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18, 2007

31歲「老將」的光榮與悲哀

(本文為中國時報專欄)


(Source: ESPN Taiwan)

「老將的價值」一直是在運動報導中反覆出現的名詞,但唯有你親眼目睹,才會了解它的意義。上週六SBL裕隆對台啤之戰,周泓諭再度在我的腦海中翻出這個字眼。

周泓諭在正規時間結束前不到30秒的一記擦板三分球,使裕隆將六分差距縮小為三分,得以扳平進入延長賽。延長賽終了前裕隆的最後一波進攻,周泓諭再度於終場前2.1秒中距離跳投得手,使裕隆獲得勝利。

看完電視轉播,我一邊搖頭,一邊覺得有點感傷。

搖頭是對周泓諭的本事感到不可置信,畢竟要以替補的身份上場,投進兩個勝負關鍵的進球,難度實在非常高。感傷的是,他也才31歲,卻已經被視為老將(或許也自視為老將),不是球隊的主角,也不是核心。

如果要說倒楣,周泓諭的籃球生涯可以算得上相當倒楣。1995-96球季,職籃二年,他在達欣沒有發揮,隨後轉至裕隆,也幾乎沒有上場時間。1998-99球季,也就是職籃五年,他好不容易有7.8分的表現,開始準備大放異采,孰料中華職籃CBA就此倒店。

當然,大約65、66年次的這一批「失落的一代」,由於職籃垮台而失去舞台,但和同期的顏行書、陳志忠比起來,周泓諭不要說沒有表演空間,連高薪也沒撈到,就被迫重返「甲組籃球」年代。

也因為如此,他的球技經常被忽視。但事實上,周泓諭很有條件成為台灣頂尖的小前鋒,還能兼大前鋒。由於他在屏中時期打中鋒,具備高位傳球策應的能力,加上轉型小前鋒之後練就的中距離準頭,他的智慧型打法在台灣少有人能及,我甚至認為陳信安應該好好觀察並學習他的打法。

事實上,周泓諭已經不是第一次在關鍵時刻展現強大的抗壓力。在2000年總統盃,擁有陳信安和邱啟益的台銀幾乎要橫掃裕隆時,裕隆唯一贏得的一戰就靠周泓諭的得分大爆發,挽回一點顏面。2006年裕隆在總冠軍戰第六戰,終場前6秒尚以72比73落後,曾文鼎強攻不進,但經驗老到的周泓諭在最後0.1秒於籃下補進致勝球,使裕隆以4比2擊敗台啤完成三連霸。

一次、兩次可能是幸運,但周泓諭已經證明這些奇蹟不是僥倖。很可惜的,可能是因為其他原因,他依舊未能贏得教練的信任,在裕隆的輪替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另一點我始終想不透的是,無論是自願還是被迫,許多台灣球員總是在27、28歲就開始喊老,說要交棒,說要母雞帶小雞。有沒有搞錯?和周泓諭同年的賈奈特、鄧肯都還在NBA裡笑傲江湖,周泓諭已經在板凳上晾了幾年?1999年鄭志龍赴中國甲A打球,當時他已經30歲,依然有傑出的表現。不要忘了,立陶宛籍的知名中鋒沙波尼斯(Arvydas Sabonis),在1995年初入NBA時已經31歲,和周泓諭剛好同樣歲數。

從提前淡出的所謂「老將」來看「老將的價值」,似乎犯了邏輯上的錯誤,因為事實上他們一點都不老,只是因為台灣籃壇的畸型發展(抑或是發展不足),而成為中間的犧牲品。

我不確信這個現象背後的意義何在。是代表台灣球員企圖心不夠強,七早八早就想「安養天年」?還是台灣球隊講究體能的成分遠遠高過技術,導致體能不在巔峰的球員,就已經對球隊不具價值?

從周泓諭的例子,讓我再想起很多提早消失的球員,心裡不由得又難過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