,或者是選擇性的注意某幾個你感興趣的名校

NBA祭出19歲條款,等於變相限制每一個高中球員至少要打一年大學籃球才能投入NBA選秀。也就是說,大學籃球已成為NBA先修班,未來會有無以數計打完一年就落跑的球星。對球迷而言,也等於宣告,你必須提早一年注意這些即將進入NBA的球員。

本季的NBA新秀歐登(Greg Oden)、杜蘭(Kevin Durant)、康利(Michael Conley),都是很好的例子。而準備踏上這條路的大一新鮮人,包括孟斐斯(Memphis)的羅斯(Derrick Rose)、UCLA的洛夫(Kevin Love)、印地安那的戈登(Eric Gordon)、堪薩斯州大(Kansas State)的畢斯利(Michael Beasley)、南加大的梅約(O.J. Mayo),也勢必是本季不可忽略的球員。

如果你有時對NBA強力塑造球星的作法感到厭倦,對NBA傳出愈來愈多的鳥新聞感到疲憊,或許可以試著選擇另一道門。在這裡,沒有「布萊恩的湖人隊」或「詹姆斯的騎士隊」,只有北卡大,只有堪薩斯。

NBA當然還是籃球的最高殿堂之一,但如果說我現在愛NCAA更勝於NBA,最根本的原因可能是這一句早已被遠近傳誦的話:在這裡,球衣前面的名字比後面的名字重要得多;在這裡,讓我更能感受到籃球是一項團隊運動。

It takes two to tango. 跳探戈需要兩個人,打籃球,需要五個人,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