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中國時報專欄)
最近很有趣,即將有一堆球星在台灣來來去去。NBA球星布萊恩(Kobe Bryant)連續第二年訪問台灣,姚明第三次、卻是他在加入NBA之後首度訪台。在台灣籃壇消失將近三年之久的顏行書,則宣布復出,同時即將前往中國CBA打球。
布萊恩初披美國戰袍,在美洲男籃錦標賽中的表現,無疑是對他的球技的再一次肯定。令人印象最深刻的,還不是他照樣在對手重壓下大量、瘋狂,好像水龍頭一樣隨時可開可關的得分本事,而是他在第一線展現出的強大防守壓力。
最重要的是他的專注度和投入,使他和經驗火侯老到的奇德(Jason Kidd)足以並稱為美國在本屆美錦賽的兩大押寨軍師。
去年布萊恩來台,親和力十足。今年再度來訪,時機很微妙,手中握有美錦賽的優異表現,背後卻也依稀看得到前陣子嗆聲湖人高層不和的餘波盪漾。對布萊恩來說,這篤定會是個很特別的夏天。在旋風式的24小時訪問行程中,不知他願意和台灣球迷分享那一個部份?
姚明過去兩度訪問台灣,分別是1997年隨上海大鯊魚來台,以及2000年隨中國國家隊來台參加亞洲籃球聯賽(ABA)台北站賽事。2000年的比賽,就是江湖上流傳已久「陳信安在姚明頭上灌籃」那一次。
我覺得很有趣的是,儘管這只是一個很普通的灌籃,因為當時姚明並沒有試著要去防守,卻似乎不斷有人在提醒姚明這件事,彷彿這次灌籃和卡特在2000年雪梨奧運飛越法國中鋒威斯(Frederic Weis)一樣經典。
愈提這個發生在三秒鐘之內的灌籃,似乎就愈反諷,因為在這之後,當事兩造各自邁向不同的籃球路,姚明成為NBA狀元,陳信安…還是陳信安。
十年後重新看姚明,他從1997年單純給人「好高!」的印象,到2000年初在國家隊站穩腳步,再到2002年進入NBA,直至如今,他一直在顛覆著我對他的看法。十年前,我只確信他沒有「長人症」;五年前,我認為平均15分、8籃板會是他合理的NBA成績,前荷蘭中鋒史密茲(Rik Smits)會是他的合理比較對象。不過,姚明顯然不只於此。
現在的姚明,已經確定是每年NBA明星賽的常客,同時名列最不可能被交易的球員。他必須回答的問題,不再是如何在NBA占有一席之地,而是如何在NBA「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將要如何與麥葛雷迪(Tracy McGrady)和重返休士頓的法蘭西斯(Steve Francis)搭配,讓火箭更上一層樓、殺出西區重圍?
最殘忍的一道題目將是:姚明的領導能力如何?他已經證明他是個好球員、好隊友,但他會是一個領袖級的球星嗎?
再談到顏行書,曾經被喻為中華男籃的新一代控球希望,卻在27歲的年齡高掛球鞋進軍演藝圈,然後在眾人已經沒有期待的30歲之時復出,他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的籃球道路,值得祝福。
就海峽盃籃球賽的處女秀看來,顏行書的體能和球感,確實如他自己所說,大概只有巔峰狀況的五成而已。畢竟,脫離競技狀態三年,不是在短時間之內就能進入狀況。如果顏行書能夠回復以往的功力,他至少還有三到五年的球場生涯。
顏行書在受訪時表示,前進中國打球「始終是我的目標」。或許是我想太多了,但這句話其實很有趣,這代表顏行書志比天高,勇於挑戰?還是前往中國的決定也有「市場考量」?甚或是代表台灣籃球不再有奮戰的價值?