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遠征 英語溜 進退得體
2008年06月11日
【戚海倫╱綜合報導】職業網球幾乎每周都有賽事,選手從小就離家訓練或比賽、南征北討,幾乎個個都個性獨立,並練就不錯的英語能力,面對鏡頭也都落落大方。像是擔任格蘭英語代言人的詹詠然、張凱貞,或拍過麥當勞廣告的盧彥勳,以及昨天返國就為網協官網錄製「運動週報」當一日主播的楊宗樺,都是最佳例證。
英語能力,幾乎是職網選手的「基本功」,報名、去到陌生的城市找路問路、與大會或其他選手溝通、上網查詢賽事資料、賽後訪問,全都得用英文。男子職網協會官網曾專文報導過南韓李亨澤,因為他幾乎是職網界唯一不會英文的「異數」。贊助李亨澤的三星集團,找專人幫他料理一切,陪同出賽包括翻譯,也因此李亨澤成了男網界「最沉默的選手」。
很有趣的是,其實網球和高爾夫屬於個人運動,感覺上反而是比較不需要英文的運動──至少和團隊運動籃球、棒球比起來。而以往在討論台灣球員出國打拼時,儘管英文確實也被列為一項因素,卻很少人將它的priority列得太高。
也就是說,語言溝通的重要性往往被我們忽略了。回想陳信安和田壘所謂「挑戰NBA」之行,先不談球技,其實語言成為他們極大的劣勢。他們可能無法了解隊友說什麼,教練教什麼或要求的是什麼。赴外發展的球員,可能要有很大的體認是,你的語言和你的球技同樣重要,除非你有翻譯。但即使有翻譯,還是不如自己就能溝通來得好。
去年中華籃協聘請的鄭光錫也是同樣道理,我們懂韓文的人大概沒幾個,所以鄭教練即使能力再好,還是要透過翻譯。當初我就很好奇,在比賽中分秒必爭或是暫停的時候,如果還得靠翻譯,會不會浪費時間或傳達錯誤訊息。
以棒球來看,如果陳金鋒和王建民的英文更好一點,我相信他們的表現也會更好一點。最重要的是,在團隊運動中,語言除了是讓你聽懂教練的教導和指示,同時也讓你和隊友相處更好,這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總之,因為語言而阻礙赴外發展之路是很可惜的,但也是很現實的,沒有人幫得了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